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爱旅行的宝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小荷班刊第35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二十二完小 六A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指导老师:唐英姿老师</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过元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小作家:刘子玉</b></p><p class="ql-block"> 小孩子们数着日历,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元宵盼来了。</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这儿一碗甜汤,搭上几个汤圆,便是人间美味。甜汤就是用甜酒调配,把大米、枸杞、蛋碎儿、枣等合拢来,在锅里互相融合,互相碰撞。就像女巫制作的魔法药水,缺一不可,少一分则过于清淡,多一分则过浓稠。待他们马上要“炼制成型”时,将软糯的洁白如雪的大汤圆扔去。几十个大汤圆,像调皮的小朋友不停的跳动着游动翻滚着。闹着锅子“咕噜噜”的叫喊着。大锅子不叫了,汤圆更加雪白,汤也成了米白色,有时还咕噜噜的冒泡呢!用碗盛出来,凑近闻闻,一股清香飘过来,让人忍不住多盛个好几碗来。用勺大口大口的灌着,喝一口甜汤,配上爆了芝麻馅的汤圆,让人细细品味。谁的嘴里不是立时生出糯糯的甜甜的感觉呢。汤也伴着甜香,令人称绝!</p><p class="ql-block"> 待人们吃饱喝足后,又开始去看有趣的灯迷了。在这一天里,社区前挂满了红彤彤的大灯笼哩。每一棵树都挂上了小玛瑙似的,大大小小的灯笼。一眼望去,像秋天丰收了。最耀眼的还是那红艳的缀满点点金星粉的红灯笼,下面还连着一两串灯谜。在这人潮涌动,路过的人也停住了脚步,慢慢地上下扫视着,端详着。这儿不一会变成了“人海”,大家兴致盎然,有的嘴里不停的念着,一会儿花生一会儿公鸡的;有得死死得盯着,脑里回响着无数答案;有的拍下案板,大喊我知道了。小孩子们也围着小灯笼转。在人们的坚持下,那满排的灯谜早已所剩无几了。</p><p class="ql-block"> 元宵节一个既团圆又美好的日子,真喜欢甜甜的有趣的元宵佳节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过春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小作家:蒋芷昕</b></p><p class="ql-block"> 盼望着,盼望着。春联贴上了,大红灯笼挂上了,春节的脚步接近了,到处都有了浓浓的年味。</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在院子里放爆竹。男孩子们尤其喜欢放擦炮、摔炮。他们把炮仗丢进池塘里,或许是喜欢看溅开的水花,又或是为了捉弄池塘里的鸭。那种响声是沉闷的,是清脆的,总能把鸭子吓得四散而逃。而女孩子们,唯独喜爱电光火石,手拿一根“仙女棒”,活像一位小小魔术师。不过孩子们都爱那大箱的烟花礼炮:爱它在天空绽放时的绚丽夺目;爱它漫天红艳艳;爱它漫天金灿灿,各式各样,五彩缤纷。</p><p class="ql-block"> 比起放烟花,孩子们更喜欢抖糍粑。在我们宜章县梅田镇,快到过年时,村里的大人们早早地起床,把前一夜泡发好的糯米房子竹编的蒸笼里蒸上一炷香时间。一股白色的水蒸气伴着阵阵糯米香。蒸后的糯米晶莹醇香,只见爷爷舀了一盆糯米饭倒进了石臼里。大伯搬来三个笨重老旧的木锤。这时大伯、叔叔、姑父这三位年轻壮汉各拿一个木锤,三人嘴里一边喊着:“一二、一二!”的口令,一边 奋力地向石臼捣去。大伯咬紧牙关,双手举起木锤,好像是使出全身力气一般,狠狠地向石臼里砸去,时不时还稍停一下,擦擦额头上的汗珠。孩子们吧嗒吧嗒地声音小跑过来,甘当小观众。年幼的小朋友们牵着妈妈的手,好奇地打量着这幅场景。那些大孩子们凑到跟前去,那灼热的眼神分明表示他们也要抖糍粑。糍粑已经成型了,奶奶们熟练地把糍粑揪成一小坨,再拍成越半斤一小个的。奶奶们还把一个个糍粑排列得整整齐齐,就像等待检阅是士兵。石臼里的糯米已经成了一块雪白的糍粑,奶奶揪下一小块热气腾腾给了我们这些馋猫孩子们。这种糯米的的香甜一只在嘴里回荡,这味道虽比不上油炸或裹了白糖的,但却是我们孩子们过年时最特别的零嘴。