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期盼着过年,因为过年能吃上几天好饭、能添件新衣、能和小朋友们在一块尽情地玩耍,在年后走亲串友时还能获得几角“压腰钱”,很惬意。至今对童年时的“过年”还保留有着一种暖暖的甜甜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年”又叫“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它给所有过节人提供了一个华夏文明的身份证明;“过年”是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聚、欢庆娱乐、传递伦理亲情、维系乡邻情感的重要民俗佳节。</p><p class="ql-block"> “年”的历史悠久,起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和原始信仰,蕴含着深邃的中华文化内涵。“年”在夏代为正月初一,商代为十一月初一,秦代为十月初一,汉复夏制,以正月初一为“新年”。新中国成立后阴阳历并用,阳历第一天为元旦,阴历第一天为“新年”。因为立春这一节气正值年轮交替之时,故“年”又叫“春节”。</p><p class="ql-block"> “过年”并不是只过初一这一天,而是指一个较长的节日时间段。其实北方从“腊八”就拉开了过年的帷幕,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有歌谣:“腊八、祭灶(二十三儿)、年下儿来到”之说。</p><p class="ql-block"> 远古时期先民崇拜自然。佛教传入我国后,受统治阶级极力推崇,国民深受影响。到南北朝时更是风盛之极,特别是南朝,把佛教定为国教,上至皇帝下到百姓多信佛教。唐诗人杜牧有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描绘了当时寺庙建筑之多,佛法之兴盛。而此时的佛教已融入儒家之孝义和仁道思想,又与玄学道法思想相呼应。直到现在佛教思想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大的影响。为什么南朝时要把传统的“腊祭”定腊月初八,还要吃“腊八粥呢”?据说这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得道成佛有关。</p><p class="ql-block"> 佛教的创始人叫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蓝毗尼,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他在29岁时带着很多不解,辞别双亲妻儿到深山中寻道去了。在山中苦寻七年未果,一天晕倒在山中一棵菩提树下,被一位牧女发现,牧女取泉水采摘野果加入小米熬成粥。一口一口地喂给他,当他苏醒后,感到所食的粥是那么地味美甘甜。此后他在菩提树下苦思冥想了四十九天,终于在腊月初八那天,大彻大悟、洞彻人生、得道成佛了。成佛后教徒们称他为“释迦牟尼”(释迦部落的隐修者、觉悟者、圣人)。此后信徒们便在每年的腊月初八熬制“腊八粥”来纪念佛祖。</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家乡“腊八粥”还有另一种传说。</p><p class="ql-block"> 从前有一对夫妻40多岁时才得一子,很是溺爱,取名“耷拉”。从小娇惯成性,游手好闲、好吃懒作。父母相继去世后,耷拉夫妻仍坐吃山空。先卖地后卖房,家中傢俱都卖光,后在风雪交加的腊八夜被冻死。</p><p class="ql-block"> “腊八、腊八、冻死耷拉。”此后每年这天,人们都要熬粥吃,(耷拉夫妻死前吃的最后一顿是杂粮粥)警示后人,教育子孙要记着这个惨痛的教训。</p><p class="ql-block"> 制作“腊八粥”的食材各地有异,有咸粥也有甜粥。我们这里多是用大米、小米、花生、红萝卜、豆腐、黑白菜、黄心菜等和面条在一块,煮一锅“腊八粥”又叫“米面条”。我记得小时候,腊八早上姐姐领着我,端一碗“米面条”,给枣树、杏树、桃树等果树喂饭。树低的把饭抿在枝杈上,树高的在树身上用刀砍一个小口,再把粥饭抿在上面。让树吃饭兆来年多结果子。</p><p class="ql-block"> 腊八以后,人们开始赶集购物积极地筹备年货。村镇集市原为隔天逢集,此时已是天天逢集了,俗称“乱集了”。过年的步伐越走越快了。</p><p class="ql-block"> 过年有几个重要时间节点。除腊八还有腊月二十三。“二十三儿小年下”,这天要祭灶神。灶神管着一家添丁添口及饮食烟火等事,被尊为一家之主。