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个不是皇帝的王爷,却享有比明代任何皇帝陵寝都宏大的皇陵,而且还带着自己的妻子。</p><p class="ql-block"> 只因他的儿子是皇帝。</p><p class="ql-block"> 于是,在远离皇宫的湖北钟祥,便有了这座气势恢宏的明显陵,而钟祥小城除拥有绝代美人莫愁女外,又有了一项傲可立世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这个皇帝便是嘉靖皇帝,这个皇陵便是他的生父恭睿献皇帝与生母慈孝献皇后的合葬墓。</p><p class="ql-block"> 嘉靖皇帝的生父为明宪宗的第四个儿子朱𧙗杬,生前为兴献王,死后葬于钟祥松林山。<span style="font-size:18px;">嘉靖皇帝大名朱厚熜,诞生于钟祥,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三月,明武宗去世,因其无子嗣,按“兄终弟及”的继承祖训,朱厚熜继承皇位,年号嘉靖。</span>嘉靖皇帝继承帝位后,不顾朝臣反对,用武力平息长达三年之久的“皇考”之争,其间廷杖致死17人,入獄、充军、革职官员115人,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昭穆体系,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称之为“大礼仪”之争。此后嘉靖皇帝便将其已故生父追尊为“恭睿献皇帝”,并下令将其王墓由亲王规制扩建为皇帝陵寝。待生母去世,嘉靖又将其与父合葬,形成“一陵两冢”的独特结构,在历代帝王陵中独一无二。</p> <p class="ql-block"> 明显陵动用国库40余年的库银,由几万劳力建设47年而成。这座中南六省唯一的明代帝陵,是世界上建设周期最长的皇陵,也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皇陵之一,因而成为中国最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皇陵。</p> <p class="ql-block"> 我是在午后由大学学妹陪同参观这座皇陵的,我曾去过明十三陵,心想学妹一意拽着我来看显陵,不说敝帚自珍,也可称夜郎自大吧,这个小城的皇陵怎比得浩浩十三陵呢?待进入园区,我一下被震撼了,那么宽阔的广场,那么宏大的气势,那么雄伟的建筑,竟胜过十三陵中任何一座单体陵墓。听学妹介绍,其围陵面积为183.13公顷,我对西方面积单位没有直观感觉,暗暗换算,1公顷等于1万平方米,183公顷等于183万平方米,北京故宫面积才75万平方米呢,岂不是比两个故宫面积还大!我问学妹纵深有多长,学妹笑笑说,也就1600多米吧!</p> <p class="ql-block"> 如此广阔的区域,是怎样布局安排的呢?学妹告诉我,500年前的设计者匠心独运,将所有的山体、水系、林木植被都作为陵寝的构成要素,体现了“陵制与山水相称”的原则。陵区后部的自然山丘祖山作为陵寝的依托,两侧的山体作为环护,中间的台地安排建筑,并引九曲河蜿蜒其间,前面山丘则为屏山,构成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格局。其陵寝建筑中金瓶形的外罗城、弯曲的龙鳞神道、琼花双龙玻璃影壁和内外明塘都是明陵中的孤例,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陵园由内外逻城、前后宝城、方城明楼、新旧红门、棱思殿、陵恩门等30多处建筑组成。外逻城墙高6米,厚1.6米,长达4730米,平面呈金瓶状。外逻城前端依原天然池塘建有外明塘,明塘为“明堂”谐音,为聚“气”之所,是风水格局中“生气”的关键部位。放眼望去,外明塘四周青草萋萋,一潭碧水微波荡漾,映衬着红墙黄瓦、金碧辉煌的新红门,显得格外清新优雅。</p> <p class="ql-block"> 继续往里走,首先到达的建筑是新红门,门前左右各有下马碑一座,上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以示对皇权的恭敬。进入红门便见一条蜿蜒的神道,正中立有一座高大的睿功圣德碑亭,是供奉“御制睿功圣德碑”的专用建筑。亭中的龙首龟趺睿功圣德碑,其碑文为嘉靖皇帝亲自撰写,记载其父一生的文治武功、德行操守等,用以昭示后人。可惜碑亭木建筑毁于明末战火,现在的碑亭是2010年依历史原貌恢复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 碑亭后设御桥三座,过桥便是陵区最主要的墓饰建筑。