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一对一倾听的这段时间里,我置身于一个个“故事”中,跟随主角的讲述,刷新自己对幼儿游戏的认识,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每一个点滴,感受来自孩子一次次得到经验提升的喜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旸旸的表征犹如一个万花筒,用自己的方法记录游戏中学习的轨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今天在建构区搭了一个火箭,他是长方形积木三个垒在一起,下面这个是连起来的城墙,最下面是用的长方形积木平放,上面放了短一点的长方形积木,有12块,第三层拿了七个拱桥积木和七个半圆积木,人可以躲在后面移动半圆积木玩游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在生活区做香蕉派,我先把香蕉皮剥了,然后将里面的果肉切成小块,我又去冰箱拿出蛋挞皮解冻,然后我把切成小块的香蕉放入解冻好的蛋挞皮,之后我把蛋挞皮对折,捏一捏,捏紧最后捏好有点像饺子,然后我将蛋打出来将蛋清分离,我准备了两个碗打好后将蛋黄捞出,然后用刷子在蛋挞皮上刷蛋黄,我最后在上面洒了黑芝麻,再放进烤箱里就好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感悟: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这两张表征上的人物是火柴小人,人物形象的动作,双手保持打平或向同一方向延伸,看似单一,却隐藏着孩子内心的一个小世界。从这两张表征中,即便出现相似甚至相同的表现方式,一个圆,一个点,一条线,对旸旸来说,故事都是不同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开始在讲述表征时,还会边讲述边加入身体动作、比划内容,随着他的经验提升,看到他记录表征的画面也丰富起来,不再单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翻阅《指南》语言领域,倾听与表达子目标中,旸旸能把自己在生活区游戏体验的过程,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再继续倾听的过程中,他能被布置在墙面环境吸引,把自己观察到的不同长短,粗细的积木块组合成火箭,说明他已经开始为自己的需求动脑筋,并有了自我解决的意识。看到了他有较好的学习品质,对投放材料的支持感兴趣,专注力较强,且有一定数量对比。感受到了环境与幼儿的互动,也是一种支持,才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和创造力,要做的是关注、推动孩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在画鱼,一个鲨鱼想吃一个小鱼,小鱼赶紧跑。小鱼名字叫“小吸鱼”,大鱼叫“大康鱼”。小吸鱼会吸水,它吸完水之后,会吐出像冰块 一起的东西,每次喷出来的造型不一样,软和硬也不一样。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很久很久以前,大鲨鱼被坏鱼诅咒了,它就变成坏鲨鱼,最后它因为小吸鱼吐出来的能量冰块变好了。它们就一起玩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希望我的朋友也变好,和我一起玩,我希望我也有能量冰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感悟:一开始他能根据连续画面提供的信息,大致说出故事的情节。经过自己一页一页的翻阅,他有了新的兴趣点,对其中的海洋生物加上了自己的想象,开始边看画面边创编故事。之后幼儿能主动记录下感受,并根据绘本内容和自己的感悟,将某一个印象深刻的情节或画面绘制出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发现每个游戏区都需要摆放与该游戏区幼儿当前年龄和经验有关的绘本,就会顺应当下幼儿的需求,孩子就自主的参与到游戏活动中,从倾听中,不仅看到孩子讲述故事的丰富小世界,对某一个有关生命、四季的变化等,积累新的知识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此让我想起,《评估指南》提出要“相信每一个幼儿都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的儿童观,引领我们相信儿童,认识游戏对幼儿一生发展的价值。幼儿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每一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带着不同的基因,有着不同的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和毛鹭洋、大宝在山坡上运球,第一次是推到山坡上一松,球就滚到坡下了。后来我就在山坡洞洞里,毛鹭洋和大宝一起抱着球到坡上,我在下面接球,可是我没有接到球,球一下滚到小木球才停下来。第三次,我和大宝搬了木板放在山坡的两边,把大海洋球推上去,再松手球,一开始滚到木板上,后来又从旁边滚下去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我和朱泽楠在户外的小山玩,小山是一个半圆形,上面有我们上去的楼梯,上面有种了很多草,踩在脚上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我还发现下面有一个圆圆的山洞,里面装1,2,3个,人太多就满了。我和朱泽楠、薛子衿一起玩山洞,跑来跑去还从山洞里钻出来,开心极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感悟:相同场地的游戏,相比较前一次游戏,在旸旸的讲述中,我看到了幼儿的思维与内心情感情绪的流露,能有创造性的把自己的经验即兴或给熟悉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他在玩游戏的时候,会根据游戏情节,用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在旸旸的故事表达中,人物、事件、过程、结果都讲述得比较清楚,还会在讲述中蹦出一些动词,象声词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形容词:圆圆的,开心极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动词:跑来跑去、钻、发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象声词:咔嚓咔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连接词:然后、又、后来、可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先拿了空灵鼓的棒子,我把空灵鼓的棒子敲在空灵鼓上,我挑了一首柳树姑娘的歌,我又玩了小音箱音箱,音响里我播放了柳树姑娘的歌,我用正方形和三角形的沙锤,当小音响唱歌的时候,我就和它一起沙沙的摇,我用指挥棒一边指柳树姑娘歌谱,一边跟着它唱歌,我觉得这首歌很好听,我想下次再来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在一个像帐篷一样的地方玩皮影的地方,我们找了一个板凳放上手电筒,总皮影的影子打架,我是沙河尚,它用小棒一起控制,会变大变小。我演完,我去找到一个球一样的材料,我拿了指紫色的灯放在里面,他竟然发出了紫色的光,我又换了一个蓝色,它就又变成蓝色了,我又玩了手电筒,是小孩子玩的,拿起来照一照,它的光像馅饼一样,把卡片放进去,变出许多数字,里面我最喜欢“1”,我觉得手电筒好玩,因为它一直都在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感悟:孩子能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他将光线形容成馅饼,将皮影戏的舞台称为帐篷。从一开始他的火柴小人到想象力的故事,再到思维导图的呈现,反应了他是一步一步在学习,他的语言表达,词汇量,思维都在不断的提升,让我深深的明白,不同的线条,不同的内容、画面,背后是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玩法、讲述,背后是孩子独特的性格特质;不同的点滴,不同的进步、成长,背后是孩子专属的童年轨迹。孩子天生就是学习者,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每一种都值得被我们聆听、被我们尊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教师,不应用自己的眼光去评判幼儿表征的好坏,而应站在幼儿的角度,真切地感受他们在表征中的变化,如游戏体验、情绪感受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们静下心来,用心倾听孩子们的真实想法,会一次次被他们震撼。幼儿对经验的表征是他们自己所经历事情进行的回顾和反思,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想法、想象、需要和情感。教师倾听和记录儿童对自己表征的叙述和表达,是儿童再一次对自己思想的反思,是促进他们生活中深度学习的一种体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教师而言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拥有有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我们应该为他们创设适宜性的环境与材料,充分放手,相信和尊重他们。有时静静地倾听、回应和记录,慢慢地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站在“儿童的视角”去尊重、理解、支持他们,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他们的情感和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与帮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每当我在倾听这个的孩子表征时,看到他眼中闪烁着光,特别在分享他的“故事”时滔滔不绝。我能感觉到他的改变和自信,而我也能从另一个角度辨别到孩子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倾听不止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做孩子最温暖的倾听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