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油灯”的记忆

天道酬勤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分享)</p> <p class="ql-block">  每当夜暮来临、华灯初上之际,沉渗在故乡霓虹生辉的大美环境之中,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煤油灯,想起使用煤油灯的那个年代,当年的一切还是记得那么清晰。</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儿时年代,解放才10多年,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习俗还是不少的,就称呼上就有洋字系列。煤油叫洋油,火柴叫洋火,煤油灯叫洋灯,缝纫机叫洋车……,之所以有个洋字,因为旧中国缺乏自主生产能力,都是国外进口的,一味有个洋字。记得上小学时,老师教育我们现在这些东西都是我们自已生产的,不能叫洋货,这洋字的背后是一部屈辱史。所以,对煤油灯和煤油灯相关的细节记忆深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煤油灯,是电力供应不足的产物”。当年,虽然家里已经通电,先后有了白炽灯、日光灯、台灯,但因为电力供应不足,尤其是盛夏时节,耗电量大,因而隔三差五地停电,这样煤油灯的作用非常重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停电分预先通知和临时拉闸两种,预先通知,是按区域轮流停电,临时拉闸,则是大队的即时用电负荷超过最高峰,随时都会拉闸,似乎是约定俗成的。因为时常停电,公家按家庭人口数量统一发给煤油票,限量供应,在供销社购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我们家就两盏煤油灯,一盏是铜制的,款式少见,也比较小,铜板背后个小孔,这样既可以摆放,也可以悬挂,只是有点小小的渗漏,补过几次也没补好,因而每次使用的时候,我们总在下面铺一张塑料薄膜;还有一盏是玻璃制作的,款式常见,比较大,是摆放型的。每逢停电,我们都是以煤油灯为中心,各忙各的,当年似乎不用蜡烛,也不多买几只煤油灯,也许是成本等因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煤油灯,是老妈踏缝纫机的要件”。老妈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一直是“踏洋车”的,也就做缝纫活的,因为手艺独到,生意始终很好,每天起早落夜地踏缝纫机,碰上停电,就在煤油灯下继续干活,有时是通宵停电,有时是10点多恢复通电,老妈也习以为常,我们的那盏铜制煤油灯就是老妈专用的,主要是灯不大,可摆可挂,占用桌面的空间较小,也不易破碎,这样一年四季,日复一日,老妈在煤油灯下的加班加点有好多年。</p> <p class="ql-block">“煤油灯,是我们晚上写作业的帮手”。当年,尽管家庭作业不算多,但家务却是不少的,首当其冲的就是放学以后上山拔猪草、兔草,停电的日子就得在煤油灯下补写作业,我们兄弟几个使用的是那盏玻璃制作的煤油灯,因为灯大,灯蕊也粗一点,但光线分散,角度不一,尤其出现“遮手暗”现象,就是手腕与拳头摆放之处,恰恰会遮住部分光线,所以老妈给我们兄弟几个有过适时调换位置的要求,目的还是平衡光线的亮度,保护视力,防止近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直到上世纪七十年底到八十年代初,晚上要复习预习功课,有时还偶有停电,这时候我们常以蜡烛替代煤油灯,也许当年己恢复了高考制度,舍得投资花钱,好象供销社也是断货的时候,我们也是无可奈何的。</p> <p class="ql-block">  煤油灯给我们这代代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那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虽然煤油灯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这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必然规律,但我们忘不了煤油灯的往事,忘不了煤油灯的故事,我们需要记住的是曾经的艰苦岁月,更需要记住煤油灯时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弘扬优良传统,保持满满的正能量,在新时代、新环境、新岗位去作出更大的贡献,争创更好的绩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