</p><p class="ql-block"> 春节不仅是传统节日,还有我对老家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过春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小作家:周歆捷</b></p><p class="ql-block"> 按照家乡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就开始了。随着时间的推近,春联贴起来了,腊肉烘起来了,鞭炮响起来了,年味越来越浓。</p><p class="ql-block"> 地瓜丸是外婆家那边的一道美食,家家户户都会做。外公准备好大锅,把红薯放在蒸炉里蒸熟,剥去表面那一层薄薄的红衣,用一根大木棍捣成红薯泥,红薯泥黄灿灿的,散发出诱人的甜香味,我现在旁边看得口水直咽。外公往泥里加入只有泥一半份量的面粉,像揉面团一样把面粉揉进红薯泥里,这时的红薯泥颜色变浅,里面飘来一股清甜的红薯香和一股清爽的麦香。外婆抓一团红薯泥,揉成一个个小团子,轻轻放入烧热油的铁锅中,只听见“嘶”的一声,一股热气从锅里向上冒,只见油冒起了一个个小泡泡,地瓜丸看上去似乎长大了一些,颜色由浅黄变成了金黄。红薯丸被炸熟后,就会漂上来,在油锅里翻滚着,跳跃着。外婆赶紧用网子把油锅里的丸子捞起来,放进盘子里,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金黄的地瓜丸咬上一口。啊!好烫!好烫!我又“噗”一下吐出来,实在是太烫了。“嘶嘶”,我往丸子不停地吹气,一股清香扑进我的鼻腔。我轻轻咬上一口,地瓜丸的外皮酥脆可口,里面又软又糯,香香甜甜,我把丸子装进大青花碗里,放到凉水里冷却一会儿,狼吞虎咽地一口一个往嘴里塞。</p><p class="ql-block"> 吃完地瓜丸,我和兜兜去邻居家拜年。我们喜滋滋地在门口大喊一声“拜年啦!”,然后邻居家的主人就会把门打开,笑眯眯地迎接我们两个“小客人”,我们走进了邻居家门,见到那张笑脸,心里面暖暖的,张口就是一串祝福的话:“祝您新年快乐,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谁听了好话都会高兴,邻居奶奶露出慈祥的笑容,用手摸摸我们的头,接着去准备一些棒棒糖,又拿了两个小红包,一边夸赞,一边把糖和红包塞进我们的袋子里,我们齐声说:“谢谢奶奶!”。我们又兴高采烈的跑了出去,到下一户去拜年……临近黄昏,我们俩跑遍全村,袋子里装着满满的红包和糖果,我们美滋滋地挎着这些“战利品”,回家了。</p><p class="ql-block"> 我爱过年,过年给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快乐,我真期盼下一次过春节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家乡的风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小作家:刘润菁</b></p><p class="ql-block"> 盼着,盼着,挂上灯笼,贴上红红的春联和各色的年画,春节的脚步近了,春节的味道也更浓了。</p><p class="ql-block"> 按照嘉禾的老规矩,每逢过年时,村里每户人家都会做抖糍粑。首先把糯米洗净,再泡一晚上,等第二天就用纱布沥干水分,蒸熟后放进一个碗里备用,接着翻找出石臼来,用清水洗净了,擦干水分,把糯米放入石臼,再用一抦长长的木锤一下一下地抖着石臼里盛的糯米,发出“bⅰangbⅰаng”的声音,糯米也变得愈发黏稠起来。这时,若用劲儿太轻了,那团白白的,看上去黏乎乎的米糊就会粘在锤子上,很难弄下来。等米糊抖好后,我们就能够开始做抖糍粑了。先取出一小团米糊,放在手心,搓成一个球,再把它按扁,一个巴掌大小的抖糍粑就出现了,我做出来的抖糍粑并不圆,而且还小小的,但是我却依然兴致勃勃地做着,,并且高兴得无以复加。</p><p class="ql-block"> 最后,等糍粑晒上几日,就可以蒸糍粑了,把糍粑放进水里,用柴火慢慢焖着,光是想象着那硕大的锅盖下那些翻滚着的抖糍粑,就足以咽上三口以上的唾沫了。待蒸好后,掀开锅盖那,一大团水雾就涌了出来,隐隐还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柴火味道——其实我也不大清楚那究竟是什么味道,只觉得淡淡的,很好闻。捞出后,淋上些许已溶化的红糖浆或白糖浆,吃到嘴里,热乎乎,甜腻腻,直甜到人们的心坎里。