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知多少?让他们带你了解

福州中加学校中学部

<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最近的地理课正好让同学们通过拼图的形式去认识和分析传统民居的特点,现在就让八年级的同学来介绍他们的作品吧!</p> <p class="ql-block">福建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若需御敌,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门,土楼则像坚强的大堡垒,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p> <p class="ql-block">接着由阿粲同学为我们介绍——皖南民居</p><p class="ql-block">皖南民居为两层以上的楼房,中间围合一个很小的天井,厅堂设在天井的北侧。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建筑大门,均配有门楼(规模稍小一些的称为门罩),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墙的功能,能阻断火灾蔓延。</p> <p class="ql-block">乐涵同学:窑洞(cave-dwelling)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在我国陕甘宁地区,当地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强,土层厚的特点,有的厚达几十公里,凿洞而居。窑洞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且不破坏生态,不占用农田,经济省钱,是我国陕北民居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静怡同学:我今天给大家介绍“蒙古包”</p><p class="ql-block">蒙古包是蒙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上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具有制作简便,便于搬运、抵御风寒,符合当地的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昆阳和锦桦同学共同介绍——土家吊脚楼</p><p class="ql-block">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又被称作半干栏式建筑。</p><p class="ql-block">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依山就势而建,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吊脚楼建筑较完美地应对了当地地势陡峭,瘴气弥漫,毒虫众多的恶劣环境。</p> <p class="ql-block">传统民居是古人智慧结晶的具体产物,也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多了解,多爱护。感谢今天几位同学的介绍分享,如果你也有想要介绍的建筑,欢迎留言,下次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