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时隔十五年,第三次踏进深圳的中英街,感想颇多。第一次还是在1986年结婚后,年底去广州旅游,由在粤公安工作的亲戚直接带进中英街。那时年轻好奇,对香港的繁华充满神秘,虽然踏上的是本国土,内心自豪的是出国。那时人民币对港币汇率是零点四几对一元港币。进街后看到琳琅满目的稀有商品且价格便宜无比激动。把亲戚给的六百多港币,全部换成了卷卷化纤面料(一套西装面料25港元)电子产品、防风打火机、巧克力等,回来后全部分送给了亲戚朋友。那时入关时对所购商品进行查验,一是限量,二是大件补税。我当时看到有很多“倒爷”,主要是金货和电子产品,查验时不断有人被带进“密室”。我们提着大小包刚入关走出大厅,马上就围来很多人,要加价买我们包里的货,那时的心情怎能会出让呢,直接拒绝。出来后很感慨,门口的“倒爷”一天只要揽到一次,就可获得我们一个月的工资,进进出出的“倒爷”很快就“先富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进中央街,是1997年因工作出差去深圳,陪重要客人进去的,人流量比第一次明显少了许多,街里的双方维护警察也少了不少,抢购的商品也变成了名牌手表、包包、照相机,金货依然不变。两边商店自由逛也轻松了许多。不过入关后,听到了不少买了假货的怨气。</p> <p class="ql-block">这次与旅友们进去,纯属心闲,想着有没有什么变化。变化有了,一是变为旅游街了,没有过去那么多扫货人群了;二是街里没有了过去的警察监控,姓“资”姓“社”的两边可以随便逛;三是商品品种都是大路货了;没变的是姓“资”的一边店房,总共两百多米长的街道,几十年了还是老样子。最不该变的是导购忽悠多了,假货多了。最应该变的是名称,应把“中英街”改为“深港街”。</p> <p class="ql-block">实际上每次去过之后,好奇之余的心情是沉重的。想想1898年大清帝国的光绪皇帝,被洋枪洋炮逼着签下了租期99年的辱国协议。国家穷吗?当时GDP是全球第一,国民笨吗?西方科技人才队伍里,华人比比皆是,军队少吗?大概也是世界上最多。为什么呢?直至现在仍然被一些西方人小看。我想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而我认为,国强真正体现的是精神强、文化强、利技强、全民素质强,只有达到这样,才不会有历史重演的可能。“中英街”回归后,将原界碑改为文物保护碑,将原先的中英街路牌摘掉了,里面增设了爱国主义教育展览馆。但是我认为,最为重要的是,要将街名改为“深港街”,且正式掛出牌子,要让英国人感到,这个街道一去不复反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