</p><p class="ql-block"> 近来过年时,我都不大嘉禾了,吃的抖糍粑也全是从那儿邮寄过来的,虽味道相同,可吃时却再也没有儿时的那翻滋味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过春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小作家:郭佩灵</b></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桂阳,春节差不多在腊月二十八就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过年第一件事就是挂灯笼,贴春联。人们从集市上买来灯笼、春联。在我家是从小到大地顺序贴春联的,先是由我和我的姐姐分别拿个凳子,踩在上面贴两边的对联。贴上后,家里瞬间有了年味。接下来就是由家里最大的---我的大舅舅来贴横福。只见横福上写着“福到临门”四个大字。这横福一贴上年味满满,十分亮眼。最后是最重要的一步---贴福字,福字则是由家里辈份最高的我的外公来贴,把福字倒着贴寓意福到了。这样就大功告成了!不,还没完,还要挂灯笼。灯笼挂上了,春联贴上了,春节也就到了</p><p class="ql-block"> 过年第二件事是包饺子,想必家家过年时都要吃饺子吧!反正包饺子在我们家是必不可少的。我先将手洗好,一手拿擀面杖,一手抓一些面粉,熟练地撒下面粉,再拿个面团,用擀面杖一直擀面团,把面团擀得又薄又大就好了,再用子挖满满一大勺的玉米胡萝卜肉,用手捏紧。左手先捏一捏前面,右手捏一捏后面,这样一个个美丽好吃的饺子就完成了,把饺子放进蒸笼里,我走近一闻,一股淡淡的玉米胡萝卜味,可能是因为玉米和胡萝卜放多了。</p><p class="ql-block"> 等到饺子一端上桌,家人们就迫不及待地夹了一个咬了一口,肉已经蒸地香喷喷了,还会掉出来几粒玉米粒。</p><p class="ql-block"> 过完了年,大人们上班地上班,小孩子上学地上学,春节在正月十五就结束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包清明花粑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小作家:李</b><b style="font-size: 18px;">浩轩</b></p><p class="ql-block">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每个风俗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例如:包饺子、放鞭炮、捣年糕等等,它们的特点不同,寓意也不同。而我最喜欢的是清明时包清明花粑子啦!</p><p class="ql-block"> 每年清明节的前几天,爸爸妈妈就会带着我们去摘清明花了。在爷爷奶奶的菜田里,可长满了清明花,这种花是很小的,淡绿淡绿,上面有一根一根细小的毛,还有着小露珠,很大的清明花就像是家里种的多肉,它们簇拥在一起,顶端都会开出黄色的小花,可好看了。我们为了能多做一些清明花粑子,将田里的摘完后,还要去别的地方摘,即使在扫墓返回途中也不例外。就这几天下来,都将近有十袋左右了,为做清明花粑子打下了很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我们所有人空闲的时间,我们一致同意做清明花粑子。我和哥哥跑着出去,将锅里接上适量的水,便放进电饭煲里,又争着抓了几把清明花放进去,就可以开始煮了。在这期间,要提前将盆里的糯米粉面粉和成团。爸爸坐在板凳上,使劲地压着盆里的面团,爸爸将面团来回地压,面团越发粘稠,看得我也想去揉面团了。这时,清明花煮好了,妈妈迅速地拿着抹布,将锅子端了出来,又倒在面团上。因为是刚煮好的,清明花很粉,所以揉了几下,清明花便会和面团和在一起,不一会儿,面团就会变成绿色,只要再多揉几下就可以开始包了。</p><p class="ql-block"> 过了几分钟,我迫不及待地接住妈妈递给我的一小块面团,我一只手将它压成片,一只手用勺子舀起腊肉,没错,我要做得是腊肉馅的。我把馅放在中间,再用手捏起来,第一个清明花粑子就做成了,闻着这香味,我忍不住都想一口咬下去。我边包清明花粑子,边问爸爸:“清明花粑子好吃吗?”爸爸笑着回答:“那肯定好吃呀!而且清明花粑子是作为过节的食物,可以用来祭祖,寄托对祖先的怀念之意。这个清明花粑子呀,其还与明朝建文皇帝有关,当时他流落到贵州省,在长顺县白云山剪了头发做僧人,当地的老百姓在上山朝拜佛像时,都会带上很好吃的自制食物作为祭品。偶然一次,建文皇帝品尝了大家带去的食物赞不绝口,得此饼主料是清明花,于是就取名为“清明花粑子”,后来便逐渐传到其他地方。”“哦——原来清明花粑子还有这么一个故事。”我若有所思,但手却不停的包着,“看!我都包了这么多了。”这时,爷爷端着一碗清明花粑子过来:“吃粑子喽!”我最先跑上前,筷子我都懒得用,直接用手抓起一个就往嘴里塞,嗯!