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黑鹳</p> <p class="ql-block"> 黑鹳(学名:Ciconia nigra):是一种体态优美,体色鲜明,活动敏捷,性情机警的大型涉禽。成鸟的体长为1-1.2米,体重2-3千克;嘴长而粗壮,头、颈、脚均甚长,嘴和脚红色。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为纯白色外,其余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线下,可以映出变幻多种颜色。在高树或岩石上筑大型的巢,飞时头颈伸直。以鱼为主食,也捕食其它小动物。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有沿用旧巢的习性。繁殖期4-7月,营巢于偏僻和人类干扰小的地方。黑鹳大多数是迁徙鸟类,只有在西班牙为留鸟,仅有少数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到非洲西部越冬,此外在南非繁殖的种群也不迁徙,仅在繁殖期后向周围地区扩散游荡。 是白俄罗斯的国鸟。</p><p class="ql-block"> 2019年8月,国家一级保护濒危鸟类黑鹳现身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湿地。</p><p class="ql-block"> 黑鹳两性相似。成鸟嘴长而直,基部较粗,往先端逐渐变细。鼻孔小,呈裂缝状。第2和第4枚初级飞羽外翈有缺刻。尾较圆,尾羽12枚。脚甚长,胫下部裸出,前趾基部间具蹼,爪钝而短。头、颈、上体和上胸黑色,颈具辉亮的绿色光泽。背、肩和翅具紫色和青铜色光泽,胸亦有紫色和绿色光泽。前颈下部羽毛延长,形成相当蓬松的颈领,而且在求偶期间和四周温度较低时能竖直起来。下胸、腹、两胁和尾下覆羽白色。虹膜褐色或黑色,嘴红色,尖端较淡,眼周裸露皮肤和脚亦为红色。</p><p class="ql-block"> 幼鸟头、颈和上胸褐色,颈和上胸具棕褐色斑点,上体包括两翅和尾黑褐色,具绿色和紫色光泽,翅覆羽、肩羽、次级飞羽、三级飞羽和尾羽具淡皮黄褐色斑点,下胸、腹、两胁和尾下覆羽白色,胸和腹部中央微沾棕色,嘴、脚褐灰色或橙红色。</p><p class="ql-block"> 黑鹳是一种迁徙鸟,但在西班牙大部分留居,仅少数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到西非越冬;在南非繁殖的种群也不迁徙,仅在繁殖期后向四周扩散,主要做局部的高度运动;繁殖在欧洲的种群,几乎全部迁到非洲越冬,其中少数在西欧繁殖的种群主要经直布罗陀海峡到西非;在西古北区和东欧繁殖的种群主要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沿地中海东端迁往非洲越冬;在西亚繁殖的种群主要迁到印度越冬;而在俄罗斯东部和中国繁殖的种群,主要迁到中国长江以南越冬;迁徙时常成10余只至20多只的小群。主要在白天迁徙。迁徙飞行主要靠两翼鼓动飞翔,有时也利用热气流进行滑翔。迁徙时间秋季在中国主要在9月下旬至10月初开始南迁,春季多在3月初至3月末到达繁殖地;在欧洲秋季多在8月末至10月离开繁殖地迁往越冬地,春季在3-5月到达繁殖地。习性性孤独,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在水边浅水处或沼泽地上,有时也成小群活动和飞翔。白天活动,晚上多成群栖息在水边沙滩或水中沙洲上。不善鸣叫,活动时悄然无声。性机警而胆小,听觉、视觉均很发达,当人还离得很远时就凌空飞起,故人难于接近。在地面起飞时需要先在地面奔跑一段距离,用力扇动两翅,待获得一定上升力后才能飞起,善飞行,能在浓密的树枝间飞翔前进,飞翔时头颈向前伸直,两脚并拢,远远伸出于尾后。两翅扇动缓慢有力,平均每分钟两翅扇动159次,比白鹳每分钟鼓动170次还慢。黑鹳不仅能鼓翼飞行,也能像白鹳一样利用上升的热气流在空中翱翔和盘旋,头可以左右摆动观察地面。在地上行走时跨步较大,步履轻盈。休息时常单脚或双脚站立于水边沙滩上或草地上,缩脖成驼背状。(拍于汾河湿地保护区)</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