迎面为汉白玉望柱,望柱后排列石像生群,有狮子、懈貂、骆驼、大象和麒麟,均两两相对,或卧或立,栩栩如生。然后是三对文臣颂臣武将,皆两手操前,慈眉善目。</p> <p class="ql-block"> 石像生的后面是龙风门,为六柱三门四楼冲天式牌楼,方柱上各覆莲座,莲座上各雕一尊雄狮。四楼皆有彩色影壁,上盖黄色琉璃瓦。整座龙风门黄白相间,典雅别致。</p> <p class="ql-block"> 龙鳞神道一直蜿蜒于连串建筑中,这条神道全长1368米,中间铺设石板谓之“龙脊”,两侧以鹅卵石填充谓之“龙鳞”,外面以牙子石收边。神道一改中轴对称和通直的惯例,随地形变化而弯曲,远远望去,犹如一条矫龙盘旋奔突,这正是设计者要达到的视觉效果,因为活动的龙的轨迹是弯曲的,如做成直道,哪有这般“生龙”感觉?故此道亦称为“龙行神道”。</p> <p class="ql-block"> 神道后面又是三座御桥,然后是与外明塘相对的内明塘,塘为圆形,直径33米,周边砌有青石护岸。叫人叹为观止的是不管水涝天旱,内明塘的水始终不溢不亏,就如敦煌鸣沙山月牙泉一样,总是保持恒定的水位。</p> <p class="ql-block"> 内明塘后为祾恩殿,是供养神牌和举行祭祀的场所,可惜地面建筑及木结构均已毁,从断壁残垣亦可看出当时的气派。祾恩殿后是陵寝门,亦被毁,仅存石柱、蹲龙战鼓和两侧的琉璃影壁,影壁为琼花图案,虽历经风雨仍色彩艳丽,只是下面的宝瓶已不存。正中的汉白玉浮雕,龙凤并列,一改历代帝陵中龙上凤下的惯例,充分体现了嘉靖帝对母亲的敬仰之情。</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显陵的标志性建筑为方城明楼,这座楼像城楼一样建有高大的围墙,围墙上为两层朱红色建筑,檐角高翘,两只雄狮立于屋顶,上挂“显陵”两个大字,甚为壮观。明楼是专为供奉“大明睿宗献皇帝之陵”圣号碑而修建的,圣号碑通高4.69米,碑文为嘉靖皇帝手书,完好保存至今。而明楼则同样毁于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兵火,现在看到的明楼是1990年修复重建的。</p><p class="ql-block"> 方城后面左右连接着前后宝城,即中外陵墓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观“一陵两冢”。嘉靖皇帝的父亲去世后即葬于显陵,后母亲在北京病故,嘉靖帝南巡时拜谒其父陵墓,认为是难得的风水宝地,便决定将母亲的灵柩由北京送至显陵与父合葬。因原地宫较小,便在后面重修一座新地宫安放父母灵柩。根据古代习俗,人下葬 后不能重见天日,于是在新旧地宫间修建一条通道,并筑瑶台连接两座宝城,其父棺椁经通道运到新地宫。后宝城与瑶台之间建有月牙城,相传营建陵寝核心建筑地宫时,为了保守秘密,建设工匠都必须是哑巴,他们在上工下工的路上都被蒙着眼睛,工程完工后即被遣送到遥远的边疆,故月牙城又叫哑巴院。</p><p class="ql-block"> 明末李自成起义时曾攻䧟钟祥,起义军拆毁朱家家庙,并欲挖掘显陵地宫,其时雷电交加,风雨大作,李自成心生恐惧,未敢动土,只下令烧毁陵内所有建筑。经科学探测,目前显陵地宫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登上宝城城墙,徐徐绕城一周,只闻花香鸟语,但见树木葱茏,古老的城墙虽风化斑驳,却依然忠于职守护佑着这方净土。凭栏远眺,一个庞大的皇陵似乎延伸到天际,一眼看不到头,盘旋的九龙河似一条水龙、弯曲的龙鳞神道似一条旱龙呈双龙奔腾之势,而机缘巧合的是此时天上的白云竟也成飞龙状奔跑,叫人叹为观止!虽说是皇帝陵寝,却并不显暮气沉沉,御河畔桃花盛开,龙道旁松柏青翠,树枝上鸟儿雀跃,在艳丽阳光的照耀下,在温煦春风的吹拂下,整个显陵生机勃勃,高贵典雅。</p> <p class="ql-block"> 显陵,确实因皇帝而出名,但建造它的,是千千万万不是皇帝的平民。他们节衣缩食奉献修筑皇陵的银两,他们一砖一石砌成皇陵的楼阁神道,他们精雕细刻出栩栩如生的众生石像,他们入地三尺掘出地宫和通道,是他们创作了显陵,成就了显陵,完美了显陵。洁白的御桥、朱红的楼阁、蜿蜒的九曲河、奔突的龙行道,当初确是为“九五之尊”而建,却绝不为“九五之尊”独享,它们属于这块土地,属于创造这一切的人民。如今,显陵在钟祥遗世独立,以独特的环境风貌、精巧的构思布局、宏大的建筑规模、丰富的地下宝藏及珍贵的历史价值展示着中国人的聪明和才干,彰显着中国建筑独有的智慧和神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开心地对学妹说:走得腰酸腿疼,确实不虚此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