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80年代的人间烟火 | 日本摄影家久保田博二摄影画册《China》作品欣赏

向天一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久保田博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b>(Hiroji Kubota,1939—)</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久保田博二作为马格南唯一日本摄影师的,并不像另一位马格南摄影师马克吕布那样为人所知,但他却是新中国第一位包机航拍的外国摄影师,还促成了当时新华社与柯达、富士胶片公司的合作。</p><p class="ql-block"> 久保田毕业于东京大学政治经济系。1961年,马格南摄影师勒内·布里、波特·格林、艾略特·厄韦特来东京访问,还在大学读书的久保田博二因为出色的英语能力成为他们此次访问的向导。之后,厄韦特还给了他一本布列松的书籍《决定性瞬间》,这本书以及之前他遇到的马格南三人组,为久保田找到了职业方向。“那些人使我着迷,而且他们让我有了成为摄影师的想法。”第二年,他拿着仅有的500美元来到了美国,据说他的父亲没有给他一分钱。他曾在摄影师康奈尔·卡帕麾下工作,这位美籍匈牙利裔摄影师是著名的战地摄影师、马格南图片社创始人之一罗伯特·卡帕的弟弟。</p><p class="ql-block"> 1965年他在芝加哥停留一段时期后,搬回纽约成为一名自由摄影师,同时详细报道了“大纽约特殊教育计划”,并开始与马格南图片社合作,从而成为这个著名机构的第一位亚洲成员。其摄影作品很有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尖锐的社会眼光,从记录反映美国民权运动到越南战争,从追踪中国的巨大变化,到独家报道朝鲜问题,及拍摄他自己钟情的祖国,他的照相机见证了过去五十年间世界上许多活生生的现实和历史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久保田拍摄中国的契机却来之不易。他在一个采访中曾说“毋庸置疑,中国是日本人总有一天想要去走走看看的国家。我也抱有这样的想法。”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他有机会结识了西园寺公一先生。西园寺家族在日本是与近卫家族齐名的名门望族。西园寺公一战后当选日本国会议员,作为有远见的政治家,致力于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1958年秘密加入日本共产党,并率全家从日本移居北京12年,推动中日政治、外交、贸易和文化交流,是毛泽东的座上客,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日关系的“民间大使”,与陈毅、郭沫若、廖承志等交情深厚,在中国高层人脉极广,是1960年代最著名的国际友好人士之一。当时西园寺公一要将留居中国的照片制作成礼品赠送给中国访日代表团,有人推荐了久保田,就此久保田与西园寺公一相识,并与西园寺公一的助手南村志郎成为好友。在工作的过程中,他提出了想要前往中国的想法,但没有音信。</p><p class="ql-block"> 直到1978年9月,南村志郎打电话给久保田:“你不是一直想拍中国吗?现在是时候了!”南村志郎所谓的“是时候了!”是指当年10月份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将访问日本,出席《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的换文仪式,标志着中日关系将进入新阶段。这时候,西园寺公一先生向中国有关方面推荐日本著名摄影家久保田,受到中方高度重视,因为推荐人面子极大,久保田某种程度上享受了“周恩来总理的客人”一般的隆重接待,此后到1985年底,久保田造访中国47次,拍摄时间共计1050天,拍摄底片超过20万幅(少数用宽画幅相机和配200mm镜头的尼康相机拍摄,绝大多数用配35mm镜头的同一台徕卡相机完成),中方提供的便利之多、配合程度之高,前无古人,也可能后无来者。</p><p class="ql-block"> 初次造访北京的久保田并没急着去拍照,他想先交一批朋友。中方接待之隆重,让他意识到即使提出额外要求也不会被拒绝。“我想再呆一个礼拜,好好拍摄北京”,原定一周的访问结束时,久保田提出了要求;中方爽快同意。有关方面安排新华社摄影部接待久保田。到新华社时,场面之大让他瞠目:新华社各级领导整整60人等着和他握手。刚上任的摄影部主任孙振将久保田介绍给每一位领导,然后详细询问了久保田的拍摄计划。这样的场面让久保田更加自信,他进一步提出要求,表示自己想把中国拍一遍,拍摄每一个省,一个省呆一个月。这回轮到孙振瞠目了:“从没听说过这样的拍摄!您不能快点吗?”“不能”,久保田说,“我干活很慢,非常慢。”对于“周恩来总理的客人”,新华社全力配合。</p><p class="ql-block"> 刚开始是他想拍一些像南宋水墨画一样的风景,所以他申请了94天的签证。从1979年4月1日开始先在桂林待了一个月,接下来的一个月去新疆,再接下来的一个月在上海。接待方还给他配了一个新华社担任过华盛顿特派员、会说英文的翻译。</p><p class="ql-block"> 他为了完整地看中国,整整用了7年时间,一直到1985年,终于完成了全部省市自治区的拍摄工作。