授课语音 课件内容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在进行文学写作的时候,总是会提到“灵感”这个词,从小时候上学写作文开始,就总会有人说“现在这时候没有灵感,写不出文章来”。从学校出来后,只要是碰到文字写作有难度的时候,都会说自己没有灵感。及至现在大家爱好古典诗词,学习写诗词的时候,更是常常说自己没有灵感,写不出诗词来,貌似“灵感”这个东西,困扰着我们一生的文字写作,更是成为了我们学习写古典诗词时最大的障碍,或者说是我们在不想写作时最合适的借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天天在说“灵感”,那么灵感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这个灵感在我们诗词创作的过程中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或者说在诗词写作的时候,我们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灵感,不被从小到大困扰我们的灵感进一步困扰我们的诗词写作。今天就这个问题和大家一起进行一些探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灵感也叫灵感思维,从概念的角度理解是指文艺、科技活动中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状态,也指无意识中突然兴起的神妙能力。具体到文学方面,是指突然爆发出来的一种豁然贯通、文思如涌的文学现象。这种在创作中经常出现的“神秘”现象,就是通常所说的灵感。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灵感”最早的时候本义为“神的启示”,原本是一个宗教用语,后来人们将其引进到文学创作之中,专指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因某些事物、现象、文字信息或者是语言,一旦“触其心思”,顿生诗思,居然因之成篇,这种让人“触其心思 ,顿生诗思”的东西,就是我们诗词写作时出现的灵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灵感”这一文学现象,古人早有研究和解读,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就说过:“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之可逼,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陆机这里说的“应感”,即应物生感,这种应物生感、心物交感的情况,显然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灵感。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关于灵感的最早描绘。陆机说灵感这东西行踪难觅,神鬼不知,说来就来,说去便去,来去突然,不可捉摸,不来的时候躲藏得踪迹全无,来到的时候则犹如闻声而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在前面讲到诗词的情感时讲到,诗的本质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来源于情感在心里激荡后的语言表达。诗是人的内心情感激荡以至于有了强烈的波动起伏后,让人不吐不快,然后使用有节奏感的文字来抒发情感的结果。这种强烈的情感激荡,往往就伴随着灵感的生发,所以才会有引吭高歌的吟诵,才会有抑扬顿挫的文字,才会有仰天长啸的豪气。这些情感波动的火花,就是诗人的灵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灵感的特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突如其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灵感总是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你不知道在哪一刻潜意识中的信息会与外界信息突然接通,引发奇思妙想的灵感。它是突如其来的,出乎作者自己意料之外的,谁也说不准灵感什么时候来,更无法预测什么时候会有或无,灵感总是突然而至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唐先主李昪受禅前日夜半突然听到有人撞钟,天亮查问,欲斩撞钟者。把撞钟人抓来后一问,原来是一个僧人去年写了二句诗,后二句却一年未得,这天晚上忽然得句,异常兴奋,于是半夜跃起撞钟,致使全城皆惊。李昪是后主李煜的祖父,也好诗文,遂命僧人诵之,曰:“徐徐出东海,渐渐上云衢。此夜一轮满,清光何处无?”写的是《月》,李昪听后觉得写得不错,未予治罪。这正是偶然得句的例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转瞬即逝</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轼在《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田二僧》中说“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这里苏轼强调了写诗除了要有敏捷的观察力及翔实的表达能力外,更要善于捕捉一瞬间的情感与景物。灵感是受外界激发而产生的,因此总给人以来得快,去得更快的印象,很难持久。这就如水边惊鸿、空中闪电一瞬即逝。如果你没有来得及抓住它,它就会飘逝的无影无踪,给你留下的唯有遗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宋僧人释惠洪在《冷斋夜话》卷四中有这样一则掌故:“黄州潘大临工诗……临川谢无逸以书问:‘近有新作否?’潘答书曰: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氛所蔽翳。昨日清卧,闻搅林风雨声,欣然起,题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至,遂意败。止此一句奉寄。”这里所说的“意败”,即是灵感的突然消失。