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参观湖南“常宁市水口山工人运动纪念馆”墨记</p><p class="ql-block"> 黎世纯</p> <p class="ql-block">湖南常宁市水口山工人运动纪念馆外貌</p> <p class="ql-block">2022年3月18日和2023年3月10日,我先后两次造访湖南常宁市水口山矿务局,参观了“常宁市水口山工人运动纪念馆”:那没有人性的反动派;那骇人听闻、令人心痛的一幕幕;那阴霾满布的旧中国;那革命烽火中的血与泪;那顽强斗争中的生与死,总是在激荡我的心灵,强烈地驱使我写下这篇“人肉帽子与遮羞土布”。</p> <p class="ql-block"> 一、人肉帽子</p><p class="ql-block"> 1928年冬,共产党员、革命志士朱舜华(张琼)生下了自己的第五个孩子。她的丈夫贺恕正在组织县城暴动,可惜失败被捕。朱舜华预感到危险将至,她把尚未满月的孩子交给了一个农民抚养。</p> <p class="ql-block"> 当敌人在朱舜华家里抓住她的时候,她正处于饥寒交迫之中。为了逼迫她交出共产党的秘密情报,就把她吊在树上,用皮鞭使劲地抽打。朱舜华的意志十分坚定,面对敌人,一句话也不说。这时,她的四儿子从外面回来,看见自己的妈妈被敌人吊在树上,一边哭着一边跑过去。敌人一把抓住小孩,狠狠地摔在地上,说:“你要交出同党,马上就放了你,不然叫你们母子俩一起上西天。”朱舜华看着哭得撕心裂肺的儿子,心如刀割,但革命意志没有使她屈服。于是,她将满口鲜血喷了敌人一身。</p><p class="ql-block"> 发了疯的敌人见状,继续用各种方式折磨她,还是不能见效,就穷凶极恶地举起手里的枪托,将孩子活活打死,并用刺刀划开孩子的肚皮,掏出五脏六肺,制成一顶人肉帽子,将孩子的躯壳戴在朱舜华头上。朱舜华见状,早已心痛得死去活来,一下子昏了过去。敌人见朱舜华“已死”,就将其曝尸荒野。深夜,农民前来收尸,发现她气息尚存,得到了及时救助,朱舜华才从鬼门关逃了出来。朱舜华获救后不久,丈夫贺恕也被同志们救了出来,之后,两人沿路乞讨,辗转来到上海,继续从事地下党工作。</p> <p class="ql-block">共产党员、革命志士朱舜华在砸碎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历程中,痛失五个孩子,其中第四子被反动派杀死后,制成人肉帽子戴在她头上。</p> <p class="ql-block"> 二、遮羞土布</p><p class="ql-block"> 1922年4月下旬,毛泽东在夏曦、彭平之陪同下,秘密来到“世界铅都”湖南官办的衡阳常宁水口山铅锌矿。</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毛泽东穿上破烂的矿工服,装扮成矿工,坐上摇车和矿工们准备下井。在矿洞边,毛泽东看到大部分工人赤身裸体,一身“三光”——头光、身光、脚光,只是在下身系着一块土布,这块土布要做三用:下井前围在下身遮羞;到井下包着头作帽子用;下班后作洗澡用。</p><p class="ql-block"> 在“白骨成堆血满巷”的矿窿里,阴风嗖嗖。毛泽东看到矿工们有的在吃力地咂钢纤、打炮眼;有的在抡着铁锤咂矿石,不时地有矿石滚落下来,十分危险;有的在拉蒌子。那些“囚徒”般的矿工,从数十丈深的地下背着装满矿石的滕蒌,双手两膝着地,蜗牛旁地往井上爬。他们每天工作12小时,要出30桶矿,中途无片刻休息,为了生计,累病了还要坚持上班,每天只能挣到13个铜钱,仅只能买一斤大米,养家糊口都不够,生活十分贫苦。塌方与矿水随时可能来攫取他们的生命,因矿难而死的工人们,就被矿局的“把头”们随意丢弃在乱葬岗。 矿局里的那些“把头”,作威作福,为所欲为,压榨工人,动不动就打屁股、背枷、吊半边猪、坐老虎凳。年老的和患病的,随意开除,任其自生自灭。</p><p class="ql-block"> 十分贫苦的矿工们,在生活的重重压力下,为节约开支,仅只能用一块遮羞土布来做三个用途。</p> <p class="ql-block">矿工们就是围着这三角土布上班</p> <p class="ql-block"> 晚上,毛泽东在康家戏台给工人们上课。