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954年冬,毛主席在北京顺义县农村推水车</h3>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水车,是从蓄水池、大型水井或其它水源地提水的设备。通过轮盘带着铁链旋转,把地下水源源不断的提升到地面上来,可供人畜用水和灌溉菜园及农田。</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五十年代全国绝大多数农村还没有通电,用在农业上的电力化的机井几乎没有。56型解放式改进型的管链式水车,也正是在那个年代应运而生,并得到大力推广和普及使用。这种水车的特点是简单实用,人、畜两用。即可一人、二人或多人推;也能用马、骡、驴、牛牲畜拉转水车,极大的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与现代化的水泵相比,这种水车出水量少,又没有扬程,更不适合大面积农田灌溉。但是在过去那种艰苦的年代里,这种过渡性抽水设备,还是发挥出了它所应有的作用。</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遇上干旱年头,水车的作用就显得极为重要。炎炎夏日,禾苗干渴严重。小队与社员之间和社员与社员之间,经常发生争夺水车和水源的使用权。在这种情况下总要先公后私,甚至是有人等到夜间的空闲时间,车水浇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队里有绝对优先权,并派人牵上一头毛驴去抽水浇地。这是件比较轻快的活计。虽然有些单调,但套上毛驴后,吆喝一声:“驾”!毛驴就会乖乖的原地转圈。这时你只管到远处的树荫底下,看着毛驴干活,人边乖凉边纳鞋底。比起那些在阳光底下劳作的人,也是一件求之不得的美差,招来许多人羡慕的眼光。</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所在小队也有一台水车,安在一口水深4、5米,直径7、8米的蓄水井的一角。但这台水车利用率并不高,用的时候少、闲的时候多。原因是这口井位置在高处,且水满自溢,顺着旧水沟自然流淌。平时没人浇地时,井水也只能流入河里。所以,人们只管引流浇灌菜园和庄稼。</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于是,这台水车便成了孩子们娱乐工具。小孩子瞒着家人,跑过来轮番你推两圈、我推两圈,看着清清的井水,哗哗的涌出地面,孩子们洗脸、洗脚,凉凉的清爽的感觉真好。再撩起水花抛洒到女孩的脸上,招来女孩们漫骂声不断,做完坏事的男孩们,说着笑着一溜烟的跑得无影无踪了……</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有一年夏天,伙伴们在河里玩够了,就有人提议到水井里去游泳,说那里水深浮力大,更好玩。我是不会游泳的旱鸭子,看着墨绿深不见底的井水心乱如麻,不知是谁说:“我有办法。”不大一会,也不知道是从哪里弄来一根,手指粗细的长麻绳。一头拴在水车的横木上,另一头系在我的腰间。这样心里稍微有了一丝安慰的感觉,在众人眼神的督促下,还是有些紧张。我都没敢直接蹦迪式的往水里跳,是双手把着、用脚踩着井边的石头缝下到水里的。在水里还没等扑腾几下,就感觉水里有股力量在往下拽,身体也跟着快速往下沉。这时大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的生命不会就这样终结了吧?”连续喝了两口井水后,急忙喊同伴:“你们快往上拽我呀”!于是,几个人一起合力把我从井里拉了上来。人是上来了,可怕的阴影却一直留在了心底。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每当从井边路过时,就会浮现出身体往下沉的惊人一幕。</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70年代初期,农村大搞水利建设,打机井、修水渠。村村通了电,用上了电机带水泵。还配套12马力和22马力两台柴油机带水泵,水泵替代了水车。许多山坡地也能进行灌溉,水浇地的面积逐年扩大。我都用过这些先进的抽水设备,使冬灌面积达到70%以上,庄稼遇上干旱的时候,这些抽水设备发挥了作用,灌溉及时对粮食的稳产、高产,有了保障措施。</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76年底我当兵走的那年,水车还在。78年土地承包后,水车就被人卖废铁了,井也被人填平了。随之这段记忆,也从年轻人的脑海里彻底的格式化了。</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水车老了,老的没有人能记得它们了。还能想起水车和记得起水车故事的那一拨人也都老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与水车同龄,也老了。水车转悠悠,伴随着我走过人生的童年、少年,都已成了昨天的故事。</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如今,每当看到水车转动的情形,宛如打开农村生活时光影像的光盘,在脑海里一幕幕的回放。品味着农村的青山、绿水和那些纯朴、善良的农民朋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还有那段扯不断、理还乱,刻骨铭心的乡愁!</span></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