这就是说,灵感到来时无法预料,来后也无法控制,突如其来,也会转瞬即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妙不可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然灵感非常的直观,但却不是很容易用语言表达出来。因为灵感闪现出来的总是最新的,是之前的思维中不曾有过的东西。灵感来临时总能给人以相对积极的感受,让人有种把什么东西从无变成有、从不行变成行的跃跃欲试之感。这种感受是神奇的,美妙的,也是灵感激发写作激情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杨万里在《答建康府大军库监门徐达书》中说“我初无意于作是诗,而是物是事适然触于我,我之意亦适然感乎是物是事,触先焉,感随焉,而是诗出焉” 心中原本没有准备作诗,然而以外物的触发,不由自主地诗句脱口而出,诗人从当初的无意作诗到随后灵感突现而不由自主作出诗来,兴然神来,妙不可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4、独一无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灵感逝去了,再想把一模一样的灵感找回来是不可能的。比如你试着将一首诗写两次,完全重复的可能性是非常非常小的。这说明,灵感不仅易逝,也不可重复。灵感来临时,会在大脑皮质产生复杂的神经联系,一旦注意力转移,这种神经联系就会处于消极状态,即使再用与之前相同的客观事物进行刺激,也不会带来更多的灵感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同一位诗人而言,两次灵感所引出的情感和认知细节及思维现状一定是不同的。同样对于不同的诗人而言更是如此,灵感也最能反映来自于不同的情感和认知,因此诗人们依托自己的灵感,总能写出与众不同的诗词。灵感的这种个性特点,带来了人与人之间能力方面的区别,体现出人们秉性和天赋方面存在的差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5、难以操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灵感的奇异性也在于难以寻觅,何时出现无从预测,有时数年不可得,有时却蓦然而遇。灵感总给人以冥冥中有或无的感觉,因为灵感不是显性的现成积累,而是隐性的存在。灵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们只可以通过不断的知识积累,来提高“灵感”出现的概率和频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代诗人戴复古《论诗十绝句》之八:“诗本无形在窈冥,网罗天地运吟情。有时忽得惊人句,费尽心机做不成。”这里所说的“有时忽得惊人句,费尽心机做不成”,就是说写诗的灵感是毫无规律,不可操控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6、可以捕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的任何本能都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形成有益的条件反射,这就是灵感虽然神秘莫测,却又无时无刻在被人利用的原因。如果灵感不可捕捉,无法利用,那人的创造力也无从谈起。相传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时,为了激发自己的灵感,曾在路边摆了一个茶摊,专听别人讲故事。凡是能讲出好故事的人,都可以免费喝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才子传》里记载唐代诗人贾岛一段吟诗的故事:“岛……逗留长安。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尝跨蹇驴张盖,横截天衢,时秋风正厉,黄叶可扫,遂吟曰:‘落叶满长安。’方思属联,杳不可得,忽以‘秋风吹渭水’为对,喜不自胜。因唐突大京兆刘栖楚,被系一夕,旦释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写诗的专心致志,以致走路冲撞了京城的地方长官,坐牢一晚。但正是因为他的这种专心致志,产生了突然的顿悟,长安的秋风、落叶中触发了他的灵感,并且他适时的捕捉到了灵感,才写出了千古佳句。由此可知灵感是可以触发可以捕捉的,若灵感无法捕捉人们就找不到开启创新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灵感的来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探讨灵感的来源之前,我们大家一起先回顾几个都很熟悉的小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a、化学家凯库勒是一位极富想象力的人,曾有很长一段时间被苯分子的结构所困惑。一天夜晚,他在书房中打起瞌睡,梦中又出现了旋转的碳原子。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卷曲,并旋转不停,只见长长的碳链像一条条长蛇一样翩翩起舞。突然,有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构成了一个圆环形。他像触电般地猛然醒来,梦中的灵感让他终于想出了苯分子的环状结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动画大师沃尔特年轻时租住在一间废弃的车库,每天睡觉后,就会听到老鼠吱吱的叫声,在六年的岁月里,他和这只小老鼠朝夕相处。慢慢的他喜欢对着镜子学小老鼠许多可爱的小动作,皱皱鼻子、努努嘴巴,画家和老鼠建立了一种默契和友谊。后来沃尔特渴望创造一个新的卡通形象,正当他冥思苦想的时候,那只令他念念不忘的小老鼠突然就从他的脑海里蹦了出来。灵感涌现了,画出了几张卡通老鼠的图片,这就是风靡全球的米老鼠形象来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c、瓦特从小就是一个爱观察和思考的孩子,一天瓦特看到灶上壶中的开水在沸腾,壶盖“啪啪啪”作响。他把壶盖揭开盖上,盖上又揭开,反复观察、思考、求证,终于弄清楚是水蒸气推动壶盖跳动。这使他产生了灵感,然后改进了蒸汽机,把人类历史带入了蒸汽机时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d、鲁班在一次爬山时,为借力无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长的野草,被野草的叶子划伤了手。