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峨眉雪》之四</p> <p class="ql-block"> 且说我琴“峨眉雪”虽不比交游广阔的明清高士、魏晋风流,却也到得大江南北若干名胜景点儿旅过不少游的呢。除了住过峨眉<u>仙峰寺</u>,它逛过杭州<u>河坊街</u>,访过绍兴<u>徐渭</u>家;曾夜宿在<u>西津渡</u>的<u>小山楼</u>,也曾横陈于<u>焦山</u>“瘗鹤铭”的殿前阶。辛丑年江南访碑的归程中,还顺路拜访了刻有《金刚经》的泰山<u>经石峪</u>。</p> <p class="ql-block"> 由<u>红门</u>登<u>泰山</u>的路上,过了<u>斗母宫</u>不远有条通往<u>经石峪</u>的岔路。这岔路不算隐晦,但游人大多不会在此“节外生枝”,显然攀<u>南天门</u>登<u>玉皇顶</u>更有吸引力。因而过了“经石峪”石牌坊,静寂的山谷更显得朴茂清幽,尽管光天化日,却前后不见往来者,正午的阳光下只有清風、古琴、我。光圈缩小,快门变慢,时间与呼吸都拉得悠长,眼前仿佛打开了一本书页泛黄、黑白摄影的风光画册,独自徜徉在一个人的山川世界,优哉游哉。</p> <p class="ql-block"> 那本插在书架中几十年的<u>文物版</u>《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字帖,书页也已泛黄,慢慢有了古早味。那是我少年时代最早接触的几个书法法帖之一,喜欢它的古朴沉静,大气开张。它的笔法多用圆转,少见出锋,隶楷相参又兼篆意草情,貌似平易简约,实则内涵丰富。<u>包世臣</u>说它“渊穆安详”,<u>杨守敬</u>说它“纡徐容与”,都贴切。有清一代的书家像<u>刘墉</u>、<u>俞樾</u>、<u>康有为</u>他们都受它影响,<u>康有为</u>尤其推它为榜书之宗。康氏对<u>苏东坡</u>“大字当结密”之论不以为然,就例举《经石峪金刚经》阐发了一番独到而深刻的高论,他说只有能力不够水平不高才会装腔作势地強撑架子:</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i>作榜书须笔墨雍容,以安静简穆为上,雄深雅健次之。若有意作气势,便是伧父。凡不能书人,作榜书未有不作气势者,此实不能自揜其短之迹。<u>昌黎</u>所谓“武夫桀颉作气势”,正可鄙也。观《经石峪》……气韵穆穆,低眉合掌,自然高绝,岂暇为金刚怒目邪?</i></b></p><p class="ql-block"> 先贤们的评介对于后学者当然只是参考和接引,真实而微妙的感受还要个人去心领神会。访碑问帖就是亲身体会、自我求证,正所谓“素处以默,妙机其微”,个中三昧不足为外人道。</p> <p class="ql-block"> <u>经石峪</u>刻石是在山谷中溪水流经的石壁上镌刻的《金刚经》经文,单字字径和总体面积都堪称书史之最。沉静的字迹湮没在溪水之下长达千年,时至<u>明清</u>才水落石出,重见天日。近几十年逐渐升级管护,在经文刻石的溪床前方修建了观赏平台,围着整个溪床增设了甬道和护栏。</p><p class="ql-block"> 西侧护栏外有一面五米高十米长的阔大石壁,上面刻着明人<u>万恭</u>撰写的《高山流水亭石壁記》。原有石亭倚壁而立,1960年代为改水道,把它整体向南迁移了几十米。修亭撰序的这位<u>万恭</u>万大人乃是大明<u>隆庆</u>朝的河官,为官尚属勤勉,在治理黄河的实践与理论上都有所建树。万氏命名石亭为“高山流水之亭”,以应和《列子·汤问》中的<u>伯牙子期</u>泰山交游故事,却也不尽是附庸风雅。他本人嗜琴,身在高山流水之间,为伴游的同好“援琴而弦之”倒也应时应景。</p> <p class="ql-block"> 乍聼起來<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山流水”</span>是一段關於琴曲的故事,而其弦外之音講述的則是友谊。中古史上士君子交游往還的“音樂故事”所在多有,但沒有哪個是單純講音樂本身的,桩桩件件講的都是思想與情感的交流。在傳世典籍中,像“高山流水”這種以樂會友而流布甚廣的傳説還有“梅花三弄”故事。就二者的原始文字而言,《世説新語》中對後者的叙述顯得更為生動:</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i><b style="font-size:15px;"><i><u>王子猷</u>出都,尚在渚下。舊聞<u>桓子野</u>善吹笛而不相識。遇<u>桓</u>于岸上過,<u>王</u>在船中,客有識之者,云是<u>桓子野 </u>。