灶王爷每年腊月二十三夜晚前往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年凡间发生的事情(用现代语言表达应该叫职述吧!)正月初一五更返回人间。凡好吃懒做搅家不贤者,要受到惩罚。祭灶神时在供桌上摆上灶王爱吃的“火烧儿”和其它供飨。记得那时父亲一边上香一边祷告:“灶王爷您是一家之主,有饭您先吃,有事您先知,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后把用高梁杆的瓤和篾儿扎的马烧掉,象征着灶王爷骑马升天了。灶王爷究竟姓什名谁,众说纷云,各地不一。</p><p class="ql-block"> 现在二十三儿祭灶这种带有迷信色彩的活动己经消失,但作为“过年”的重要元素之一“二十三儿小年下”,仍保留着吃火烧儿、糖糕、喝菜汤的习俗。一碗喷香味美的菜汤,喝出浓郁的年味,一个圆圆的火烧儿,吃出如意吉祥的团圆亲情。</p><p class="ql-block"> 有首歌谣小时常唱:“二十三儿,小年下儿;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灶鸡;二十八,贴花花(扎花花);二十九,去灌酒;三十儿,赶个半拉集儿(包饺子儿)”。说明二十三儿之后,过年准备更是紧锣密鼓。二十四扫房子始于远古时的“扫年”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反映民众讲卫生,爱清洁的美德。磨豆腐、杀灶鸡、割年肉、灌年酒等是过年餐饮的准备。扎花花(贴花花)则是过年气氛的烘托。记得小时候姐姐用红纸剪成窗花贴在窗户上,用彩纸扎花装扮院中枣树、杏树,还在棉花杆上扎上朵朵彩花插在粪堆上,企盼来年五谷丰登。</p><p class="ql-block"> 过年家家要贴春联(对子)。春联起源于古代“桃符。门两侧钉上“桃符”可以避邪降福。五代后蜀国主孟昶手书我国最早的一幅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不过这也是桃符的变种。经过元、明、清几代的发展,春联才真正跃到纸上,春联的内容也变为祝颂词。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国泰民安金汤永固,风调雨顺玉宇常青。”……等。门框贴对联,门心贴门画,称为门神,多为秦琼、敬德、关公、张飞等英雄人物。屋内院里各种器物上都贴上吉祥语句,如:院里贴“满院春光”、门外贴“出门见喜”、水缸贴“川流不息”、粮茓处贴“五谷丰登”、灯火处贴“小心灯火”、床帮上贴“身体健康”、面缸衣柜贴草书的“酉”字,俗谓倒“酉”,现多贴福字。牛栏贴“槽头兴旺”、鸡鸭窝贴“鸡鸭成群”、石滚石碾贴“青龙大吉”、石磨贴“白虎大吉”、有时屋内还贴上“童言无忌”等。前些年回家过年时我常给乡邻书写对联,有时接连两天都闲不住。现在贴春联一般是三十上午贴,也有二十八贴花花的。听老人们讲,在旧社会穷人家一般都在二十八就贴上春联年画了。因为旧社会有一个习俗,只要对联一贴,门口拦门棍一放,要债的看到就不再去了,只能等过年以后了。</p><p class="ql-block"> 腊月的最后一天旧称“除夕”,意思是旧岁至此夕而除。傍晚家家在门外放一根“拦门棍”,两头用红纸卷着,不让家财外流,不让鬼邪入门。还有人家在两个门墩上放上用红纸包着的木炭,意为日子过的如火炭一般红火。除夕晚上吃饺子,有“更岁交子”之意,有“除旧布新”之吉兆。晚上居家灯火通明。有一年哥哥在我家院里大枣树上,接上一根松木长杆,在长杆的顶端绑上一面三角小红旗,悬一弯弓状枝条,上缀柏枝,用一简陋滑轮把灯笼拉上去,俗称“天灯”。“天灯”一为照明,二为避邪(传说纣王宠妃妲己死后变为“九头鸟”,年节时,常夜晚出没人间,为防“九头鸟”入宅,高挂天灯,九头鸟见光不敢近前)。</p><p class="ql-block"> 吃罢年夜饭,子孙们向尊长叩头揖拜,谓之辞岁。长辈要给晚辈发“压岁钱”又叫“压腰钱”。意腰包不空,来年财运旺。现在“压岁钱”动辄几百、几千、富有人家,官宦人家,还有上万乃至更多。我小时能有两角、叁角的“压岁钱”那就乐上天了!</p><p class="ql-block"> 除夕夜有辞岁守岁之俗,俗称“熬年”。拢起一盆火,围坐在火盆四周,嗑着瓜子,聊着闲话。也有族人和邻居聚们在一起,烤着火,拉着家常,预测明年的年景,畅谈自己来年的希望。“熬年”熬的是“年”。“年”是远古传说中的一种怪兽,除夕这天晚上出来掠食伤人。后来人们发现“年”怕光、怕红色、怕响声。古时人们为防御“年”,便相聚在一起,燃起篝火,投入竹子。竹子燃烧发出劈劈啪啪的响声,把年吓跑了,此后便有了过年放鞭炮(爆竹)和“熬年”的传统。记得小时候熬年易犯困,坚持熬一会就去睡了。等到快到子时的时候,村上就响起此去彼伏的鞭炮声。母亲轻轻地把我摇醒(大年初一不能喊)。我马上穿上过年的新衣,掂着灯笼和小伙伴们一起朝着鞭炮响声的地方跑去。