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春山青绿间

画外使者

<p class="ql-block">文/画外使者</p><p class="ql-block">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记得去年春晚的“忆江南”和“只此青绿”,让人们重又记起了《富春山居图》和《千里江山图》,并引起了一片热议。节目虽好,画虽好,但我更加关注黄公望和王希梦二人的创作心态,尤其是王希梦的英年早逝和今天民众的审美观,让我感到有一种莫名的悲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王希孟在创作《千里江山图》时,身处皇族一流画院,才仅仅十八岁,少年得志,意气风发,自然功利心极强。然而在人才济济,高手云集的大宋朝,想出人头地一举成名,又谈何容易。但他还是呕心沥血,不遗余力地绘制了这幅气象万千、设色清丽、雄浑壮阔的青绿山水。尽管当时也的确让宋徵宗皇帝眼前一亮,但却将此画赐给了大臣,并没有太多褒奖。而可怜的王希孟却因此劳累成疾,两年后病亡。他用青春和生命换来的这幅画,为什么时隔千年,直到现在才得以重见天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千里江山图》虽被列为十大古典名画,为什么在历代不被推崇却埋没至今呢?当然有它历史的原因。一是北宋动乱,为了不被金人掠走,一直被民间艺人私下收藏;二是此画虽有蔡京提拔,但王希梦的传记和作者名称不祥,一直存有争议。而且在有些人看来,此画尽管敷彩精细,表象艳丽,但却笔墨稚嫩,匠气十足,很少有传统写意画的笔墨意味和气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而元代画家黄公望,与王希梦相比,经历和境况大不相同。他的传记清晰,传奇故事又多,做为元四家之首,自然有传世的原由,加之当今台海两岸盼团圆的政治需求,更加倍受青睐。黄公望自幼就有神童之称,曾稔经史、工书法、通音律、善散曲。他一生坎坷,九死一生,在八十三岁时才倾尽一生的感悟创作出《富春山居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两幅画不仅风格技艺迥异,画境和文化意蕴也有很大差异。《千里江山图》,山势绵亘,层峦起伏,忧如仙境;笔法设色细腻严谨,一丝不苟。虽然王希梦短暂的一生可悲可叹,但那种对绘画敢为人先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却令人敬佩和赞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富春山居图》,则以水墨为主,千壑万仞,气象万千。从山峦茐荣、雄浑壮阔,到繁华落尽、肃静苍茫,仿佛春夏秋冬的伦回;“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无处不有诗的婉约、诗的韵律。黄公望的笔墨松动老辣,皴擦点染运用自如,那线描,那墨䪨,无不彰显着中国写意画以形媚道的含蓄之大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去年春晚的“只此青绿”和“忆江南”把《富春山居图》和《千里江山图》做为背景,是在讲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与人生的向往。而大多数民众却偏好“只此青绿”,可见当今的审美观,已经更加看重于事物的表象美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中国画历来就有匠气和文气之说。匠气就是指精心设计,精雕细琢,甚至矫揉造作,给人以表象美的作品。而文气是指那些把人生感悟,通过笔墨之形韵,彰显象外之境,抒情状物,诗心化境,从而达到即含蓄又有意蕴,耐人寻味的作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因此,如果说黄公望是一位隐居山林,悟道求善的逸士高人,那么,王希孟便是一个崇尚艺术,对美好世界充满憧憬和幻想的天真少年!两人的境遇、经历、学养不同,画的意蕴和高妙自然不同。而今天的中国,在西方文化的浸透下,越来越倾向于视觉的冲击力,从而色彩和写实成了大家审美情趣的重点,中国画也就渐浙失去了它本真的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我想,中</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国画原本可以塑造理想美的人格,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艺术,是涤除内心欲念,实现心胸空灵澄明的陶冶过程,是一种“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境界”。孔夫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哪怕是求取功名,何必非要为了谄媚权贵,为了名利而苦苦挣扎以至损命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