最冷的是在佳木斯的森林地带,零下50摄氏度。最热的是夏天的吐鲁番, 45摄氏度。所到之处都特别有意思。基本上他都是跟翻译两个人一起行动。而新华社和摄影家协会的工作人员等也都曾提供帮助。</p><p class="ql-block"> 久保田博二的中国影像,以一个外国人和东方日本人的视角,和玛格南式的摄影风格对变革中的中国进行了比较全方位的观看。他虽然不可能全面细致的审视中国发生的一切,但他的眼光由于距离的设定,还是非常敏锐和独特的。久保田博二的技术纯熟,所用胶片长期坚持是柯达克罗姆,曝光色彩控制极佳。</p><p class="ql-block"> 他的照片承载着一种耐人寻味的东方美学和现实情怀,有一直以来对世界朴实、敏感而诗意的一面。他能够比较准确地抓取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变化之中的中国人,而且其态度和立场非常友好,这点是非常可贵的。久保田说“在某些方面来说,我有一个巨大的优势,我得以遇到各式各样的人,从黑人到3K党的美国土著,他们都愿意接受我,因为我介于他们是另一个人种,我身材瘦小,我看起来并无恶意。”摄影大师马克·吕布在书籍《摄影师久保田博二》的序中,表达出的另外一个观点:“不论是与谁打交道,博二都展示出与生俱来的政治技巧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建立人脉关系网,他让我想起我一直铭记在心的一句话'优秀的摄影师远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技术人员。他们也是深谙世事、懂得如何研究和谈判的大师。’”</p><p class="ql-block"> 久保田的摄影作品对一大批活跃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摄影师产生了重要影响。早在“四月影会”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1981年1月15日,“久保田博二访华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他那些纪实风格照片很好地启发了处于沙龙风格的摄影青年向社会观察的转变。1985年3月再次于中国美术馆举办“中国——久保田博二摄影作品展览”。之后,“中国”展在美国、日本、欧洲多家重要美术博物馆展出。</p><p class="ql-block"> 今日观看久保田博二的中国影像,可谓弥足珍贵。因为其时的中国影人们,多数并不这样观看拍摄自己的生活。所以,久保田博二的工作,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自己历史的真实瞬间,现在看来亲切无比。而久保田也曾说,八十年代在中国现代史中也是一个特别的时期,那时“文革”也结束了,是一个人们充满了纯粹和好奇心的年代。“那个时候的人们都有着积极美好的表情。即使从事着辛苦的工作,大家依然保持着积极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当然,久保田对于给予他莫大帮助的新华社也投桃报李,他深知这个机构在中国的影响力。当时新华社有进口照材的特权,但与器材生产商不熟。久保田通过关系让柯达胶片公司邀请新华社相关负责人造访了美国总部,回程在东京停留时,又让富士胶片公司负责接待。此后这两家胶片公司有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最便捷通道,久保田在中国的拍摄更是左右逢源,得到新华社以及各地摄影家协会的大力支持,在广西拍摄时两次租用飞机航拍桂林,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外国摄影师获准包机航拍的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拍摄中国,让久保田声名鹊起,由一名普通摄影师一跃成为国际知名摄影家,并成为玛格南的正式会员。同时,他也获得了不小的经济利益。</p><p class="ql-block"> 1985年底,《中国》(On China,直译是《中国之上》)大型展览在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开幕,同名摄影集以七种语言出版,轰动一时。久保田的中国拍摄,从拍摄到展览、画册,七年间花了约50万美元,这次展览一次性地赚了回来。当时有机会拍中国的西方摄影师寥寥无几,世界急着了解宣称要改革开放的中国,现在有了久保田这条大鱼岂肯轻易放过?于是国际媒体争相高价购买他的各类专题的首发权;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买一张桂林航拍照片做广告,一幅就卖了20000美元。更大的赚头还在后边。美孚公司作为赞助商出席了展览开幕式。久保田想把这个展览办到中国去,并想让美孚公司赞助,于是想了一个主意:邀请中国驻美大使出席开幕式,这样美孚公司高层就有机会和中国大使拉上关系,他们就有可能赞助在北京的展览。科奈尔·卡帕帮他搞定了一切。1987年3月3日,《中国》大型展览作为中日友好的重要文化交流项目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很多高官出席了开幕式,美孚公司高管则全体到场。期间中国总理会见了美孚公司董事长,科奈尔·卡帕和久保田都在座,美孚公司提出想在北京设立联络处,并在上海建一座润滑油炼油厂,当场获许,美孚公司顺利进入中国。