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文字/年轮 图片/百度 音乐/美篇</p> <p class="ql-block"> 长篇小说《主角》,是当代著名作家陈彦的又一部精品力作,捧起就放不下。它不仅是秦腔皇后忆秦娥苦难辉煌的成长史,而且是秦人秦腔生活的真实写照,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一部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戏曲发展的时代壮歌。用人间大音、脍炙人口,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生命赞歌、秦腔史诗<span style="font-size:18px;">来形容,我觉得一点都不过分。</span></p> <p class="ql-block"> 看戏贵在看角儿,因为她是戏剧的灵魂,是艺术的精华,是一出大剧精神最集中的体现。艺术是心路历程的煎熬,是沧桑横流之真练家。一位名角儿,不仅是一台红场,亦是梨园玉柱,更是艺术苑地里的风韵佳话。</p><p class="ql-block"> 一、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主角是怎样练成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主角》告诉我们:</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主角是苦出来的。</span>一个穷山坳的放羊娃,父母为摆脱贫困,让在县剧团敲鼓的舅舅胡三元,通过寻情钻眼,让娃考进了县剧团。 十一岁的她,那知唱戏像放羊那么悠然自得,乍学也不得法,被人称作瓜女子,为此没少挨老师的藤条子,最终还是被逼去烧火帮灶。尽管她心里不服气,跑回家不想来,但在家人的劝说下,还是回到剧团吃起公家这碗饭。为了练好基本功,她不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白天练了晚上练,忙完烧火帮灶还偷偷练,常常要比别人付出成倍的力气。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一招一式,绝不含糊。老戏骨周存仁看娃能吃苦、扛得硬,打心眼里喜欢,不仅热情指导,悉心传授,而且还帮她排戏,不惜把绝活儿教给她。调入省秦后,更是心无旁骛,苦练不止。为了练好吹火这个绝技,头发眉毛常常被烧,但她毫不在乎。一次正练着把宿舍烧着了,人也烧伤了,可她包扎完又接着练。有了孩子,为不影响练功,几个月大她就送回老家让妈妈给带着。即使成名进京汇报演出和应邀赴美交流,别人都上街去游览观光了,而她却把自己关在酒店里练,目的就是为了台上的精彩呈现,用实力证明自己并不傻。吃得人下苦,练就“惊天艺”。流的是血汗,成就的是角儿。主角,就是团里那个吃苦最多的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主角是演出来的。</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剧团一排戏,一比她过硬,这角色自然就得让她上。一折《打焦赞》崭露头角,接着演白娘子唱红北山。《鬼怨》《杀生》,是培养角儿的硬扎戏,她一排就上路,一演就是数月几十场。常常加演不御装,行头勒得紧箍箍,演完呕吐不止,连上台谢幕的力气都没有,令全团上下和观众非常感动。知名编剧秦八娃指名要她扮演创作剧本里的主人翁,还专门为她量身打造《狐仙劫》,一经上演就引起轰动。提起忆秦娥,人们就情不自禁地想到她主演的《杨排风》《白蛇传》《游西湖》,那可是叫好又叫座儿。从宁州到北山,从县城到省城,她越演越精到,越演越有名,让观众活生生地</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看到了秦腔的魅力,</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看到了一个个生命精神的精彩绽放。有人说她靓、灵、懒,有人说她乖、笨、实。我说,这娃就是个有点倔憨的名角儿。最精彩的是从艺四十年系列演出,四十多部大戏唱得省城惊天动地,可是给省秦增了大光!秦腔皇后的桂冠就这么演成了。从易招娣,到易青娥,忆秦娥,不仅是名字的变化,更是艺术的升华与成就。</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主角是修炼成的。</span>人怕出名猪怕壮,主角名人是非多。名气来,荣誉到,什么政协委员,副团长不当都不行。同行的羡慕嫉妒恨,围绕主角的塑造、争夺、捧杀,便结伴而行。剧团改革,要求名角组团,她说自己根夲不是那块料,结果被逼上梁山,只干了159天。对此,她苦恼不迭、请辞沉沦,甚至逃到尼姑庵寻求解脱,但对秦腔艺术的执着追求,在心里还是难以割舍。一个个仰慕追求者的死缠烂打,百般殷勤,甚至一掷千金,她要么心惊胆颤,躲躲闪闪,要么置之不理,严辞拒绝。但重负之下,难随其心。为证明自身的贞洁却与副专员的儿子刘红兵成了婚,刘确实对她好,鞍前马后,无微不至,但这个花痴总爱那事,满足不了便寻花问柳,她一经发现,即使有了孩也坚决一刀两断!后来大胡子画家石怀玉在团长引见下相识了,石千方百计,死死追求,终以专注与善心善行俘获了她的心。然而,当她出国演出归来,与石怀仁在山居共享二人世界时,其子确因爬窗望妈归而不幸摔亡,她又愤然离开这个让她失去儿子的怪人!但当刘残石死时,她又表现出真诚的关心。最残酷的是从艺四十年演出,嫉恨者雇枪手在网上井喷式抹黑恶搞,令她欲生不得,欲死不能。真是“占尽了风头听尽了好,捧够了鲜花也触尽礁。”然而生活中的忆秦娥恋戏不滥情,演角不争角儿。靠实力吃饭,靠善良立身。这和当下的一些影视演员凭脸蛋靠“那个”谋上位,形成鲜明的对照。角儿有多大的名,就要承多大的险,受多大的辱。但她走端行正,抗得住、没塌火。她修的是德,精的是艺,立的是身!德艺双馨,方能乘风破浪,勇毅前行。真是“千般折磨抿嘴笑,唯有登台气自豪。”</p> <p class="ql-block"> 二、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秦腔到底是个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我生在陕西长在陕西,从小耳濡目染,看过老戏《三滴血》《火焰驹》《锄美案》《周仁回府》,但印象深刻的还是秦腔样板戏,知道秦腔古老豪迈,唱有气势,但对其依依呀呀,托腔慢慢并不喜欢,长大以后也很少看过。