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

樊秋莹

<p class="ql-block">继观看“乔治.莫兰迪画展”&amp;参观、游览、体验“在林中路上:OCAT十八周年典藏展”之后,我们的团队人员缩减为7—3(2人送1人赶往机场)。人员虽在变动,但寻找艺术之美的步伐不停。游览今日最后一个展览——“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p> <p class="ql-block">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于2022年12月10日正式开展,主场馆选址深圳市罗湖区粤海城·金啤坊,展览为期3个月,本届深双由建筑与城市规划学者鲁安东、青年建筑师王子耕和设计策展人陈伯康(Aric Chen)三人共同担任总策展人,延续“城市即展场,展览是实践”的原则,提出本届主题“城市生息”。</p> <p class="ql-block">第九届UABB深港双城双年展主场馆选址深圳罗湖·金啤坊——由早年的金威啤酒厂改造的而来的半开放式艺术空间。金威啤酒,是改革开放初期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们在深圳街头巷尾都能看到的啤酒。1990年,位于罗湖区的深圳啤酒厂(金威一厂)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20万吨,厂区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被赞誉为花园式工厂,这也就是如今这一艺术街区的前身。</p><p class="ql-block">如今,三十年过去,深圳的发展已然迈上了新的台阶,不同于福田和南山,金威啤酒厂家旧址所在的罗湖,是深圳的底色和记忆,熙熙攘攘、人间烟火,在这样一片工业遗存内,是解读深圳历史与记忆的桥梁。从2012年开始,金威啤酒厂成为 “拆除重建+工业遗存保护”的新项目,不大拆大建,规划保留工业遗存用地和啤酒文化特色设施,兼顾产业转型升级与工业建筑保护利用,形成新城市名片,成为这一项目的目标。2019年,由当下中国具有影响力的建筑师团队URBANUS都市实践拿下了改造项目,展开了一场集空间与事件策划于一体的场所活化策略,整个改造包括基座整合、水塔重塑、功能插接、流线重构等方式。</p><p class="ql-block">首先,工业遗存啤酒厂的优势是有独特的工业建筑空间体验,但其劣势也较为明显,零散的厂房遗存无法形成完整的空间序列,改造团队利用这一片区和周边片区3米的高差,首先打造出整个街区的基座,通过统一的视觉打造,让原本散落的建筑体成为一个整体。“基座”的打造成为这片工业遗存的大舞台,链接了各个建筑的同时,又在内部开挖了系列下沉庭院、通道和空间,打造出一条红砖色叙事主线。</p><p class="ql-block">整个街区改造完成之后,又用什么标志建筑来吸引观众呢?其实整个街区的入口处原有一处工业水塔被拆除,改造团队重塑了塔形建筑,并设置了观景台的视野设计,结合展览展示的功能,通过室内室外楼梯设计组合,打造出多变的空间体验。数十个十几米高的啤酒罐体是整个建筑群内另一标志物,在这里,观众可以穿行、打卡,体验工业遗存的历史感,同时,通过拆除数个罐体,在工业森林中也打造了一处可以搭建与表演的空间。</p><p class="ql-block">改造团队在评估了每一座建筑的外观、结构、承重能力以及使用需求后,对每栋建筑进行了个性化改造,以保留原有混凝土建筑为原则,进行节点性空间改造,增加钢结构为主的功能性结构,比如屋顶加建、钢楼梯、钢连桥等,在创造灵活可变的活动场地的同时,为空间功能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将原来单一的工厂生产线转化为多元的文化场域。在啤酒厂原有室内可用空间仅为3620平方米的基础上,改造后增加了约3190平方米的面积,极大地丰富了后续空间运营。改造团队还对参观流线进行了优化,创造出一条贯穿南北的游览路线,参观者可以穿行于啤酒罐体和蓄水池之间,这期间还包括系列小型广场、空间,并在这些广场和空间中灵活地穿行于街区和购物中心之间。</p><p class="ql-block">作为深圳第一例以综合整治方式为主对工业遗存进行功能活化的保护性旧改项目,<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旧厂房、新建筑,都融入在城市背景中,</span>这被称为此届深双的第“零号作品”。而金啤坊,一侧链接着深圳老城的这些烟火气,另一侧链接的则是刚建成的大型购物中心。</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场需要作为观众的我们自己去探索的展览,即使游览三天也会走出不同的路线,看到不同的艺术品,每一处岔口拐弯,就是一番新的艺术现场。</p><p class="ql-block">数百位艺术家的数百件作品,散落在这个巨大的能量场里,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艺术、设计、建筑、景观……</p> <p class="ql-block">这片新的艺术街区有着特殊的建筑基础,入口处十几米高的老水塔作为园区景观塔,钢筋水泥工业遗存作为主体建筑空间,数十个巨型老储酒罐体则成打卡地标,整个园区的厂房灰搭配红砖色整体设计元素。</p><p class="ql-block">不同于传统美术馆,这里的每一个空间都是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共同参与改造的结果,艺术的呈现也兼具空间美学。展览一开展,就成为深圳艺术爱好者们的天堂。