实在是太好吃了,果然,自己做得食物就是美味。</p><p class="ql-block"> 清明花粑子是郴州的传统美食,它寓意着平安健康,是我最喜欢的传统美食之一,我爱吃清明花粑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过春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小作家:唐铭泽</b></p><p class="ql-block"> 春节,是我国悠久的传统节日。按照我家乡的老规矩,过春节必须要有“年味”,当然要隆重而热闹啦!</p><p class="ql-block"> 年三十,是全家人团聚一堂,准备一桌丰盛的团圆饭——年夜饭,是重中之重,也是忙碌一年最放松身心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爷爷和奶奶把准备多时的食材逐一精心加工成各式菜肴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当把众多菜端上桌子,色香味俱全,品种丰富,香气扑鼻,味蕾全开。全家人围桌而坐。端上酒和饮料互祝新年快乐,欢声笑语一堂,好不热闹。</p><p class="ql-block"> 对于贪吃的我,而吸引我最爱吃的菜是排骨烧土豆。土豆切成块,呈现一种棕红色。我拿起筷子忙不迭地夹起一块送进嘴里,直烫得我舌子麻辣火烧。我可管不了这么多,又夹起一块排骨,嚼劲十足,一咬便脱骨,简直是令人叫绝。再挑上啤酒烧鸭块,酥而不腻,美不胜收。这两道菜是我年夜饭中的绝配。</p><p class="ql-block"> 爸爸吃着他最爱的酸菜片片鱼,喜笑颜开。妹妹则津津有味的啃着红烧猪蹄。总之呢!大家吃得酒足饭饱,心满意足。</p><p class="ql-block"> 过年嘛,除了年夜饭,我们小孩重要的活动就是放鞭炮。听奶奶说,鞭炮在家乡过年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受大家欢迎的呢!于是,我吃完饭拉着妹妹的手来到楼下空旷的地方。我放下鞭炮,仔细一看,是那种“窜天猴”。我把它捏在手上,拿上一根爸爸未抽完的烟,轻轻一点,炮竹发出“嘘”的一声,我一松手,火花喷发,向天上飞去。“轰”的一声,炮竹在空中炸开,万千个闪亮的小光点向深黑的夜空中四散开来。我和妹妹欢笑的声音在夜色中回荡着。这过年的“年味儿”简直太满足了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香火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小作家:何诗涵</b></p><p class="ql-block"> 按照老家汝城初二时的老规矩,我们必须在初一前把香火龙的龙骨架给做好。因为时间紧迫,人们在小年的前几天就在做了。而我有幸地能来参与制作。</p><p class="ql-block"> 我们站在石阶上,双手拿着棕叶,向石阶上摔打,将棕叶的纤维打散。再将一捆捆的稻草梳直。最后再把楠竹用刀修去凸出的部分,进行编织。编织好后,一条长达二十米的长龙平平稳稳的趴在了几十张长木凳上。编好后的长龙黄黄的,从远处看真像一条真龙趴在那。到了香火龙的最后一步做香。龙香制作简单,可是数量多,一条二十米的龙香至少要两万根香。</p><p class="ql-block"> 初二的晚上,一条大龙被人们抬到了街上,人们看着这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个个都被深深的震撼到了。传说,683年时,人们因为大雨把庄稼给淹了而制作香火龙来祈祷风调雨顺。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2006年3月12日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在大龙被抬出来没过一会儿,大街上早已聚满了人。旁边燃起了火堆。人们将拖车上的龙香一一插到了龙架上。到了八点钟,夜幕降临。人们一人一个火把,将龙香点燃,而龙头的头香却要点燃后祈福。四处人山人海,点燃后的龙慢慢在空中移动,就像一条真龙在空中飞舞。在夜色中飞舞,点亮了夜空,点亮了人们的心,周围的人声赞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香火龙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继续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端午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小作家:郭桐成</b></p><p class="ql-block"> 黄澄澄的雄黄酒酿好了,粽子也包好了,赛龙舟的船也准备好了,意味着端午节到来了。