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熹平残碑,东汉灵帝熹平二年(公元173年)刻立。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黄易访得于曲阜东关,阮元移置于孔庙,现存大成殿东庑。碑残存中段左侧,残高69厘米,残宽79厘米,厚21厘米,石灰岩质。残文7行,首行存5字,末行存半字,余行存13-14字,隶书,阴刻。残文中可见“熹平二年十一月卒”,当为墓碑,墓主不详。书法淳实跌宕。碑文左边有清阮元、袁庭翔、翁方纲、孔昭薰等人题记。全称《张山子熹平三年残碑》,是1980年新</p><p class="ql-block">发现的汉碑。此碑刻于汉灵帝熹平元年(174年),是为一官吏之妻死后作颂的祭文,这是东汉大量颂德碑文的代表。字行之间有阴线綦文,每字直径约4厘米左右。</p><p class="ql-block"> 此碑总体书法风格,属方正一路。通观全碑,体势不拘,章法天成,颇多楷意,给人一种平整、质朴、雄劲之感。该碑用笔特殊,起笔或圆或方,收笔穷尽变化,点画或敛或露,横平竖波,撇圆捺角,锋芒稳健。该碑结体以平正为“主旋律”,在凝练中求变化,在变化中着凝练,间架或疏或密,意趣天成。如“酉”字,书者通过五横四竖涩而劲挺的直线条及变化,使整个字构成若干有对称意义而重心平稳的正方形和长方形,上托一平直横画,宛如一座高大的城堡拔地而起,具有一种建筑美。该碑章法既遵循隶书纵有行横有列的常规,平整方正,又在布局上或长或扁,或正或欹,或疏或密,参差错落,气韵天成。这种种形质,在汉碑中是极为少见的。此碑书丹为一民间书法家,表现出一种明显的求变求美的书法意识。它通过朴实无华的点画、方正多姿的结体和率意天成的章法,达到了平中出奇的境界,与邻近的曲阜汉代名碑相比,有更多的生动性,充分展现了东汉隶书成熟期书法艺术广泛的社会基础。</p> <p class="ql-block"> 东汉熹平四年,议郎蔡邕和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等人,鉴于当时儒家经籍辗转传抄,多生谬弊,乃“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后汉书·蔡邕传》),于是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石经刻制工程。至光和六年告成,历时凡九年。因始于熹平年间,故称《熹平石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熹平石经》的书法为汉隶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的典型。因系官方巨制,书丹者自当是如蔡邕一流的国手。试以《周易》经石为例,略作分析。其结体方正,字字中规入矩,一丝不苟,点画布置之匀称工稳,可谓无懈可击。用笔方圆兼备,刚柔相济,端美雄健,雍容典雅,恢宏如宫殿庙堂。梁武帝《书评》云:“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观此可信。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说:“两汉写字艺术,到蔡邕写石经达到了最高境界。……石经是两汉书法的总结。”当为的论。近年也有人讥其过于方整,而冠之以“馆阁派”。其实,它整饬而不板刻,静穆而有生气,和明清以来风行的拘谨呆滞的“馆阁”字,不可同日而语。惟其如此,《熹平石经》集汉隶之大成,不但在当时被奉为书法的典范,而且流风所及,至深且远。汉字字体由隶变楷的过渡,《熹平石经》起了桥梁的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