鲁班觉得很奇怪,于是摘下了一片叶子来细心观察,发现叶子两边长着许多小细齿,用手轻轻一摸,这些小细齿非常锋利。鲁班灵光一闪,这些草上的小细齿能割开他的手,那如果是坚硬的小细齿是不是可以割开木头呢?他马上根据这个灵感改造工具,发明了锯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以上几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灵感来源于很多方面,大致上有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来源于细心的观察生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动画大师沃尔特设计的米老鼠形象,就是他六年时间对老鼠细心观察的结果。有时,我们会突然被生活中的某些情境所打动,产生了要把它写成文字的愿望,这便是灵感。毫无疑问,生活是灵感的第一来源。每个活着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接触一些人,听到一些话,遇到一些事,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找到灵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来源于对各种现象的理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瓦特对灶上壶中的开水在沸腾时推动壶盖的现象,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思考和反复的验证,终于弄清楚了水蒸气推动壶盖跳动的力学原理,将人类历史推进到了蒸汽机的时代。世间万物都可以让人们产生灵感,关键是要我们去观察发现,只有对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有了深刻的理解,才可能于这些现象中发现灵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来源于丰富的联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凯库勒发现的苯分子结构,缘自于梦中旋转的碳原子,将碳原子的长链想像成长蛇翩翩起舞,蛇咬住自己尾巴构成一个个的圆环形的蛇,联想到了苯的分子结构。灵感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而之所以高就是包含了我们丰富的想象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4、来源于知识的积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代袁守定在《占毕丛谈》中说 :“文章之道,遭际兴会,摅发性灵,生于临文之顷者也。然须平日餐经馈史,霍然有怀,对景感物,旷然有会,尝有欲吐之言,难遏之意,然后拈题沘笔,忽忽相遭,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昌黎所谓有诸其中是也。舍是虽刓精竭虑,不能首其胸之所本无,犹探珠于渊而渊本无珠,探玉于山而山本无玉,虽竭渊夷山以求之,无益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说的“兴会”即兴致之钟会,也就是灵感。灵感虽然得之在倾刻之间,但诗人平时没有生活和知识的积累,那就是说“渊中本无珠,山上本无玉”,你再苦思也毫无用处。作为外在的灵感需要与内在的诗人素养相呼应才能产生文思如涌,豁然贯通的现象,“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灵感是偶然与必然、倏忽与长期、天工与人力、主观与客观、不自觉与有意识的对立统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5、来源于不断的苦思</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钟嵘在《诗品》卷中里面提到《谢氏家录》中的一段:“康乐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由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一名联,是谢灵运苦思冥想、豁然贯通后的神助之语。这就是当诗人的思绪高度专注于某一点时,那么偶然的、平时看作极平常的事物,都会不期然地成为触发灵感,点亮思想的火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6、来源于对自然的理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鲁班爬山时因抓了一下野草被划伤了手,于是摘下了一片叶子来细心观察,发现了叶子两边锋利的小细齿。通过对自然界一片小叶片的理解,灵光一闪发明了锯子。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有可能触发我们的灵感,靠的是你对这些事物的关注、观察和理解。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表面上看这些人灵感的来源都非常偶然,其实这是他们长期实践、专注思考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只有深度思考,当相关联的事物或者现象出现时,才能被捕捉而产生灵感。不然,你看见壶盖被水蒸气顶开会想到蒸汽机吗?你的手被草割破会想到发明锯子吗?没有细心观察、深度思考这个基础,灵感摆在你面前,你也会视而不见、弃之如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怎样捕捉灵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多诗词爱好者都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无论你怎么绞尽脑汁、苦思冥想、搜肠刮肚、抓耳挠腮,就是写不出一首诗来。