</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的那天早上锣鼓喧天 ,原来是老家门前的小河在举办龙舟比赛,比赛前夕,女人们 跳起舞来 ,双方摩拳擦掌 。只听见砰的一声 ,双方的船桨快速摆动,溅起的水花到处飞,旁边的人吹着号角 加油助威 ,双方咬紧牙关 ,船桨快速接触水面 ,龙舟像一只离弦的箭一样冲过去 。锣鼓声,号角声回荡在耳边,选手们的头带随风摆动,终于,两位选手分出了胜负 。锣鼓声更加激烈 ,震耳欲聋 。</p><p class="ql-block"> 除了赛龙舟 ,端午节怎么少得了粽子呢 ?传说,我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投汩罗江报石自尽后 ,老百姓们为了纪念屈原,把糯米包进艾叶 里,煮熟后丢进河里 ,为了防止鱼虾是屈原的遗体,从此,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流传至今 。我每次都看到妈妈包粽子,首先,把糯米倒进三角体艾叶中,加两个枣 ,把上面多出的艾叶折下来 ,再用细绳捆紧 ,放在蒸笼里煮 。听见咕咕咕的沸腾声,过了一会儿打开灯笼 一股白烟涌了出来 ,闻了一下 真香啊 。</p><p class="ql-block"> 另外端午节我们的老家还要戴香囊。带香囊有驱邪避瘟的意思,老人 小孩都得戴,戴香囊一开始是一种民俗,后来变成了预防瘟疫的方法 这是古人为了防止小孩在夏日染上瘟疫,特地做了一个 里面放了中药的香包挂在脖子上。</p><p class="ql-block"> 到了晚上终于可以吃粽子了,拆开粽包咬上一大口,满满的糯米香,令人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家乡端午节的习俗&nbsp;</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打年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小作家:侯雨歧</b></p><p class="ql-block"> 按照永兴的老规矩,差不多腊月二十八的时候就要开始打年糕,这一天许多人拿出石缸和锤子准备打年糕了。</p><p class="ql-block"> 先从米缸里舀几斗糯米放到水里洗净了,再丢进锅里蒸,蒸的时候还要加几勺白糖进去 蒸好后打开锅盖,一股白雾迎面而来,用手指抓一点米,又香又糯还十分甜。</p><p class="ql-block"> 接着放进石缸里,用木锤开始砸了,先是爷爷在锤奶奶在翻,每锤一下就翻一面,院子里都是“咚咚”的声音,砸了几次就加一次淀粉,太粘了就加一点点油,白净净的糯米顿时泛着一点油光,之后爸爸开始砸妈妈来翻,这时的糯米已经不是一粒粒的啦,而是黏稠的像是面团,这时候还加了一点竹叶子进去,不到一会竹叶都看不见了,后面又到我来砸了,奈何我举都举不起来就翻了,翻快了没砸到,翻慢了又翻不过来。</p><p class="ql-block"> 做好后放到锅里炸,一块块的年糕像跳舞一般,不一会又慢慢膨胀起来 有的甚至还炸开了,接着又开始煎了,一下就煎的两面金黄,再撒一点糖又是焦糖口味,外焦里嫩,闻起来还散发着一股淡淡的米香。</p><p class="ql-block"> 普通的蒸年糕上沾红豆泥,煎年糕上撒着焦糖,炸年糕直接吃又香又糯,据说伍子胥被赐死后为了不让百姓饿着在城墙上埋了三四块年糕,后来百姓挖开城墙真的发现了,人民为了纪念伍子胥,将这食物名为年糕,这一天正是除夕,所以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包 饺 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小作家:毛林峰</b></p><p class="ql-block"> 每到年底,家里都会包一些饺子。</p><p class="ql-block"> 先将那面粉倒入一个盆中,面粉看起来好倒,但每一次“噗”的一声,衣服总是白花花,或是变成一位“白脸人”,或是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把家人们逗得哭笑不得,气氛一下就欢乐了起来。倒好面粉,再倒上适量的饮用水,戴上一个手套就开始和面。和面时力度要均匀,如果太过用力的话,大面团就出现凹凸不平的气孔,如果用这样的面团做饺子,馅很容易露出来或饺子皮裂开,这样就会煮成一锅糊的。