读罢《主角》,使我对秦腔有了新的认识,也许上了年纪思乡心切,爱上了这大秦之声。 </p><p class="ql-block"> 中国戏曲有三百六十多个剧种,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其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秦腔虽说未列入中国五大戏曲: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之列,但有她独特的风格与魅力。</p><p class="ql-block"> 秦腔,别称“陕西梆子”,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宝鸡岐山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朝。风行于大西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p class="ql-block"> 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p><p class="ql-block"> 秦腔的角色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共计十三门,又称“十三头网子”。秦腔角色行当有十三门二十八类。老生,分安工老生、衰派老生、靠把老生;须生,分王帽须生、靠把须生、纱帽须生、道袍须生和红生;小生,分雉尾生、纱帽生、穷生;武生,幼生。老旦:正旦分挽袖青衣、蟒带青衣,小旦分闺门旦、刀马旦,花旦分玩笑旦、泼辣旦、武旦,媒旦。二净为大净、毛净。丑分大丑、小丑、武丑。</p><p class="ql-block"> 你如有兴趣,请抽空欣赏一出秦腔名剧。我相信,你一定会颠覆以往,大呼过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三、</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主角塑造乍这么成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主角是过州唱县唱出来的、演出来的,而让人了解主角,则是作者长期观察了解,潜心提炼创作,用心用情写出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陈彦有生活。</span>他与戏曲打了三十多年交道。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当过二十五年专业编剧,还交叉任过十几年的团长、院长。陪伴过一百多位戏曲孩子的成长。他说:“就像看着一枝枝柳梢在春风中日渐鹅黄、嫩绿、含苞、抽芽、发散,直到婀娜多姿,杨柳依依,几乎没漏掉任何一个成长细节。”我觉得,他对戏曲不仅是热爱而是精通,对角儿不仅是熟悉而是了如指掌,对院团的建设管理,不仅是如数家珍而是胸有良计妙策,这些都为他创作《主角》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虽然他反复声明,小说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一种策略和保护。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只有深入生活,全方位了解秦腔的台上台下和台前幕后,才能创作出具有直击人心的优秀作品。编出来的东西,打动不了人,也感动不了天。</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陈彦有担当</span>。干戏曲,写戏曲,除了热爱执着,就是对振兴秦腔,繁荣文化的一片赤诚之心。他说:“我写《主角》,是时钟的敲击,是现实约逼催,是情感的抓挠,也是理想主义的任性作崇。我更希望从成百上千年的秦腔历史中,看到一种血脉延续的可能。很多人能做主角,但续写不了历史。秦腔,看似粗粝、倔强,甚至有些的暴戾,可这种来自民间的气血贲张的汩汩流动者,却是任何庙堂文化都不能替代的最深沉的生命呐喊。”言为心声,字里行间足见他的责任与担当,更何况戏曲就是时代的镜子。从这个意义上讲,《主角》虽然写的是忆秦娥,实则是写秦腔的现代史。如果说唱戏是愉人,是布道修行,那么这部鸿篇巨制就是一部秦腔不朽的史诗。</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陈彦有笔力。</span>过去如雷贯耳,读了他的《西京故事》《 喜剧》和《装台》等作品,深感名副其实。他的数十部戏剧作品屡屡获得“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华编剧奖”以及全国“五个一工程”大奖。同时还评为“中国好书”。《主角》以其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感人的画面,雄劲的笔触,不仅写出了忆秦娥的苦难辉煌,柔弱雄强,而且写出了她的沉浮忧痛,憨笨固执,单纯朴实与文化欠缺,真是人生如戏,戏如其人。从而入选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获施耐庵和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陈彦作品的另一显著特点,就是方言土语的灵活运用,紧要处一句“看把你张的!”“把人能恓惶死”“咋!”“嫽扎了!”,简洁有力,酣畅淋漓,令人倍感亲切且有画面感,这是其他表达难以企及的。</p><p class="ql-block"> 没两把刷子干不了文化,有文化,没品德,心里没有党,没有祖国和人民,也写不出这么经典的作品。即使获得了这奖那奖的“名家”,在我看来也不过那样。而陈彦无疑是响当当、顶呱呱,德才兼备,人民欢迎的好作家。看他的作品是一种纯粹的享受,谁说陈彦不是当今文坛的名角儿呢!</p><p class="ql-block"> 好了,还是眼见为实,读后为快。您若有空,不妨读读陈彦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23.3.25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