他在墙上写了一个“工”字,说“工”字中间的一竖,上顶天,下立地,再加上一个“人”字,就是“天”字,不是说天最大吗,只要工人们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就有大如天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他生动的演讲,破除了工人们迷信命运安排的思想,折服了工人们。从此,毛泽东点燃了水口山矿务局工人们的熊熊革命烈火,为摆脱那辛酸的“遮羞土布”境遇而奋斗。</p><p class="ql-block"> 在毛泽东的引导下,水口山矿务局成立了共产党的组织,建立了工农武装,后来,由共产党人宋乔生率领八百矿工随朱德上了井岗山,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就是在这样的戏台上对工人们演讲</p> <p class="ql-block">三、朱舜华(张琼)革命历程</p> <p class="ql-block"> 朱舜华(张琼),女,1902年生于湖南汝城县城郊乡的官僚地主家庭,深受族人与家人宠爱。1917年,考入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与进步学生何宝珍、伍若兰、毛泽建、夏明翰、卜仁贞、朱近芝、曾志、彭镜秋等成为好友。</p><p class="ql-block"> 1919年,巴黎和会在法国召开,中国作为战胜国,不但没有得到任何权益,反而受尽屈辱。国人义愤填膺,爆发了著名的“五四运动”。朱舜华积极投入五四运动中,并结识了毛泽东、杨开慧、邓中夏、陈潭秋、刘少奇等著名人士,同年加入了新民学会,走上了革命道路。朱舜华也因为这些活动,遭到学校的开除。</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常宁市水口山矿务局传播马列主义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1920年7月,朱舜华参加何叔衡组织的"赴衡驱张"代表团,来郴州宣传时回到家乡汝城,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新青年》等进步书籍。家中对她的“大逆不道”行为百般阻挠,被自己的父亲关在书房里,不能随意出门,并以断绝经济相威胁。她则公开宣称:“我不希罕荣华富贵,对自己选择的道路决不后悔!”,朱舜华用绝食的方式逼迫父亲放自己离开,从此,她脱离了封建官僚家庭。与同学何宝珍一起来到长沙清水塘,找到了杨开慧和毛泽东。杨开慧安排她们俩人住在自家附近。从此,毛泽东与杨开慧就成为她俩人的朋友兼老师。</p> <p class="ql-block">如今,长沙桔子洲头的毛泽东巨幅雕像夜景是如此壮阔。这是人民的敬仰之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驱张”运动结束后,朱舜华赴长沙崇实女中任教,11月,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1月,经省学联和教育会何叔衡、徐特立写信交涉,重回第三女师补习。</p><p class="ql-block"> 1922年5月,她同何宝珍等发动第三女师学潮再次被学校开除。被开除后,她并没有退缩,且更加积极地投身于革命洪流中,并与前来衡阳领导学生运动的杨开慧并肩前行。</p><p class="ql-block"> 两个有着相同背景的女子,很快成为最要好的朋友,每次活动都能够看见她们的身影。不久之后,朱舜华被推举为衡阳学生运动委员会的组织委员,与杨开慧成为了亲密无间的战友。</p> <p class="ql-block">革命烈士杨开慧</p> <p class="ql-block"> 在此期间,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再次来到衡阳,考察并指导了这里的学生运动。在学联和老师的帮助之下,被学校开除的朱舜华等人再次顺利复课。之后来到长沙清水塘(时为中共湖南支部驻地)进入湖南自修大学学习。</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十分关心这个比自己小九岁的小妹妹,不止一次给她打“退堂鼓”,“干革命不容易,要吃得千辛万苦,你受得了就干下去,受不了就回你家那个大花园去。”