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谋略之王 • 阳谋</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政权更迭不仅仅是靠武力,而更多的是靠智慧和谋略。阳谋则是最高明的谋略,是针对你要针对的人所制定的策略,阳谋就是把谋略堂堂正正的摆在你面前而你却无可奈何。阳谋讲究的就是以势逼人,以势压人,但自始至终都占个“理”字,让你无法抗拒。</p><p class="ql-block"> 阳谋是相对阴谋而言。阳谋就是依据现有条件,因势利导、利用矛盾寻找契机,光明正大地通过改变自己的资源配置,从而改变已有态势,最终达到想要的结果或实现更高的目标。 </p><p class="ql-block"> 多数人认为靠谋略取胜更多的是阴谋而非阳谋,不少史书也基本认可这一点。即便如此,我们仍不能忽略阳谋在实施策略改变事态发展、化解矛盾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阳谋无处不在,如果阴谋是密而不喧、见不得光,而阳谋则是开诚布公、落落大方,甚至见怪不怪,习以为常,这就是圣人说的大道至简,大道无形的道理。比如制度 、法律、规则,由此形成社会的生态系统,相互制约、维护着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这就是阳谋。制度就是阳谋的无冕之王,相对于阴谋,阳谋显得光明正大,无解可击。</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阳谋,堪称精典,成为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为世人所津津乐道。</p> <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刘彻</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56年~前87年)</p> <p class="ql-block">一.能称之为千古第一阳谋的当属汉武帝的"推恩令"。刘邦为了让社稷永固,永坐天下,就将子嗣分封为众多诸侯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诸侯王逐渐强大起来,有了和中央分庭抗礼的实力,在汉景帝时便发生了七王之乱。到了汉武帝时,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削弱各诸侯国的实力,大臣主父偃便向汉武帝献策,施行"推恩令"。推恩令的主要内容就是各诸侯国的王位不仅嫡长子有继承权,其他众多子嗣也有相同的继承权。推恩令的妙处就在于如果执行推恩令,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国就会被分化变小,削弱了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如不执行推恩令,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子嗣就会因争夺继承权而发生内乱,此时朝廷就可借机讨阀,消灭各诸侯国,从而达到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 齐景公--吕杵臼</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547年~前490年)</p> <p class="ql-block">二. "二桃杀三士"。春秋时期齐景公手下有三位猛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武艺高强,情同手足,曾为齐国立下赫赫战功。但三位将军仗着手中握有兵权持功倨傲,目中无人,橫行无忌,违妄君臣大义,齐景公觉得三人尾大不掉,已构成卧榻之危,久而久之必酿大患,对此深感忧虑。深谙齐景公心思的相国晏子就想出了一个"二桃杀三士"之计,来为齐景公根除心头之患。经深思熟虑,齐景公便召见三人,寒喧之后赏赐他们两个大桃子,三士见只有两个桃子,无从下手,齐景公见状说:"众爱卿以功取舍如何"?三士接旨。公孙接为人耿直、性急,开口就说:臣力大无比,曾凭一己之力捕杀猛虎,毫发无损,以其勇猛应得一桃,于是就拿了一个。田开疆也不甘示弱,说臣曾数次领兵作战,独挡一面,大败敌军屡立战功,也应得到一个桃子,于是也拿了一个。