</p><p class="ql-block"> 将和好的面搓成一个个小团,我怎么搓都是搓成一个不规则的圆,而我的表哥却是抓起一把面,左手丢右手接住,右手丢左手接,不一会儿就成了一个“雪球”,我看着也学了起来,刚一丢就掉在了地上,让我浪费了这面团。</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就擀面了,首先桌子上套上塑料膜,一定要铺平,不然很难将饺子擀好。先在塑料膜上洒点淀粉,防止面团粘在上面。将面团用擀面杖压成薄片,必须要用力,如果没用力,就压不平,就要再压一次,我开始以为很简单,一压,才压下了一点,后面就没有耐心了,直接锤了起来,那饺子皮被我弄成不成形状,最后只好拿给大人来做,看着大人们娴熟的手法,顿时大开眼界,他将面团压下一边,然后用擀面杖一滚,一张完好的饺子皮就压好了,那速度一下就好了,真是太厉害了!</p><p class="ql-block"> 饺子皮做好后就可以包饺子了,将提前切好的肉沫用筷子夹适量放在饺子皮正中间,在饺子皮边缘涂上一点清水,然后将边缘的一边与另一边对折,饺子也可以弄一些花样,像花边饺子,花朵一样的饺子。像我这种手不灵活的普通都不会包。</p><p class="ql-block"> 最后就是煮饺子了,将锅倒入水,等水开后,将饺子一个个轻轻放入锅中,十多分钟后,饺子都在锅中翻滚起舞,一股香气扑鼻,让我都等不急开吃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坐在一桌吃饺子,有说有笑的,真是美好和谐的一天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nbsp;&nbsp;&nbsp; 包饺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 小作家:朱曼祯</b></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爷爷,今天是冬至,我们包饺子吧!”在我们这儿,冬至得吃饺子。</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好啊,爷爷马上就组织大家,一起包饺子!”爷爷一边说一边端来了食材。我跑过去看了看,有饺子皮、馅料、水和几根棉签。一家人聚齐了,开始包饺了咯!</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把手洗干净,拿起一张面皮,摊开放在手心,用勺子掏一勺馅儿,放在面皮中间。用棉签绕面皮四周沾了点儿水,为让面皮能牢牢粘住。再把面皮对半折,在面皮边缘折一条条折纹。这里我是最在行的了,总把它折得扁平扁平的,一点儿也不好看。饺子做好了,当我看向爷爷,他已经做好三个,而且还美观;再看看我的饺子,奇丑无比,又扁又胖,像是一个矮胖矮胖的大老粗!我又拿起一块面皮,放在手心有些凉,手指动一动,它就像波浪一样荡漾开去。舀一勺馅儿,用鼻子一闻,哇,满满的葱香肉沫味,我咽了咽口水,恨不得生吃了这块馅料!</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包完了饺子,手上全是面粉,我好奇的搓了搓,细腻的面粉被搓成小草芽儿,在手里滚动,好解压,我感觉上瘾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把饺子倒进烧开的水中,盖上锅盖。一会儿,锅内“噗”得呼着气,打开锅盖,正在“咕噜咕噜”的响呢!饺子在水中跳着:“转圈舞”,好像十分高兴呢!</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饺子出炉了。我立刻舀了一个放进嘴里:“啊,好烫!”我喊道。“小心,慢点吃。”爷爷笑着说。</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晚饭后,我靠在沙发上,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嗝!”我捂着肚子,大声的对家人们说,</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饺子简直太好吃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包饺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小作家:陈姿羽</b></p><p class="ql-block"> 盼着,盼着,春节到了,爆竹声响起来了...... 在春节,家家都吃饺子,我家也包饺子,去市场上买一沓饺子皮,准备肉,然后切成碎的,放胡萝卜和玉米然后和在一起,放到碗中备用。