朱舜华每次面对毛泽东类似的“敲打”,都无比坚定地说:“要是受不了,我就不跑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1922年10月,经刘少奇、杨开慧介绍,朱舜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 <p class="ql-block"> 1923年3月,在多番考量之后,毛泽东和杨开慧把自己最亲密的战友贺恕(湖南耒阳人),介绍给了朱舜华。贺恕与朱舜华成亲之后,四人亦师亦友的关系更加牢固。朱舜华私下里一直对毛泽东以“润之哥”相称,足见其对毛泽东的敬重。即便是建国后,两人二十多年后再相见,朱舜华还是称已经成为国家主席的毛泽东为“润之哥”。</p><p class="ql-block"> 1923年11月,已经身怀六甲的朱舜华来到了水口山工人俱乐部,参加俱乐部成立一周年的纪念活动,同时决定领导工人进行罢工运动,要求厂方增加工人工资,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水口山矿务局局长宾步程闻讯后,奉省长赵恒惕命令,调来军队进行镇压。生死关头,俱乐部主任蒋先云将俱乐部名册在内的重要文件交给了朱舜华,并叮嘱她一定要保管好。朱舜华机敏地跑到后山,将这一包文件藏了起来。宾步程等人闯进俱乐部后,将朱舜华团团围住,逼迫她交出俱乐部名册。朱舜华交出了一份随身携带的学生名册。敌人一看是学生名册,暴跳如雷,对着朱舜华的肚子狠狠地踹了几脚。朱舜华尚未出生的孩子就这样胎死腹中,朱舜华也因此痛得晕死了过去。敌人以为她死了,悻悻而去。在工人们的救助下,朱舜华又侥幸捡回了一条性命。</p> <p class="ql-block">朱舜华丈夫贺恕</p> <p class="ql-block"> 1925年,朱舜华跟随丈夫来到了广州,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并于第二年随着北伐军回到了湖南衡阳。在蒋先云的陪伴之下,来到水口山,将埋藏了三年的文件挖出来交给了党组织。</p><p class="ql-block"> 1926年1月,她奉调广东惠州任北伐军第三政治部宣传干事;2月,回水口山矿恢复矿山党支部;9月,到衡阳任中共湘南特委组织部长。</p><p class="ql-block"> 1927年1月15日,毛泽东到衡山县城会见朱舜华。朱舜华说:她有个表兄受国民党追捕逃进了江西井冈山,那儿山高林密,地势险要,国民党鞭长莫及,可作为“上山”之地,毛泽东深受启发。</p> <p class="ql-block"> 1927年5月,反动军官许克祥在湖南长沙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史称“马日事变”。马日事变后,湖南的革命形势变得岌岌可危,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遭到了残忍的杀戮。在这样的白色恐怖之下,朱舜华和他的丈夫贺恕并没有气馁,而是秘密地组织起一支游击队,活跃在衡阳县的庙溪山,给当地的反动派造成了极大的损失。</p><p class="ql-block"> 反动派为了迫使游击队投降,放出话来要杀掉所有游击队员的家属。当朱舜华率领游击队在山中与敌人周旋的时候,反动派在一天夜里找到了朱舜华的住所(这里住着她的儿子、女儿和奶妈三人),残暴的反动派将仇恨怨气发泄到孩子身上,将三岁的男孩用刀活活砍死。奶妈见状,不顾自身安危,从敌人手里抢过小女孩,消失在茫茫夜色中,从此杳无音信。反动派还不解恨,将男孩的尸首钉在门板上,贴上一张纸条,写着:“谁要革命,这是榜样。”面对这样残暴的敌人,朱舜华忍住悲痛,化悲愤和仇恨为力量,继续坚持斗争。</p> <p class="ql-block"> 1928年冬,朱舜华被反动派抓获,将她的第四子杀死后制成人肉帽子戴在她头上,(亲生儿子由她腹中出生,戴在她头上而死,何其悲愤)!脱险后与丈夫来到上海,继续从事地下党的工作(如前所述)。</p> <p class="ql-block"> 1930年5月,朱舜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联络员。1931年,朱舜华生活艰难,有时连稀饭都喝不上,她边到工厂当女工维持生活,边积极投入工人运动。刘少奇曾脱下身上皮袄叫何宝珍当钱帮助她。</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朱舜华身子已经被折磨得不成形了,再也不能怀孩子了。