形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一是你知识的积累不够,腹中空空,这个需要平时的积累,不是今天讨论的话题。第二就是找不到感觉,这就是大家所说的没有灵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么在写作实践中,如何能自觉地去捕捉灵感呢?我们知道了灵感的特点和灵感产生的条件,如何在写作实践中,能够主动地自觉地去扑捉灵感,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在他的《诗格》中有比较全面的阐述和经验总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有三思,一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曰取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思一。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感思二。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取思三。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昌龄的“三思之法”,实际上为我们指出了在诗词创作时激活灵感的三条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生思:</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种引发灵感的方法“生思”告诉我们,写不出时不必硬写,可暂且先放一下,让神思得到休息,琴弦不能绷得太紧,否则琴就会声音发木。通过养精蓄锐,在偶然中重获创作的灵感,这样的调剂有助于灵感的产生。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有弛方能有张。如果长期循着一条单调的思路进行思考,很容易造成精神疲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代布衣诗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诗有天机,待时而发,触物而成,虽幽寻古索,不易得也。……所谓‘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这里说到“幽寻古索,不易得也”,很多时候灵感都有是苦思不成,偶然得之。正所谓“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感思: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种引发灵感的方法“感思”是告诉我们,在写诗时要多读古人之作,有所感而产生灵感的情况。吟诵前人的名作佳句或相关题目之诗,以引发灵感。灵感的迸发常常需要通过某种信息或事件的刺激和诱发,因此我们通过阅读前人的作品得到启发,再经过自己的联想是灵感的一个重要来源。据说古代诗人在吟诗前大都要诵读诗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隋炀帝杨广有一首五绝《野望》:“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杨广在诗里给中国文学界塑造了一个经典的意象——“寒鸦”,以至于在后来的宋词元曲中被大量的使用,并造就了不少名篇。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无疑是其中最优秀的名篇之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曲子中包含了杨广诗中的“全部意象”。可以说《天净沙·秋思》是深受《野望》影响感发而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取思:</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种引发灵感的方法“取思”则告诉我们,要把握现实生活中的思想活动,面对物象,心领神会而产发灵感。即是诗人以积极的创作心态,从大自然和社会人生中获取诗思的感发。通过心入于境,思与境偕,从而触目兴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就是我国最传统的感发理论。如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云:“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这里其实说了两层意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是当文思枯涩之时,身心进入放松的状态,让潜意识在原问题中活动,促使潜意识与显意识的沟通。同时充分调动自身的积累,让心游万仞,让纷繁的物象激活思绪;二是浏览外界物象来获得诗思,让神会于物,寓目有兴即书,有佳句后再使之成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写诗时的灵感出现,往往是伴着妙语佳句的脱口而出,妙达精微的。常常是诗人并无预期,而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止,有时所得的诗句还一时难以完篇,甚至连主题也没有,这时诗人可以把它先记录和积累起来,以备后用,或亦可以继而续成全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宋诗人梅尧臣,凡外出游玩或访亲会友时,总是随身带着一个号称“诗袋”的布袋,看到什么新鲜的事或美丽的风景,有得句的,有成诗的,都立即用笔在纸上记下,把它投入袋中。长此以往,梅尧臣的诗作获得了很高的成就,“诗囊”的故事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之,灵感现象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在写诗中起着突然触发、豁然有悟的作用。但也决不是只有靠灵感才能写诗,写诗主要还与诗人的才学、知识的积累、手法的娴熟及写作时的精神面貌有关系。诗词写作能力是艺术修养与才智学养的综合体现,是灵感巧思、谋篇布局和运思表达等综合运用的体现。