</p><p class="ql-block"> 此后20年,美孚公司对久保田有求必应,几乎赞助了他所有的拍摄项目、画册出版和展览,多达数百万美元,其他则有富士公司赞助,久保田成为玛格南获得商业赞助最多的摄影师。</p><p class="ql-block"><br></p> 1979年,桂林,一艘渡船。<div><br></div> 1979年,孩子们在上海豫园练著名的“少林拳”。<div><br></div> 1979年,江南,火车里的硬卧旅客。<div><br></div> 1979年,上海,菜市场摊位前悬挂的猪头。<div><br></div> 1979年,绍兴。<div><br></div> 1980年的上海,南方的夏天潮湿闷热,房间狭小更是喘不上气,叫上邻居在巷子里面组一牌局,纳凉娱乐两不耽误。<div><br></div> 1980年,河南洛阳,白马寺。<div><br></div> 1980年,宁夏中卫,羊皮筏。<div><br></div> 1980年,宁夏中卫,用羊皮筏过河。<div><br></div> 1980年,喀什,工厂里一块昂贵的毛泽东像挂毯挂在墙上。<div><br></div> 1981年,黑龙江哈尔滨,在蒸汽中的哈尔滨火车站。<div><br></div> 1981年,辽宁鞍山。<div><br></div> 1981年,黑龙江齐齐哈尔,行驶在冻土上的马车。<div><br></div> 1981年,吉林省吉林市,一艘船横渡浓雾中的松花江,乘客们紧紧握住船桨,划船渡过水流湍急的河。<div><br></div> 1981年,黑龙江佳木斯,松花江冬泳。<div><br></div> 1981年,黑龙江省哈尔滨,气温降到零下35度。每天早上,卡车司机给肉店送猪肉,猪肉像木材一样摆放在街上。<div><br></div> 1981年,西藏。<div><br></div> 1981年,吉林延吉,踩高跷。<div><br></div> 1981年,辽宁沈阳,一对母子。<div><br></div> 1981年,内蒙古巴音乌拉浩特,放牧骆驼的人。<div><br></div> 1981年,内蒙古巴音乌拉浩特,孩子们骑骆驼玩。<div><br></div> 1981年,山东青岛,在海边练太极拳的妇女。<div><br></div> 1981年,四川奉节。<div><br></div> 1981年,江苏东山,黄色油菜花盛开。<div><br></div> 1981年,吐鲁番,城中心巴扎上的老人们充满生活气息。<div><br></div> 1981年,西藏拉萨,布达拉宫。<div><br></div> 1981年,西藏。<div><br></div> 1981年,西藏拉萨。<div><br></div> 1981年,西藏拉萨。一位父亲用厚羊皮大衣裹着几乎赤裸的孩子。<div><br></div> 1982年,甘肃,黄河边的一位骑驴少年。<div><br></div> 1982年,广东广州,早起去茶馆喝茶,吃“点心”,聊天。<div><br></div> 1982年,广东中山,舞狮。<div><br></div> 1982年,海南岛,三亚,渔港,搬鱼和卖鱼主要由女人来做。<div><br></div> 1982年,河南巩县,永定陵巨大的陵墓,葬着北宋的皇帝。<div><br></div> 1982年,黑龙江大庆,寒冷的冬季,渔民在结冰的河湖上通过在1~2米厚的冰上凿洞方式捕鱼。<div><br></div> 1982年,江西景德镇,制陶工人在检查工件。<div><br></div> 1982年,天津,船坞上的女焊工。<div><br></div> 1982年,云南大理,洱海。<div><br></div> 1982年,云南西双版纳,小和尚在挑水。<div><br></div> 1982年,云南西双版纳,在河里洗澡的人们。<div><br></div> 1983年,云南西双版纳。<div><br></div> 1983年,福建惠安,惠安女人都戴着漆成黄色的帽子,身着露出肚脐的短衬衫,这一浪漫形象闻名全国。<div><br></div> 1983年,福建泉州,牛奶小贩牵着奶牛进城,在居民家门口现挤牛奶。<div><br></div> 1983年,杭州,祭祀祖先活动。<div><br></div> 1983年,湖南君山,采茶的人。<div><br></div> 1983年,江苏苏州。<div><br></div> 1983年,江西南昌,放鸭子。<div><br></div> 1983年,内蒙古中学生。<div><br></div> 1983年,天津,圣诞节前夕弥撒。<div><br></div> 1983年,天津。<div><br></div> 1983年,天津。<div><br></div> 1984年,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5周年游行彩排。<div><br></div> 1984年,北京,国庆节阅兵。<div><br></div> 1984年,北京,昆明湖上的滑冰者。<div><br></div> 1984年,海南岛,细绳修面。<div><br></div> 1984年,青海西宁,在西宁老城清真寺祷告的穆斯林。<div><br></div> 1985年,福建泉州。<div><br></div> 1985年,内蒙古锡林浩特,蒙古包里过新年。<div><br></div> 1985年,陕西西安,古城墙边的市场。<div><br></div> 1985年,上海,南京路。<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