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匠舍---我们共同的乡愁原创 周广桂 安丰微生活 2023-03-29 13:05 发表于江苏图片图片铁 匠 舍---

一苇以航

<p class="ql-block">  铁匠舍---我们共同的乡愁</p><p class="ql-block">原创 周广桂 </p><p class="ql-block">安丰微生活 2023-03-29 13:05 发表于江苏</p><p class="ql-block"> 铁 匠 舍--我们共同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在老圩乡的东南角坐落着一个美丽的村庄周家桥,周家桥的一队就是我的老家--铁匠舍,听说上世纪60年代,在我们生产队里曾经住着一位叫周姓的铁匠,手艺非常出色,闻名四乡八邻,后来老铁匠又生了三个儿子,继续祖传打铁,在当时的那个年代,从事打铁这门手艺的比较少,但是需求却比较大,因为当时农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体,干农活使用的铁器工具,像割麦用的弯刀子、大锹、小锹子、锄头、小叉子、生活用的薄刀、火检等等,全部都是纯手工打造的,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小小的一个舍子因为老铁匠的口碑而出名,正如著名诗人刘禹锡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也许就是铁匠舍的由来吧。</p><p class="ql-block"> 后来铁匠舍随着时间的推移,舍子上的人口也越来越多了,又多了姓王的,但是那时候所有的人家砌的房子都是很分散的那种,不像是现在的集中住在一块儿,在铁匠舍的正中央有一条小河,把铁匠舍分成了河南、河北两大块,小河至今还保留在,在1975年左右河南最东面住着周才亮、周才满两家,紧靠着西边住着周德华、周德兴家,周德兴西边有一个细河叫做东月沟,东月沟西河边上住着我爷爷的一大家,河北东头住着我老爷爷、三爷爷、四爷爷,西头住的几家我记不清了,北边住着老铁匠一大家族几家子,总之是非常散的那样。记得小时候过年去拜年,总是天不亮就起来,和几个小朋友约好一起去舍上所有的人家拜年,要想把舍上的人家全部拜下来,估计也要半天时间。</p><p class="ql-block"> 我们家的家族在铁匠舍也算得上是比较大的家族了,我老爷爷生了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我爷爷又生了四个儿子四个女儿,二爷爷生了一个儿子三个女儿,三爷爷生了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四爷爷生了一个儿子四个女儿,到了我们这辈又是每家两个小孩,就从这组数字就能看出我们家的家族实力了。</p><p class="ql-block"> 我爸爸在我叔辈中排行老大,曾记得弟兄四个当时在铁匠舍上还是比较有名气的,个个都有才艺,而且长的也很帅,弟兄四个一人玩一个乐器,笛子、二胡、口琴、弹琴,真可谓是吹拉弹唱样样有,尽管在那个年代我爷爷他们一辈的生活还是比较艰苦的,但是不管多么的困难,我爷爷奶奶也是下定决心一定要将自己的八个子女一个个拉扯成家,培养成人,整个家庭氛围还是齐乐融融的,我爷爷也很有水平,给自己四个儿子叫名也很学问,在四个儿子名字最后一个字分别用了“足、常、乐、久”,顾名思义知足常乐到永久。</p><p class="ql-block"> 铁匠舍是一个四面环水,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静静地依偎在美丽的四五河畔,今天不再是过去的那个散落的村舍,而是两排整齐蓬勃向上的村庄,这个小小的生产队里,虽然只有村民45户,却先后诞生了四代村党支部书记,16名党员,10名大学生,1名上市公司ceo,两个建设企业工程师,1名卫生系统领头人,1名公务员,2名教师。俗话说:越努力越幸运,铁匠舍是一个有着严格家训家风的村庄,始终秉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尊老爱幼,诚实守信,薪火相传,代代不息。</p><p class="ql-block"> 1969年,国家为了解决城市就业压力,鼓励城市知识青年去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当时扬州来了六名女知青插队在铁匠舍,我爷爷是生产队会计,我三姑姑是妇女主任,看到几个小姑娘也挺心疼的,无论生活上,还是劳动中对她们都比较照顾,几个小姑娘也比较感激,姑娘们每次回城里都会带些农村里买不到的零食给我姑姑叔叔他们吃。到了1971年几个插队女知青也分批的陆陆续续的回到了城里,铁匠舍也便成了她们美好的青春回忆。</p><p class="ql-block"> 1975年我家终于从我爷爷的老屋那里搬了出来,因为我爸是家里的老大,结婚了就得分家了,另立门户,搬到了新的也就是现在的居民点,因此我家也成了铁匠舍上新居民点上的第一家。后来舍上的村民在政府的号召下短短的几年间也都全部搬到了居民点,而且都能按照政府的统一规划建房。</p><p class="ql-block"> 我家门前有条小河,东连陈道东大河,西接南北四五河,记得小时候河水非常的清澈,我们经常几个小孩子一起在小河里洗澡游泳,抓鱼摸河蚌。一直到1991年由于洪水侵袭,政府要求将我家门前小河和四五河连接处打一个坝头,目的是阻止外河四五河的水不会将里河灌满,保护庄稼和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后来我父亲为了将小河改造利用,在小河东边对着巷道又打了一个坝头,便成了一个小鱼塘,每次家里到了亲戚,随时都可以到塘里用丝网抓几条鱼上来下酒,那时候我家亲戚还是很羡慕我家的。</p><p class="ql-block"> 想想不久,一年一度的清明节祭祖马上又来到了,在外的游子又将会带着浓浓的乡愁,回到铁匠舍老家按照各家的老主汇聚一堂,共同祭拜自己的祖先,把酒言欢。想到这里,心里难免有些许心酸,时代在变,一切在变,生活比以前越来越好,亲情却比以前越来越淡,尽管是自己家族的一大家子聚集在一起,理应是亲情的交融,格外的近亲,但近些年总感觉却再也找不到过去的那份快乐,那份和谐,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最近挺火的一首网络歌曲“哥已不再是当年的哥,不再与春风对酒当歌,承受了多少不该的承受,错过了多少不该的错过,做出了多少难做的取舍,放下了多少难放的执着,既然已别了江湖,就让他永变成传说。”</p><p class="ql-block"> 如今,铁匠舍已被政府规划为撤并类村庄,心中总有好多的不舍,这不仅仅是我的老家,更是许多在外游子的一份乡愁和记忆,树高千丈,也要落叶归根。无论时光多变迁,还是沧海变桑田,老家的情愫永远不会改变。</p><p class="ql-block">周广桂:笔名半壶老酒 ,兴化安丰人,业余爱好:读书写作,创作感言:一杯清茶品日月,半壶老酒醉人生。世间万物皆美好,自然千景悦身心!</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