<u>王</u>便令人與相聞,云:“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u>桓</u>時已貴顯,素聞<u>王</u>名,即便回,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i></b></p> <p class="ql-block"> 高山流水传奇与<u>子猷</u>会<u>子野</u>的故事都表现士君子之间难得的相知与相重。前者因对一番演艺的共鸣而识人订交。后者则是二人神交已久,互相认可对方的才具与风评,即兴的演艺只是名士间一时的风云际会,<u>子野</u>弄的什么曲儿发挥得怎么样,<u>子猷</u>是不是喜欢有没有入耳走心,都不重要了。</p><p class="ql-block"> <u>桓子野</u>码头表演的节目单子变得重要起来已远在千年之后:明初<u>朱权</u>《神奇秘谱》附会说,当年<u>桓伊</u>吹的那叫《梅花三弄》,后人改成了同名琴曲。于是,这段故事也才以此定了名。再过二百年到了明末清初,又有人出来补证说改编者乃是鼎鼎大名的<u>颜师古</u>。如此这般用“倒装句”完善证据链的作业,妥妥地奏是为<u>顾颉刚</u>先生“历史层累说”添油加醋递菜刀呢。</p> <p class="ql-block"> 观赏石经小半天下来,就便坐上<u>高山流水之亭</u>,喝杯清茶抚弄一曲儿,最是消暑解乏的快活事。既然联想到那枝《梅花三弄》,就不妨弄它一弄。“峨眉雪”文静清润的性格于此境此曲都很搭调,叮叮琴声像破了蜡封的雪丹,裹着寒夜梅花的馨香撒落在夏日山谷,清心安神,理气和中。北方的初夏并不黏腻,正午一过,阳光变得和缓。有清风拂过山野,滿山覆盖的树叶像夏凉被一样悉悉苏苏地催眠夏虫,不久它們自己也睡着。时钟悄然停摆,光影懒懒地不动,于是便“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了。</p> <p class="ql-block"> 猛然一个锋利如<u>吉列</u>刀片儿的女高音从山口方向破空而来:“你们都快——来——看——呀——!我拍了一张——艺——术——照——,特别的——艺——术——!”来的好像还是大队人马,看来清寂的山谷要迎来热闹的潮流了。</p><p class="ql-block"> 本想再向景区的看山人了解一些石经相关的情况,寻了半天没见人影。也罢,已然盘桓有时,眼看天色不早,打算拍照留影之后就此便下山去了。于是,在溪床的东北方位倚着围栏支起三脚架匹配了遥控器,正准备立此存照,就远远望见一个看山人大声吆喝着从山下赶上观景台来,奋力地驱赶着踏进溪床的羊群。我当即放下“峨眉雪”和一应器材,下到平台去与他攀谈。</p> <p class="ql-block"> 看山人守护这石经有些年头了。他说石刻的维护很不乐观,风化损泐越来越严重,请了很多专家,用了最先进的技术,效果仍不理想。</p><p class="ql-block"> 远处丛林中那群年轻的欢声笑语时隐时现,那个女高音刀片儿此时又向观景台这边抛过来:“师——傅——,这是你的琴吗——?”她这是看见了甬道边的“峨眉雪”。远隔好几十米,若是同样喊回去至少得有对歌<u>刘三姐</u>的豪情。这种“隔空喊话”无论如何我做不来,只好回过头与看山人继续交谈。</p><p class="ql-block"> 他说隔三差五有人来当场临摹大字还有大师带着学生来的但是写得都不像,我说你也懂得书法吗自己也写字吗或许人家那是意临呐,他说我知道意临我不写就是看看人家写,跟着又微微摇头。</p><p class="ql-block"> 高音刀片儿继续高亢,她礼貌地高喊能否让她弹弹琴。看山人看看我又看看山。我看看山又看看他,表示很无奈。女刀片儿执著地再追一刀,大声疾呼可否帮我把琴拿下来。我只能继续“无奈”。</p> <p class="ql-block"> 半天没得到回音,几个身影开始从甬道石阶下到沟底,再循着石级向观景台这边攀上来。红红绿绿、说说笑笑的三五人,打头一个三十多的妇人,当胸抖着手绢扇风凉,扬头斜向四十五度从我们面前款步而过,在不远处另一组石桌凳旁落座。其余几个鱼贯相从,最后上来一高高胖胖的大小伙子,浑身上下<u>乔丹耐克</u>之类的大裤衩子大背心儿。小伙子没搭理看山人,直接冲着我说:</p><p class="ql-block"> “艾师傅上面那琴你的吧?是这样的哈,先自我介绍一下哈,我们是某某<u>省青年书法家协会</u>的,搞书法的,到<u>山东</u>这边过来游学。我们也有会弹琴的,就那位,我们<u>青书协</u>主席。来来你过来,我给你引见一下。”说着话他撩手一指那妇人。妇人正顾盼自雄。</p><p class="ql-block"> 此时我看见自己仿佛变成个木雕的<u>地藏菩萨</u>像,面无表情地望向远处溪床边上的“峨眉雪”,眼前的虚空中提示出国人尽知的几个字儿,但心里又跟明镜儿似的:一说即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