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一一重庆发电厂故地重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居住的珠江花园,就在九龙坡直港大道。而原重庆507发电𠂆(后改为重庆发电厂)就在九龙坡五龙庙,相隔不太远。我小学二、三、四年级都是在该厂职工子弟小学就读的。虽然该厂早已搬迁至万盛,但旧址依然成在。我已经离开那里快七十年了,但仍然让我向往、留恋。我早就想去故地重遊,触景生情,回忆儿时的美好时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久前的一天下午,我兴致勃勃,就在小区大门口乘坐438路公交车,顺着长江边的公路,很快就到了507货场,再顺着一条上坡路爬到顶,就到了黄桷坪,再乘车一站便抵达五龙庙。下车后一看,原发电厂大门就出现在眼前,而马路对面的进厂家属宿舍区的狭窄弯急的公路已经没有车辆行驶和行人通过了,代之而起的是一条宽敞明亮的较平的大道。</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道旁的黄桷树粗壮的根系盘根错节、密密麻麻地缠绕在坚硬的石壁上,展现出它们顽强的靱性和生命力。走完了这条大道,我就踏上了自己小时候的十分熟悉的厂家属宿舍的现在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的老马路,它存留着我儿时的无数脚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公路边还有一栋栋红砖红瓦的二层楼房,那都是职工家属宿舍。我一边回忆一边走一边看,没多久就找到了我小时候住的那一栋二层红砖楼房,但已经破烂不堪,满目疮痍,房顶原来的红瓦已经被金属板材代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家住二楼,我进到大门,踏上了木楼梯,由于多年的踩踏、磨耗,楼梯的外缘部分已经变成了两道弧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二楼四户人家的两间厨房,左边那间是住左边两家人的,右边那间是住右边两家人的。一层楼只有四户人家,都是单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家就住在右边靠外的门那一家。我家有婆婆、父母和我们五兄妹共八口人,一间实在住不下,厂方就在我家门口靠窗的公用过道上隔了一个小房间出来,仅能摆一张双人床,婆婆与我及两个弟弟晚上就睡这里。在我们这个小房间的门外处,还摆放着我家的一个石磨,每到过春节的前夕,来推汤元面的邻居们还要排长队等候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家里八口人仅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生活,经济十分拮据,婆婆和妈妈经常要在一楼的大门口的石台阶上摆放一个大木盆,为厂里的一些单身男女职工洗被单和衣服,我要定时早上去取,晚上去送,这样来获取一点劳务费,添补开支的不足。</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楼上楼下共八家人的四间厨房的窗户。没有厕所,屎尿都是屙在自家的尿缸中,再拿到公厕去倒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婆婆非常能干勤劳,她还在离家不远的空地上开荒种地,根据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种植一些瓜果蔬菜,我要帮助她挑水担粪去浇灌。</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用红砖砌成的庞然大物是水塔,在宿舍区的高处有几座,是厂里用抽水设备将长江边的水站的水抽到水塔顶部,沉淀过滤后,输送到各个楼房的厨房里的自来水管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原来的红砖红瓦楼房几乎都空着,没有住人,用一块块的铁皮相连隔开,我好奇地从一处有空隙的两块铁皮之间钻进去后居高远眺,滚滚长江出现在眼前,通往江南的公路桥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而正在新建的李家沱长江大桥宽阔雄伟,已经成形,不久即将竣工通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原来我就读的厂职工子弟小学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铁路中学。我记得那时的教学大楼十分漂亮,教室若干,还有音乐室、体育间和老师的办公室等。教学楼大门出口就是一大片花园,背后是一座灯光蓝球场,每到周末,都有精彩的比赛。在花园前面一长排石梯下面,是一个硕大的操场,绿草如茵,我经常与小伙伴们在一起踢皮球。操场的左边是一排运动器械,有翘翘板,滑板,秋千等,我荡秋千时,胆子大,劲头足,会越荡越高,最后荡得绳子几乎成水平状,十分过瘾。操场的右面是跳高跳远的沙坑,再旁边稍高处是厂幼儿园,用一米来高的竹子篱笆栏围着,我的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在那里分别上大、中、小班。每逢六一儿童节时,园里都要发给每个小朋友一大袋糖果点心饼干,我这个馋嘴的大哥都要去站在栏外看园里的唱歌和舞蹈表演,弟妹三不会忘记我这个忠实好吃的观众,会悄悄地将糖果饼干递给我,让我分享他们的甜蜜与快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原来的厂职工医院的红砖楼房依然存在,形状也没变,只是换成了“重庆明康医院”。原医院的陈医生(男)的相貌我还记得,与我的当时任𠂆行政科科长的父亲年龄相仿,十分要好,经常邀约在一起打牌,下棋,钓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当时的动力学校,中专,校舍很美,很大,旁边不远处有个部队的军械库,经常周末两地都要放露天电影,免费的,届时我都会与弟妹们扛着长板凳兴高采烈去观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原来的厂大礼堂,每逢周末,或放演电影,或举行舞会。舞会时,要将一张张长长的有靠背的木椅子全部搬到礼堂里面的周围,腾出中间的一大片空地,撒上滑石粉,男女舞伴们左手牵着右手挽着,伴随着轻快的音乐翩翩起舞,彩色的灯光不停地在舞池中闪烁,整个礼堂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我会与我的小伙伴们去看热闹,趁音乐停止舞会暂停休息的片刻,去舞厅中跑步,滑行,溜冰,情趣盎然,快乐无比。礼堂大门对面是厂招待所,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十分漂亮,住着来厂援建的苏联专家和出差人员。所里还设有棋牌室,乒乓球室,礼拜天叔叔阿姨们会在那里休闲娱乐,我父亲也是那里棋牌室的常客,偶尔乒乓桌有空,我会高兴去打打,有些大人还要输在我的球拍之下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走看看,停停想想,不知不觉三个多小时就过去了,我恋恋不舍地走出𠂆宿舍区,站在高处,把电厂厂房里的已停摆多年的高大的烟囱和锅炉房看了又看,依依不舍地慢慢离开。再见了,我儿时读书和生活的故乡,那熟悉的环境和美好的岁月我永生难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沿着公路徒步走到黄桷坪,登上了返回杨家坪的公交车,车子飞快地行驶着,而刚才去故地重遊的一幕幕象电影般仍然在我眼前不停地闪动、跳跃、回荡…… </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3年3月27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