往往是刚跑到这个地方,那个地方又响起,又赶紧向那个地方跑去,可还没有跑到,炮声已停。就这样不停地往返奔跑,目的是为了捡炮。所捡到的多是落地瞎炮,很少有几个带捻的。天亮后,小伙伴们在一起,比战利品,看谁捡得多,然后把带捻的拿出来燃放,把没捻的“落地炮”从中间折断,用火点着兹花,享受着胜利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年,父亲在街上买了一张绵纸,糊在我家一盏用铁丝编制的老灯笼上面,里面放着一个小墨水瓶,盛上煤油,初一五更捡炮时,我掂着它,随小朋友们一块,跑东家蹿西家,挣抢捡炮。当跑到村东头我二奶家时,不小心与同为捡炮的小朋友相撞摔倒,灯笼掉在地下燃着,顷刻间灯笼纸烧为灰烬,只剩一盏灯笼架。我很怅然。心中抱怨“大年三十儿”为什么没有月亮?象十五那样,月圆如镜,普照四海,在月光下捡炮、玩耍、也不用掂灯笼,那该多好呀!我愤愤然了好多年。长大后才知道,月亮不是恒星,它的发光是靠太阳的照射。月球的运行周期是有规律的。当月亮的黄经与太阳的黄经处于相同的时刻,地球上看到的是月亮黑暗的一面,这时正是月末或月初,天文学上把月初的第一天称朔日,全天是看不到月光的。 儿时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呀!</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儿”人们竞相早起,先在院里放一挂鞭炮,有人家还会摆上供品,燃上香,祭拜天神。初一早晨吃饺子或汤圆,这是新年的第一顿饭,意为团团圆圆。有一次吃饺子时,一个硬物垫着我的牙,吐出一看是枚五分硬币,姐姐说:是她包的,还说谁吃着谁有福。</p><p class="ql-block"> “ 大年初一,磕头作揖”。吃罢饭,开始拜新年,人们穿戴一新,各家走走转转,相互道贺“新年好”。由于长年各自忙碌,难得有相聚的清闲日子,趁年节之际,相互联络一下感情。各家都备有瓜子、水果和各种美食予以招待。晚辈见到长辈要打躬作揖,长辈多对晚辈夸赞鼓励。拜年后,开始上坟祭祖(有三十儿后晌上坟的,叫送“压腰钱”)。中午的家宴是团圆饭,菜肴丰盛,有鸡有鱼,取吉祥如意、年年有余之意。饭后尽情玩乐,“大年初一,骡马歇息。”辛劳一年了,此时轻松一下,自然要玩的开心,玩的痛快。</p><p class="ql-block"> “初一叔伯初二舅,初三初四娘家凑。姑妈姨妈初六走,初七初八看朋友。”初一过后初二就开始走亲串友了。它是拜年的延续,次序现已不那么严格。初五俗称“破五儿”(泼污),就是打破初一的一切禁忌(初一有很多忌讳),现已不守旧规了。由于平时没空,相聚的少,利用年后的短暂闲暇,走一走,串一串,续亲情,温旧谊。过去民风淳朴,人们重情重义,亲友之间能走好几代。虽说经济发展落后,但人穷不穷亲情。礼品不多,情意深厚。常见到的是:一个小红包单,兜着一包果子(桃稣、饼干之类),徒步行走几十里,穿山越岭的去看望近亲远表。无论天气如何恶劣,风雨(雪)无阻,可见那时民风是何等的淳朴呀!。</p><p class="ql-block"> 在走亲串友的大军中,小孩是主力。因为,小孩腿勤快,乐于交往,到谁家都会受到礼遇,还能得到一点“压腰钱”虽只有叁伍角,但心里却是美滋滋。这就是情、这就是谊。</p><p class="ql-block"> 现在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富裕了,但伦理淡漠,人情却寡淡了。人们说:现代是“一辈亲、二辈表、三辈就算了”。真是“世态炎凉,民心不古”呀!</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晚,俗称元宵夜,是大地回春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家家张灯,玩灯。元宵节是春节活动的一部分。年后走亲串友联络感情,重在“礼”上;元节宵尽情游玩娱乐,重在“乐上。”元宵的白天有,斗狮、舞龙、踩高跷、玩旱船……等表演。晚上有各种各样的灯展、看花灯、猜灯迷,还在南河“老鳖盖”燃放焰火(现已成公园且禁放焰花爆竹)等活动,真乃是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 元宵一过,标志着年已过完。虽时代在发展,人们的观念在不断更新,但无论怎样变化,过年总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循环往复的不变。</p><p class="ql-block"> 年的脚步已渐行渐远,焰花爆竹的硝烟早己消散,人们已从节日的气氛中走出,希冀疫情绝迹、国家昌盛、物阜民丰、河清海晏。</p><p class="ql-block"> 韩新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