更为凄惨的是,他的丈夫在上海的工作被敌人破坏,遭到逮捕、关押和毒打,也留下一身病痛。1947年,贺恕积劳成疾,弥留之际,丈夫贺恕对妻子朱舜华说道:我们的五个孩子已经没有了,如今我也要走了,但革命尚未胜利,希望你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朱舜华牢记丈夫的话,并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同志写给朱舜华(张琼)的信</p> <p class="ql-block"> 解放后,朱舜华历任上海市虹口区第一中心小学校长、区文教科科长、副区长。</p><p class="ql-block"> 1950年,朱舜华作为杰出的教育工作者到北京参加全国教育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毛泽东得知后将她接进中南海叙谈并合影留念。一句“润之哥”让毛主席感慨万千。主席对朱舜华说道:“根据你的情况, 就别回上海了吧, 留在我这儿工作好吗?”朱舜华说:“主席, 那当然好啦!只是我舍不得那里的学生, 还是回去教书好。”毛主席听罢,也只能随了朱舜华的心愿,嘱咐好好工作,好好保重,有什么困难可以直接写信给我。回去继续教书的朱舜华一直坚守岗位三十年。文革期间,朱舜华受到不公正待遇,刘少奇亲自写信证明她的清白,且党龄从1922年算起。平反后,她将补发的3000元工资全部交了党费。晚年,朱舜华抱病撰写了大量回忆录,为编写革命史、烈士传提供素材,并致力于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1981年,79岁的朱舜华在上海逝世,弥留之际, 她欣慰地对守护她的同志说:“我不为名利, 一生交给革命。……我心里高兴……”。这使我感到:她一生的辉煌就在于为了人民。只有坚韧顽强,才有生命的延续。毛泽东是如此,朱舜华亦如此!</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毛主席与朱舜华在北京合影。</p> <p class="ql-block">晚年的朱舜华还在致力于青少年的教育</p> <p class="ql-block">在江山哽咽、苍天罕待光明的日子里,毛泽东有六个至亲至爱的亲人为革命而牺牲,而朱舜华则为革命失去了5个孩子。特别是第四子,当成人肉帽子戴在她头上时,她是何等的悲哀,又是何等的坚韧,今人又怎能忘记先辈们高尚的灵魂与鲜红的血液呢!先辈们为了我们的今天,舍弃性命与亲情,如果有人要亵渎他(她)们,那就会举头三尺有神明!</p><p class="ql-block"> 巾帼女杰,她们用自己的青春,用自己的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人生之歌,令人肃然起敬!也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灿烂辉煌!</p><p class="ql-block">悠悠岁月,悲在过去,喜在今朝。纪念馆里,那人肉帽子与遮羞土布的悲惨,那为中华儿女求解放的英勇事迹,应当成为后人们珍惜今天,创造明天的无穷力量!</p> <p class="ql-block">附:</p> <p class="ql-block">在水口山工人运动纪念馆里,这个振臂高呼的童工就是耿飚。</p> <p class="ql-block">耿飚,1909年生于湖南醴陵,13岁入水口山矿做童工。1922年参加工人大罢工,率领童工们与矿局作斗争,受到中国劳工组合书记部通报表彰。从此,走向革命道路。解放后担任党和国家以及军队的重要领导人。2000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p> <p class="ql-block">作者(左二)在常宁市水口山工人运动纪念馆里与工作人员交谈</p> <p class="ql-block">本篇承水口山工人运动纪念馆中的工作人员王尧,刘彦君等同志提供资料并大力协助,诚表谢意!!</p> <p class="ql-block">2023年3月29日11:00于湖南衡阳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