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薄弱学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的几点思考——以《粮食安全》为例

<p class="ql-block">  薄弱学校的学情普遍存在学生知识基础掌握不牢、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兴趣等问题。前段时间,广东省基础教育(揭阳)高中地理学科教研基地部分成员在基地负责人吴洁芬老师的带领下到笔者所在学校进行同课展示交流活动,就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展开研讨。基于此,笔者以《粮食安全》一课为例,谈谈几点关于薄弱学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的几点思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明晰目标,有的放矢。</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目标”,指的是课程教学目标,也包括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围绕教学目标这一核心,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包括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水到渠成地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明晰学习目标后,在课堂学习中会更加注意教学的进行,以让自己及时掌握学习内容,从而更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因此,在课程的开始或是学案的前面,可以展示本节课的课程标准内容。《粮食安全》这节课,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是,“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其落脚点在“耕地资源”,是站在国家安全的高度来认识耕地资源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措施,了解耕地资源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笔者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摆脱思维停留在“现状”的表层,能更深入理解国家的一些方针政策,如要坚守18亿亩的耕地红线、对卡脖子的种业问题进行技术攻关、大力建设国家储备粮项目等等。</p> <p class="ql-block">2、去繁就简,建构知识框架。</p><p class="ql-block"> 薄弱学校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因此,在复习策略上可以去繁就简,抓主干,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阐释相关内容,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框架。本节课从粮食安全概念入手,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粮食安全,进而提出从“种”、“买”、“屯”三个方面保障粮食安全,最后让学生尝试自主构建知识框架。本节课知识框架如下图:</p> <p class="ql-block">3、对点练习,提高运用必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薄弱学校的学生往往存在只喜欢听老师讲课,不喜欢自己动笔做题的现象,以及“一听就会,一做就跪”的困境。通过边讲边练的方式,可以较好解决上述问题。练习的选取,以“对点”和“新”为标准。“对点”,即所练习的题目可以用刚讲授的相关知识来解答;“新”,就是 选取的题目最好是最近三年内的各地真题。本节课在讲完“种”的内容后,随即让学生做长沙市2023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的17(3)题,从粮食安全的角度说明专家对区域景观变化产生担忧的理由;在讲完“买”的内容后,给出的对点练习是2023届河北省高三一模的18(4)题,青藏地区粮食以自给为主还是依靠外地调运,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论。说出你支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讲完“屯”后接着练2023届四川巴蜀中学高考适应性考试的17(2)题,评价我国2008年玉米产业政策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4、关于情境问题式教学的开展。</p><p class="ql-block"> 问题式教学是用“问题”整合相关学习内容的教学方式。“问题”的设计,需要依托情境。薄弱学校的师资相对有限,开展情境问题式教学,教师备课压力很大,但很有必要。《2023高考命题蓝皮书》指出,高考命题呈现出“无情境,不成题”的特征。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查要求,是通过“生活实践情境”与“学习探索情境”两类载体来实现的。薄弱学校情境问题式教学的开展,需要集合备课组乃至教研组全体教师的智慧,深入挖掘学生身边熟悉的地理环境,通过问题导向的形式,逐渐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粮食安全》这节课,可以将学生身边熟悉的基本农田标志牌、悬挂的“耕地连续抛荒两年以上的,收回承包地”横幅标语、学生自身归乡种地的意愿,以及试题出现的情境等串联起来,一同构建起问题链条,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有逻辑地整合成可操作的学习链条。</p> <p class="ql-block">5、上好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20年1月7日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式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集中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关键问题。《2023高考命题蓝皮书》中提到的“核心价值金线”,亦是指围绕立德树人来考查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思维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道德品质。高考命题将紧扣核心价值金线,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不断强化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与此同时,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关键历史事件与科技前沿等,也是近年来高考命题中选题和取材的主要来源,引导学生密切关注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和关键历史事件,从而提高学生的政治站位、思想立场与理想信念。上本节课时,恰逢全国两会期间。因此,在课程设计时,通过剪辑央视新闻网的相关短视频素材,向学生展示我们国家现阶段在粮食安全方面的伟大成就,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切实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p> <p class="ql-block">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无价值,不入提;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的特征已然十分明显。在“三新”背景下的广东2023年高考地理试题,可以预想的是,也绝不会脱离这一特征。作为一名在薄弱学校一线工作的教师,更应该紧扣时代脉搏,深刻理解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日常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p>

学生

粮食安全

情境

高考

学习

薄弱

问题

教学

学校

本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