所以归根到底,诗人还是要在“积学”“酌理”“研阅”“驯致”等方面下功夫,只有这样,灵感才会频频地扣动诗人的心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写诗时寻找灵感的体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几年前,和一班朋友爬山,上山后我们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溪边小道下山。由于前一天晚上下了一场雨,在山上的时候,大家看到溪流还是有点浑浊的,快到山脚时,一位朋友突然说:“你们快看,溪水已经变清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一看确实是溪水变得清澈了,这时候,我就在想弯弯曲曲的小溪从山上缓缓流下来,还没有出山,还没有流到人们的面前的时候就变清了,脑中灵光一闪就来了一句“未到人前已自清”。有了这个灵感,并且抓住了灵感还得到了诗句,于是,下山后就写出了一首小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小溪</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路蜿蜒缓缓行,低徊浅唱了无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涓微幸得轻风伴,未到人前已自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十多年前发生了一例扶起老人反被讹的彭宇案,这个案子当时的庭审和判决,吸引了广大民众的注意力。后续的影响巨大,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老人摔倒,能不能不扶?”,“敢不敢扶?”的大讨论。特别是庭审法官的一句“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去扶?”颠倒三观,可以说案例颠覆了国人几千年的伦理观念和道德价值。当时就想写首诗一吐心中的块垒,然而苦思冥想都是有点骂人的老干味,不甚满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有一天,偶然在网上看到一幅漫画,内容是画的一架天平,天平的一边是一本刑法书,另一边是一堆金钱,一见这幅漫画就让我心中一动,想到了前些时候的彭宇案,于是当即就写出了一首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天平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双臂轻伸盘两垂,指针灵巧有成规。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本该秉正公平度,谁重居然偏向谁!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有一天很晚回家,一个人走在明亮的路灯下,突然听到前面有人说“哎呀,这人行道上怎么坑坑洼洼的啊,还堆放了这么多杂物,差点把我绊倒。”我一看,明亮的路灯下,可能是街边店铺装修,门前的人行道被挖得坑坑洼洼,还堆了很多装修的垃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自己就想,人行道坑坑洼洼,幸亏有明亮的路灯,照亮了坑坑洼洼不平的路,才不至于让人摔倒,这都是路灯的功劳,此时又触发了我的感想,不自觉的联系到诗词方面的句子,根据路灯的作用想到了一句“只缘尘世道岖崎。”于是有了这个感想,就写了一首《路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路灯</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无端每每看人稀,总与黎明诉别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甘伴清辉照长夜,只缘尘世道岖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很多年前,广东这边的社会综合治理水平和管理水平没有现在高,营商环境和社会治安也没有现在这么好,由此造成当时的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也不如现在。那时候的打工者是典型的弱势群体,我也认识一些打工者,很想为他们写点什么,但一直不得要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喜欢养花,阳台上也养了几株盆景,有胡杨木、罗汉松、榕树等,这些盆景为了造型,枝干都是弯弯曲曲,非常漂亮。有一天晚上突然刮台风,把我阳台上的盆景吹倒了一盆,早上起来,看着被狂风吹倒的盆景的形状,突然灵光一现,联想到了弱势的外来务工者,于是飞快的就写了一首咏物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盆景</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故土分离任剪裁,身弯根曲寄楼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阳光已是奢华物,还被狂风恣意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早些年,因公干或旅游到过很多次西湖,也写过一些游西湖的游历诗,但西湖边上的武松墓虽也多次经过,却没有专门为此写诗。前几年正值中央反腐倡廉,严惩贪官,打老虎、拍苍蝇,抓了很多高官,被称之为打“大老虎”,记得在山西省还挖出来了一个虎窝。后来又一次去到西湖,路过武松墓时,站在武松墓前,想到这位古时候的打虎人,突然就以“打虎”一词为桥梁,吟出了一首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过武松墓</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烈酒三升过险冈,西湖一卧尽风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千年之后兽成患,打虎何须上景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以为上面几次突然之间得到的感悟,也许就是我们大家所说的灵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有的人都一样,在生活中碰到这种感悟的机会一定不少,问题就在于我们能不能够抓住这灵光一闪。