古冶子因为客气,迟疑了一下,末待表功便失去了机会,他十分气愤地说道:臣为护驾渡河与河鼋搏斗,战场击敌所向披靡,论勇猛,论战功非臣莫属,而你们置兄弟情谊于不顾,争抢桃子,有何颜面称兄道弟!于是他怒不可遏,拔出宝剑要求二人交出桃子。公孙接、田开疆觉得论战不如其勇,论功不如其伟,如持桃不让,则贪婪太甚;再赧颜苟活,又何以言勇? 面对古冶子咄咄逼人之势,二人羞愧难当,于是放回桃子双双拔剑自刎。面对此景古冶子认为二人为忠义而死,如果自己独生则视为不仁,出言不逊谓之不义,悔言不殁当属怯懦,于是也放下桃子引颈而亡。就这样齐景公从晏子计,仅靠着二个桃子就灭了三人,除去了心头之患。</p> <p class="ql-block"> 北宋大将军--曹玮</p><p class="ql-block"> (公元973年~1030年)</p> <p class="ql-block">三."诈降''。北宋真宗时期西夏总是来骚扰北宋边境,镇守这里的是北宋大将曹玮,虽说曹将军足智多谋,统兵有方,可无奈北宋士兵受不了西部沙尘暴的侵袭,很多人偷偷跑到西夏那边投降了。西夏将军得报大为振奋,眼下虽然自己的军队也粮草紧张入不敷出,但还让这些叛逃过来的士兵吃好喝好。其目的就是想通过这种手段来引诱更多的士兵过来投降,这样就可以极大的削弱对方的战力,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随着大批北宋士兵的叛逃,北宋将领们气急败坏,无所是从,于是便来找曹玮商议如何破解。这天曹玮正在下棋,有个部将慌慌张张地跑过来报告将军说今天又发现几十个士兵叛逃到西夏国去了,曹玮听了以后故作镇定装着说漏了嘴回答道:"慌什么,人都是我派去的''。在场的将领们面面相观都惊呆了,曹玮又故意环顾四周看了一遍接着说:"此乃里应外合诈降之计,三日内必将破敌"。因为他知道自己身边有奸细,是故意为之。果然西夏将军听到密报后暴跳如雷,心想你曹玮这个匹夫真是老奸巨猾,我自己都没吃的了,还派人来大吃大喝,充当内应,妄图谋反,是可忍孰不可忍!当即下令就把叛逃过来的士兵全部杀了。就这样曹玮不费吹灰之力借西夏将军的手杀了来降的士兵,阻断了其他士兵逃跑的念头,同时提振了士气,一石三鸟,谋略之精典令人称奇。</p> <p class="ql-block">四."失印复归''。在古代丢失官印是一种很重的罪行,官印作为权力的象征,是官府颁布政令的唯一凭信,一旦官印丢失,轻则乌纱不保,重则人头落地,所以官员们格外重视官印的保管。</p><p class="ql-block"> 明末时期有一个知县因故引起了下属李某的不滿。这个李某就怀恨在心,寻机报复。一天趁机把知县的大印给偷走了,知县得知此事后,就确信是李某所为,但是苦于没有证据,无法治罪。如果硬把他抓起来,人家死活不承认,丢印的事反而会泄漏,知县还要承担丢印的后果,如果来软的好言相劝,李某也不一定会承认。左右为难之际,师爷给知县出了一个主意,派人在天刚亮的时候在县衙里放一把火,侍火势渐旺立刻击鼓召集人准备救火,队伍召集完毕后知县拿出一个印盒当众交给李某说:"你护好官印,在此留守,不必去救火"。然后匆匆带人救火去了。知县走后李某感到疑惑,心想明明我已经拿走了官印, 怎么又让我保护官印呢?随即打开盒子一看,盒子空无一物,方知上当,这一招使他无论如何都得把官印还回去。在不打开印盒的情况下如果他说印盒是空的,知县马上就会问他你怎么知道是空的?这等于是不打自招,如果不把官印还回去,知县不见官印,就会以丢失官印的罪名治他的罪,所以这个坑李某跳也得跳,不跳也得跳,对他来说这就是个无解的难题。知县用一把火顺利找回了大印,同时还给了李某一个台阶下,悄无声息的就把问题解决了,这就是高明的谋略手段。</p><p class="ql-block"> 总之,阴谋是逆势而为,阳谋是顺势而为;阴谋是隐蔽而施,一招致命,阳谋是开诚布公,划定规矩;阴谋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利益,阳谋是基本不付出代价而取得最大利益;阴谋是基于手段取胜,而阳谋是以判断力取胜。</p><p class="ql-block"> 纵观历史,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纷争,有纷争的地方就要有谋略,人生在世不可无谋,只有懂谋略,有谋略,用谋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p><p class="ql-block"> 图片选自网络 . 2023.03.2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