</p><p class="ql-block">策展人介绍如此设计一方面是源于在深圳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超大城市中希望有一个能让人放松愉悦的自然胜景,另一方面这也与本届深双“双碳”的主题不谋而合。</p> <p class="ql-block">来自15个国家的数百位国际参展人参与,所呈现的作品主题从宏观的生命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多样的生态认识论、跨领域的对话与实验,到环保理念下城市与建筑实践者持续的创新和行动;聚焦城市气候、生态变化等全球性议题,同时也关注当下生活方式、流浪动物等日常相关的话题,共同探讨未来城市新前景。</p><p class="ql-block">数百件作品划分为“何以共栖”“物灵之旅”“寰宇对话”“未来聚居”“共同行动”五大主板块;由“万籁之迹”“图书策展”“寰宇制服”“循环共创”“流浪动物之家”“美术馆联动计划”六个单元组成的特别板块;“UABB品牌馆”“香港馆”“罗湖馆”三个专题馆;以及常设展“即地制造”。</p> <p class="ql-block">朱荣远 梁峥作品:《湾区链接:管中窥豹》</p> <p class="ql-block">关于本届深双主题“城市生息”,策展人鲁安东在现场介绍,讨论城市发展问题,我们不得不关注的是,百年来的工业化进程催生了人类璀璨文明的同时,也将人们置于重重危机之中,比如越来越频繁极端天气的出现,全球的气候危机变得很直接。我们关于城市的讨论需要回到一个起点,我们要把城市看成是一个有“自身生命”的城市,有自身发展变化和生命特性的对象。</p><p class="ql-block">“第九届深双有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就是一种都市主义的行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深圳是整个中国都市主义的一个最核心的试验田甚至是驱动者。让大家看到城市特别棒、特别美,让大家觉得城市的空间其实是有一种魅力的、是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人生意义都很有价值的东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大板块 数百件艺术品</p><p class="ql-block">作为展览的序幕,“何以共栖”板块正是面向未来的自我提问,意在激起人类对未知的探索与敬畏,在社会的生产关系结构中面向未知时代的反思和思考。这一板块所处的展厅,是空间和路线最为复杂的部分。之后则是“物灵之旅”板块,这一板块完全位于室外,更像是街区的街道,观众在这里可以更加自由地探索和走动,可以在发现作品时坐下来喝杯咖啡,艺术作品就摆放在观众走过的地方,这里更像是一个半露天的交流场所,同时,这里还有多处楼梯、桥梁和步道通往更多隐藏角落和空间,充满冒险和惊喜。寰宇对话和未来聚居、共同行动这三个板块则更像是一个跨学科的议题和机制,基于此前的提问,借由这一板块的艺术思考应该如何超越现行模式下的固有边界,寻求城市中人类、生灵与自然共同发展的新平衡。</p> <p class="ql-block">Studio Ossidiana 作品:《种子花园》</p> <p class="ql-block">周力《我们》</p><p class="ql-block">周力的作品《我们》就被展出于这一板块,作品主体是一件人型轮廓的雕塑,被放置于逼仄的空间中,观众对于这件作品的认知大多是沿着钢架结构旋转步道,首先雕塑的上半部分被吸引,而后是整个人型雕塑,再到粉色地面,最后才能看清整个空间,破旧的环境、浪漫的想象和奇怪的空间体验,让这件作品的观看方式得到扩展。</p> <p class="ql-block">青山周平作品:《城市寄生家具计划》</p><p class="ql-block">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 青山周平的《城市寄生家具计划》 ,这一系列的城市家具是专门为适应场地而设计的,旨在展现在城市中的人们与他们居住空间之间共生关系的沉思,并为这一城市公共空间带来一种家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SPACE10 《城市村庄项目》</p><p class="ql-block">SPACE10 《城市村庄项目》是以更简约、低碳的方式为城市提供解决方案,当世界各地的城市面临快速城市化、人口老龄化、孤独症、气候变化和缺乏经济适用住房等重大挑战时,该项目在创造更宜居、更经济适用和更可持续住房的同时也回应了这些问题。</p> <p class="ql-block">景斯阳,杨松颖作品:《海洋·馆》</p><p class="ql-block">艺术家选取了大湾区海洋中的白海豚细胞切片,以递进式的场景标记了7个年份,指向的是海洋污染导致白海豚的生存环境恶化情况,据专家介绍,如果不改变这种现状而任其发展,白海豚将会于2100年消失。作品通过艺术的方式,警示海洋环境问题将会带来的灾难。</p> <p class="ql-block">刘伊典、白纳川、陈熹作品:《沧海一塑》</p><p class="ql-block">《沧海一塑》关注的是塑料污染问题,艺术家用大量家庭日常用的刷子,沾上荧光塑料粉,在人们日常的视觉下无法察觉这些塑料粉末的存在,但是在荧光等下,无处不在的塑料触目惊心。以此提示塑料垃圾的巨大隐患。</p> <p class="ql-block">一整天的文化艺术饕餮盛宴让我们大开了眼界、大长了见识,在获得身心愉悦的同时引发思考、启迪心智。感谢不辞辛苦精心策划这场文化之旅的新英总编辑!感谢为此行做后勤保障工作的周举博士!感谢在参观过程中让我们享受VIP待遇的新英的同事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