我们作为诗词爱好者,更加重要的是,能不能够及时用诗词的意识抓住这灵光一闪。所以说,大家不是没有灵感,而是你有灵感的时候,能不能够捕捉灵感,而对于写诗的人来说,就是你能不能够用诗的意识捕捉当时的灵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词爱好者要善于从生活中找灵感,用诗的眼睛寻找生活中的诗意,用诗的心灵感受生活中的诗情,用诗的语言记录生活的点滴,生活就会多一点诗意,人生就会多一点美好。当我们把诗融入了生活,我们的生活也就有了灵魂。我们用诗词把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思想留下来,实际上是延续了我们的生命存在。这也许就是我们学诗写诗的人生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灵感来自于生活中的人、事、物,其产生具有随机性、偶然性,它是世界上最公平的现象,任何思维正常的人都有可能随时产生各种各样的灵感。灵感虽与天赋有关,但主要靠后天的培育与提升。灵感产生于诗人对事物的认识和经验的积累,是在诗词创作中凝聚的一种灵动、意境、神采和风韵。有了对于事物、人世的认知和喜怒哀乐等真实情感,就能捕捉灵感、营造意境、抒发感情,再加上一些必要的技巧,或许就能写出有感染力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东莞周剑平(品味)老师撰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2023年3月29日于东莞清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黑龙江陈丽娟(娟子)老师代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2023年3月30日晚于长青诗教二群</p> 教师简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周剑平:</b>笔名品位,男,汉族。湖南省岳阳市人,现旅居广东东莞。热衷于诗、词、赋的学习创作,作品散见于各诗刊杂志、书籍。现为中华诗词学会理事、香港诗词学会副会长、《香港诗词》主编、东莞市清溪诗词楹联学会会长、长青诗学院主讲教师。</p> <p class="ql-block"><b>荣誉院长:</b>陶涛 孙连宏</p><p class="ql-block"><b>名誉院长:</b>包德珍 张驰</p><p class="ql-block"><b>院务委员:</b>高源 朱安群 周达 陈作耕 陈显赫</p><p class="ql-block"><b>首席主讲:</b>包德珍</p><p class="ql-block"><b>院长:</b>周兴海</p><p class="ql-block"><b>执行院长:</b>盛月富</p><p class="ql-block"><b>副院长:</b>张和平 姜晓玮 陈林洲 张士平 庄俊雄 华慧娟</p><p class="ql-block"><b>荣誉副院长:</b>钟茂荣 周海燕</p><p class="ql-block"><b>教务长:</b>盛月富(兼)</p><p class="ql-block"><b>常务副教务长:</b>宋力 拾遗君</p><p class="ql-block"><b>副教务长:</b>唐超 钟晓红 文励洪</p><p class="ql-block"><b>教务秘书:</b>张昊</p><p class="ql-block"><b>办公室主任:</b>庄俊雄(兼)</p><p class="ql-block"><b>办公室副主任:</b>鲁祖标</p><p class="ql-block"><b>主编:</b>拾遗君</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e5pg4jh" target="_blank">周剑平:诗词创作《写诗之前先读诗》,长青诗学院诗词讲座系列课件</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fdoduvh" target="_blank">周剑平:诗词创作之关于“老干体”,长青诗学院诗词讲座系列课件</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gu0vzjx" target="_blank">周剑平:诗词创作之《关于诗词与散文的语言区别》,长青诗学院诗词讲座系列课件</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hqhm09u" target="_blank">周剑平:诗词创作之《新时期的合理使用》,长青诗学院诗词讲座系列课件</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in3k5dv" target="_blank">周剑平:写诗与用典,长青诗学院诗词系列讲座</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jggrr6u" target="_blank">周剑平:诗与诗意,长青诗学院诗词系列讲座</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k4b2zdx" target="_blank">周剑平:关于“诗家语”,长青诗学院诗词系列讲座</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n72vwtx" target="_blank">周剑平:诗词的写景 长青诗学院诗词系列讲座</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o3683o7" target="_blank">周剑平:诗词的形象思维 长青诗学院诗词系列讲座</a></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转载声明: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周剑平所有;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原作者依法保留追究权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