再盛一小碗清水。 </p><p class="ql-block"> 开始包饺子了,把饺子放在手掌里,用清水把周围一圈抹上水,用勺子勺一小勺肉在饺子皮上,接下来,最困难也最容易失误的环节来了——包饺子皮。我在手机上学会了一个方法,先把饺子皮对折,再把两边饺子皮往中间折,一个饺子就完成了。还有一种方法,叫金元宝饺子,把装了馅的饺子对折,往内圈,两边合在一起,一个金元宝饺子就完成了。</p><p class="ql-block"> 我问爸爸为什么要过年吃饺子, 爸爸告诉我名医张仲景的故事:名医在医治很多穷苦,忍饥受寒,并且耳朵冻裂的百姓时,将羊肉,花椒以及一些祛寒药材在祸锅里煮后捞出切碎用面皮制作成耳朵状的“娇耳”,取名“祛寒娇耳汤”百姓吃了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甚至有病人的烂耳被治好了。张仲景的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在大年初一那一天,人们迎新年,也祝烂耳康复,就模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 并在初一早上吃。</p><p class="ql-block"> 爸爸和我说完后,饺子就煮好了,一股香味钻进鼻子里,妈妈端着饺子走来了,我走到跟前拿着一个,直接放进了嘴里,一股汤汁进了我的口腔,但还很烫,于是我吸一口呼一口气,直到有点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包清明花粑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小作家:艾瑞</b></p><p class="ql-block"> 按照我们老家华塘的习俗,在清明节到来之际,我们会包清明花粑子,这也是我们大家非常喜欢吃的一种美食,那清明花是怎么做的呢?那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做法!</p><p class="ql-block"> 首先当然是我和奶奶去田里去采摘清明花,奶奶告诉我这种花只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才会有,清明花粑子因此而得名!奶奶会把采摘后的清明花洗净放进锅里煮熟备用。其次把糯米粉和粘米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放进盆子里,再把煮好的清明花带着滚烫的汤汁一起倒入和好的粉当中,用筷子搅拌均匀的同时一定注意别烫伤手,再用双手慢慢使劲揉成团,可以肉眼可见的看见白色的粉变成了绿色,我呆呆的望着这一大块绿色青团在奶奶手中分成了一小团小小团的,诱人极了!</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就开始包粑子啦,奶奶总是会提前把粑子馅料准备好,有小笋腊肉,青葱猪肉,盐菜和红豆沙陷的,口味很丰富!我凑了上去拿了一小团粑子皮,咦,居然不烫手了,我有模有样的学奶奶把青团捏成圆形的皮,一手拿着皮,一手拿筷子夹了一点儿陷,放在皮中间,此时的馅料像躺在一张深绿色的棉被上。我把两边皮对折一手捏住尾巴,另一手慢慢按说起针方向慢慢合上捏好!鼻尖略带来了清明花粑子甘甜的气息,还透着一点儿苦涩!不一会儿一个挺着大肚子的清明花粑子闪亮登场。就像一个小胖子肚子圆鼓鼓的,憨厚可爱。</p><p class="ql-block"> 全部做好了终于开始蒸了,奶奶把做好的粑子一个一个放入蒸锅中,期间就还有我包的那个“小胖子”。我目不转睛地盯着锅中冒出的蒸汽,就像一个神奇的小精灵升入空中,越来越透明直至消失不见。蒸够二十分钟时间粑子也熟了,奶奶一揭开锅盖,一阵清香扑鼻飘了过来,我就拿着手中的碗凑到锅子前夹起我包的“小胖子”。心急的就想往嘴里吃了一口,“哎呀,好烫!”奶奶笑着还叮嘱我让我慢点吃别烫到嘴了,我吹了吹,终于可以吃上了,一口咬下去,肉馅裹着油在口中沸腾,就像在跳舞一样,色香味俱全,甜甜的清明花与肉馅混在一起,味道简直绝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华塘的清明花粑子简直就是上等美味!据说这手艺和习俗是一代代相传下来的,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而且清明花吃了对身体还健康益处。我真是巴不得天天都有这个习俗!</p>

饺子

清明

花粑

面团

糍粑

饺子皮

糯米

春节

过年

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