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频道 共读时光|赵新燕:阅读点亮智慧·书香润泽心灵

栟茶中学【读书频道】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阅读点亮智慧·书香润泽心灵</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语文组 赵新燕</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不是一个主动进取的人,我的自我读书意识没能从上学时代开始的,也没能随工作的开始而开始,最初我只是为了陪伴孩子读书而读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个人觉得很少有天生爱读书、爱学习的孩子,家长读不读书,读怎样的书,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所以,当我要求孩子阅读时,我自己至少要做个读书的样子。读孩子读的书,并和他进行哪怕只是三言两句式的读后感交流,容易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容易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方便对孩子的引导。</p> <p class="ql-block">  女儿读过的书,每个类型或系列,我会至少看一本,有时提前读,有时滞后读。跟着女儿的成长脚步,我读过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回味到纯洁的童真世界;读过各类小说,感悟到人间的真善美和科幻世界的神奇,也读过部分中外名著,感受到经典作品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陪孩子读书的过程,是自我精神世界不断丰富、自我价值观不断修正的过程,当然也是帮女儿精神把关的过程。孩子愿意看书是好事,但需要我们帮助他们分清良莠。记得女儿初一时,有一阵迷恋东野圭吾的小说,让我买过好几本,看完还跟同学交换着看,这引起了我的注意,到底是怎样的一系列书呢?我随便挑了一本看,属于悬疑推理类,但我也恰好看到里面有杀人犯罪的情节,有情爱细节的描写,有人性的黑暗,有变态的极端,当时我觉得这对于正处于三观形成阶段的初一孩子来说,不太合适,我就找了个时间跟女儿交流了一下,或许是因为瘾过得差不多了吧,女儿以后再没看过。</p> <p class="ql-block">  金庸先生逝世,女儿兴冲冲回家跟我说想看金庸的小说,为了满足其好奇心,我给他买了一套《笑傲江湖》,同时我说:“我觉得武侠小说套路都差不多,中考前,咱就看这一套吧”,其实,我没怎么看过武侠小说,不知道武侠小说的套路是否一样。后来自己也跟着看了,这算是我完整看过的第一部,或许也会是最后一部武侠小说吧,但就此一本,亦让我对武侠世界有所了解,那个世界表面上打打杀杀,实则也关乎友情、爱情,关乎人性和人生态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自我读书意识的养成,我要感谢我的孩子,更要感谢我的组内同仁。我们办公室老中青三代齐全,读书氛围很浓。集体备课时,汤亚东组长经常会给我们选读《中学语文》《语文教学参考》等教学杂志上的文章,并跟我们分享他阅读和教学上的体会,听得我们小有兴奋,会议当时,於玥老师、盛许雯老师、康婧远老师等就会问汤组长:“借本书我看看!”“你觉得我们看什么书比较好”,由此常会掀起读书学习的小热潮。平时组内听课,我们都很喜欢听陈彪老师的课,陈彪老师知识面广,思维角度独特,听他的课确实是一种收获。熟悉陈老师的人都知道,他的办公书橱摆放是不够整齐的,但那却是一座小小的知识宝库,时常飘散出浓厚的书香味。正是这样的办公室氛围,给了我一定的危机感:不看书,会在组内落伍。</p> <p class="ql-block">  而且,作为语文老师,不读书,是不太合格的。不懂我们语文学科的人,会觉得语文课很好上,语文很容易学,但我们自己知道其间之难,语文学科知识包罗万象,不算厚的必修教材涉及到政治、历史、经济、思想、科学、文学、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而且语文又是复杂而多元的,不多看点书,我们的专业知识是极其淡薄的,我们的视野是非常狭窄的,我们的格局是十分局促的,我们对很多事件或概念的理解自然就是不通透的,我们就只能照本宣科,而照本宣科是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想想自己当年选学语文专业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博学深刻的语文老师的影响,而今的我,虽然远远做不到我的老师和我们汤组长那般有思想,做不到我们办公室里於玥老师、康婧远老师、盛许雯老师等青年才俊那般有才学,但我也想做一个让自己满意,令学生喜爱的老师。所以,我也会给自己配备一些文学书籍以装点门面,如林语堂先生的《孔子的智慧》、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司马光《资治通鉴》等,当教学涉及到到某一阶段某一领域时,我就去翻翻相应的书籍。平时也喜欢看看别人的桌面或书橱,看到喜欢的书就会借过来满足一下好奇心。最近从陈老师桌上拿过来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书,一问,才知道,书是严红艳老师的,但此前已经过了王瑞兵老师的转手翻阅。</p> <p class="ql-block">  常听到一些人说:好不容易看点东西,很快就忘掉了,看了等于没看。现在的我也是这样,看后很容易遗忘,对此,最近看过的这样一段文字,想必可以鼓励我们守住对读书的坚持:“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了很多的食物,大部分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被我忘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成为我的骨头和肉”,这该类似于苏辙说的“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吧,读书对人的影响是浸润式的,我们该相信,人生没有白读的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清代诗人张维屏说: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于我而言,阅读,确实改变、帮助了我很多。我本身是学语文的,学科思维中,我们会习惯性地追问“原因”,分析“实质”,总结“人物形象”,加上与语文教学相关的阅读,这些都给了我平实、大气,给了我看通世事的通透、理性和安然,让我面临人生风浪时,能够做到云淡风轻。我很喜欢这样两句话: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想说,阅读点亮智慧,书香润泽心灵,我不会标榜自己有多爱书,恰恰是因为爱得不够,自律不够,我希望借助别人来督促自己、挑战自己的惰性。热烈欢迎像我这样对阅读想爱却难、以及更多对阅读有真爱深情的老师们加入读书研讨的行列!</p>

读书

语文

老师

孩子

我们

阅读

武侠小说

女儿

教学

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