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关键在党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腰新乡兴隆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充分运用党建引领这支“笔”,在起笔,运笔,行笔,收笔中着力把党的组织优势,政治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行动优势,推进党建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努力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兴隆村位于杜尔伯特最南端,南与肇源县接壤,西与吉林省隔江相望。辖区面积6.26万亩,户籍人口1340户,3800人。常住人口639户,1977人。现有脱贫户24户,41人。耕地面积3.2万亩,2022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7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近2万元。村党支部委员4人,村级后备力量2人,党员71人,入党积极分子25人,村级活动场所占地200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一,“起笔”组织建设。绘好“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合力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聚焦村级各项事业,精心选定主题,增强党员参与活动积极性,创建将书记讲党课延伸为委员讲党课,以党员学习带动群众学习,每年开展学习活动不少于12次,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理论水平。聚焦阵地建设,投资3万元高标准打造212平党群服务中心以此打通服务群众“最后1公里”,变“笼统服务”为“精准服务”,“零距离服务”,党群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法律咨询,就业服务等。还专门设置矛盾调解室,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基层党组织是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坚强堡垒,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同样离不开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乡村振兴,关键在组织建设。兴隆村进一步扩大党组织覆盖范围,持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主体责任和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拓展延伸服务群众链条。着力做好“头雁领航”文章,切实加强村“两委”班子的履职能力,以作风建设为契机,通过“三会一课”“固定党日”“民主议事”等制度,让村“两委”干部,党员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的二十大精神》等内容。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抓阵地强功能,抓基础强产业,抓制度促规范的思路,提升发展后劲儿。积极探索建立村党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后备力量协调配合的联盟机制,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开辟新路径,全力补齐基层组织建设“短板”。动员党员干部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同时多角度组织专题学习,多维度提高综合素养。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主动掌握新知识,切实增长硬本领,争做敢担当,善作为的先锋表率,为乡村振兴积蓄赋能,不断筑牢乡村振兴组织合力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运笔”产业发展。绘好“丰年乐业,陇上踏歌”的“富民强村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产业是振兴之本,强村之基,富民之源。没有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就无从谈起。乡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兴隆村充分发挥“党支部+”引领作用,依托本地特有的文化,环境,地理地位等优势资源,因地制宜确定发展方向。积极探索“党支部+村集体+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党支部因势利导,利用人均庭院面积较大优势,广泛推广庭院养殖经济,多元发展牧业。牛,马,羊大型牲畜存栏率普遍提升,大户培育数显著增多,实现了高标准肉畜养殖规模。目前全村牛,马,羊庭院圈养数量达2000多只,年收益达近50万元。与此同时,在村党支部的鼓励和帮扶下,鸡,鹅,猪等养殖规模日渐扩大。并以延续“贡米”历史为根本着眼点,致力于塑造兴隆小米特色品牌。0.7万亩养殖水面,水肥鱼美,“三花五罗”远销省内外。始建于1948年的小河子渔场集养殖,冬捕,垂钓为一体,是旅游,度假,休闲的理想去处。兴隆村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吉日格古城”作为“金科会盟”遗址,于兴隆村敖包岗上矗立近千年。2011年7月,经县文博部门调研考察,由文体广局审核批准,确定“很吉日格”城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将其纳入到政府文物保护范畴。2022年更是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接下来,兴隆村将着力于“很吉日格古城”旅游观光点的框架搭建,以此促进旅游业在兴隆村落地生根。积极做好党建引领农旅融合发展文章。把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把农民富在产业链上。发展高效农牧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振兴落实见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三,“行笔”精神文明。绘好“人文醇美,和谐富足”的“同频共振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本着传承乡土文化,注重乡韵乡情,突出乡村特色和田园风光的理念,兴隆村着力找准乡村振兴的“文化脉络”,不断推动乡土文化传承,创新,交流,传播,激活乡土文化“一池春水”。打造出“人文醇美”乡村建设“兴隆样板”,补足“精神食粮”,让思想汇聚起“同频共振”的力量。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安全宣传活动,组建村级广场舞队,秧歌队,文艺表演队等,为乡村文明建设提供道德滋养和精神动能。探索乡风文明有效载体,成立11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通过道德引领,志愿服务等文明实践活动,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引领乡村文明风尚,营造“向善向上,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另外,通过传递“群众能量”让家家汇聚起“向上向善”的力量,通过开展“党员敲门行动”主动邀请群众为村内发展建言献策,一起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言献策,让家庭“主阵地”的建设进一步推动乡村的环境和品质提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四,“收笔”乡村治理。绘好“良田美池,碧水山青”的“生态发展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农村美不美,不仅决定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成色”,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兴隆村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着力促进党的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引导村民全面参与乡村治理,推进农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积极探索“党支部+党员+群众”模式。切实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综合整治村内垃圾,污水处理等问题,并计划在今年内沿村主路两侧进行绿化,把“盆景”逐步打造成连片“风景”,让乡村振兴既有“颜值”也有“内涵”,同时把党建引领内嵌于乡村治理各环节和全过程,通过制定并完善村规民约,设立村民议事会,坚决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等,打响青山绿水保卫战。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多角度,全方位绘好乡村“青山常在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凝心聚力开新篇,奋楫扬帆正当时。一幅新时代乡村振兴美丽幸福画卷正在兴隆村徐徐展开。下一步,兴隆村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聚焦发展村农牧产业,改善村人居环境,塑造兴隆秀美画像。以人民群众“向往的生活”为圆心,携手各方力量,共绘“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美好愿景。</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