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于无声处</p><p class="ql-block"> 北街小学 李琳</p><p class="ql-block">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作为一名从事教育事业二十多年的老师,最大的感受就是在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激发孩子对生命本质美好的追求与探索,这不仅是为人师表、培养学生人格与修养的文化使命,也是我们教书育人的目标与愿望。</p> <p class="ql-block"> 送走六年级毕业生,重新面对刚刚步入校门的一年级小孩子,除了心理上的适应和调整,还要迅速融入低龄学段孩子的生活,掌握他们的年龄特点、性格爱好,以及初入校门的习惯培养。这些孩子,脱离了幼儿园时期的懵懂和无知,离开父母的怀抱,更加需要作为班主任的我付出更多的耐心和陪伴。大多数孩子都能很快接受新的班级、新的生活,但是有一个孩子的行为举止引起了我的注意,让我相信,这世上除了父母,老师是孩子最大的转机。</p> 我的世界保护着我 <p class="ql-block"> 她是一个“特别”的小女孩,叫小曦,在班里很难不注意到她,从上学第一天开始,接连好几个星期,各科老师都陆续来找我,提到这个孩子总是随意扰乱课堂秩序,来回走动、不爱听讲,老师提醒甚至批评她,她都无动于衷。经过观察,我发现事实的确如此。要了解孩子的行为,首要应该走进她的心里,摒除外在环境的干扰,不去武断评判和下结论,想要纠正她的上课习惯,就要从孩子的生活背景出发,在数次家校沟通中我了解到,原来小曦是一个特殊家庭的孩子,父母离异,平时家里只有奶奶在照顾她的生活。孩子从小就缺少足够的关爱,让她觉得只有将外界的一切隔离在外,自己才是安全的,因为她的世界里只有自己。孤独与自卑让她没有学会如何与人相处,所以她无视秩序和规则,认为没有人关心和在乎自己,在班里也和其他的同学相处不好,喜欢一个人待着。</p><p class="ql-block">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我深知这样的孩子其实内心是极度敏感和脆弱的,尤其需要老师和家人的细心陪伴,润物细无声,关心、陪伴才能打开孩子的内心,走进阳光里,重新热爱生活。老师的坚持和爱可以拯救陷入绝望的孩子,就像黑暗里的白月光,点亮了学生也照亮着我们自己。</p> 那个试着走进的人 <p class="ql-block"> 当我再次拉着她的小手走进教室的时候,那一刻,我相信小曦一定感受到了紧紧握着那只手的老师,从手心里传递出来的信任与爱。</p><p class="ql-block"> 我鼓励她去和班里的同学打招呼,多交一个好朋友,我都会奖励她一张小贴纸;我告诉她上课需要遵守纪律、认真听讲,能够做到了,我会给她的小本子上盖一个奖章;课外活动我鼓励她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带动她参与的热情。课余时间我经常会叫她来办公室聊天,也会时不时地抱抱她或者摸摸她的小脸……渐渐的,她的脸上多了几分笑意,少了敌对的情绪,老师口中那个不遵守纪律、随心所欲的孩子改变了,她开始喜欢读书、爱举手发言,作业也写的认真工整,早上走进教室她会帮我一起打扫卫生,同学忘带铅笔,她会主动递上一只并热情地说“用我的吧!”……当我再次见到小曦的奶奶,奶奶说:“老师,你知道吗?这孩子变了!”</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是爱,让一个孩子的生命有了更美好的机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很难,但只要用心去做,那颗小小的心就会打开!</p> 做一个老师那样的人 <p class="ql-block">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一个看似有问题的孩子,其背后或许代表了我们今天教育的使命和价值。时代发展更迭,我们今天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选择,也意味着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将拥有更加不确定的人生。“问题”小孩,或许就是教育面临的挑战。在一次以愿望为主题的口语交际课上,小曦激动地说,她长大了,要做像李老师那样的人,要像李老师一样教出许多许多学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今天的教育,不只是给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兴趣,而是在陪伴与鼓励中发现美、浇灌爱。因为我笃定,只有爱能教出最好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成长为更懂学生的老师,更美好的自己。</b></p><p class="ql-block"><b>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让孩子按他们自己的样子生长,哪怕长成一株小草、一朵小花,也有属于自己的美。这便我认为的,最好的教育。</b></p> <p class="ql-block">李琳 高级教师,西安市骨干教师,西安市模范教师,高陵区教学名师。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对孩子充满爱心,对语文教学充满热情,力求用语文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将学生从“知之者”变为“乐之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