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历史文学】 生死劫 华川湖(尾声)

两代军人

<p class="ql-block"><b>尾声</b></p> <p class="ql-block">其实,早在6月10日,根据“志司”的命令,志愿军已主动撤离铁原、金化地区。此际,“联合国军”也已显得筋疲力尽,范佛里特下令停止大规模攻势。</p><p class="ql-block">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汶山、高浪浦里、三串里、铁原、金化、杨口、明波里一线地区,形成相持状态。</p><p class="ql-block">这标志着整个第五次战役真正结束。</p><p class="ql-block">而20军的华川阻击战足足打了五十天,直至7月14日移交防务,方才鸣金收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第五次战役转移阶段作战图示</b></p> <p class="ql-block">关于第五次战役转移阶段(亦有人称为第五次战役“第三阶段”),彭德怀在总结第五次战役得失的回忆文章中,有所提及“……(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志愿军)在东线进至三八线,敌亦不撤退,向汉城摆成阶梯队形。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一部共同组织力量将东线之敌打退。有一个军(第12军)进得过远(接近三七线),接济不上,粮食异常困难,撤回时很疲劳。还有60军一个师,在转移时部署不周,遭敌机和机械化兵团包围袭击,损失三千人。这是第五次战役的第二阶段,遭受的损失,也是全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第一次损失。……第五次战役结束,敌人也就相当疲劳了,我军阵地已开始形成,并逐渐巩固起来,地面防御战转变为地下固守防御战。”</p> <p class="ql-block">“联合国军”司令李奇微则说的更加透彻“……联合国军于5月20日开始进攻,在不断得到美国空军近距离空中支援的情况下,克服敌人越来越弱的抵抗向前推进。这次进攻并不打算推进到鸭绿江,诚然按我们当时的兵力大概能够打到那里。但是,范佛里特仍指挥部队向前推进,穿过了第一道调整线,即‘托皮卡线’。尔后,他们继续向‘堪萨斯线’和对着铁三角底边的、北面的‘怀俄明线’前进。同往常一样,敌人在如下一类地区的抵抗是很顽强的,那就是地形对他们有利的地区,道路狭窄或者无路可行的地区,以及我们的补给品不得不依靠肩扛手提搬运上山岭的地区。……结果,敌人再次以时间换取了空间,并且在其大批部队和给养完整无损的情况下得以安然逃脱……为夺占和扼守关键地区附近的制高点,部队遭到敌人不顾伤亡的顽强抵抗。敌人和我们一样,建立了坚固的防线,并在前沿前构筑了屏护阵地。这道防线,敌人是打算坚守下去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5px;">上甘岭战役争夺597.9高地</b></p> <p class="ql-block">范佛里特期待的阿登战役般的辉煌并没有到来,明明是占上风的,到头来却被对手一点点化骨绵掌般消解掉了。他始终搞不懂,中国军人是怎么做到的?上升到理论高度,他又不如他的顶头上司李奇微。在他看来,华川湖就像一个巨大的问号。中国人始终是个谜。他不想搞懂,也无法搞懂,以至于一年后的上甘岭战役,他再次落败,成为历史上的一个笑柄。</p> <p class="ql-block">彭德怀和李奇微都对当时的战局作出了准确而清醒的判断:我军已经建立了坚固的防线,并依托阵地展开防御。“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军事思想已经在志愿军上下形成广泛而坚定的共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5px;">金城反击战</b></p> <p class="ql-block">这是战略性的转变,或许也是华川阻击战的真正意义所在。</p><p class="ql-block">之后,志愿军大规模运动战转为大规模阵地战,在金城一线展开对“联合国军”的积极防御作战,以“零敲牛皮糖”的战术,大量消耗敌人,接连粉碎“联合国军”的“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时间长达一年半。</p> <p class="ql-block">华川阻击战可以说是金城防御战的前奏,并对其后的战事(1952年10月的上甘岭战役和1953年7月的金城反击战)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后续效应。</p><p class="ql-block">华川阻击战彪炳千秋!</p> <p class="ql-block"><b>(全篇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冯杨:出生于革命军人家庭,从小生活在军队大院。14岁(1970年12月)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60师任战士、副班长、文书、师军务科代理参谋,兵龄八年。1978年从部队复员,分配到杭州日报社工作,任记者、部主任;后调到浙江省广播电视厅《大众电视》杂志社工作,任编辑、广告部主任;九十年代担任《深星时报》浙江专版负责人;2000年后,先后被聘杭州市品牌促进会、杭州市商业街联合会担任策划、传媒负责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正红底色、纪实笔法,传承和弘扬军旅文化,讲好父辈的故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