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videolanding?nid=sv_13244884725086326033&amp;amp;amp;sourceFrom=share</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70年代电影《红旗渠》插曲《誓把山河重安排》,红旗渠精神耀光彩</span></p> <p class="ql-block"> 王长生是河南省林县合涧村人,也是我们北大法律系七四级的同班师哥。他在17岁初中毕业时就参加了红旗渠的建设大军,奋战在山西省平顺县石城公社豆口村和老神胶村的工地上。从此,他开始亲历见证林县县委一班人在杨贵书记的带领下,千军万马战太行,创建中国一大奇迹——人造天河红旗渠。这一解决林县人民祖祖辈辈喝水用水困难,造福子孙万代的英雄壮举,深深打动了当时尚未成年的王长生。</p> <p class="ql-block">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本应安享颐养天年的王长生同学带着与红旗渠不解的情缘,仍为一生有幸传承红旗渠精神殚精竭虑、不懈努力着,却自认为所做一切都只不过是九牛一毫而常挂嘴边,然而不幸却悄然降临。2023年2月13日上午,他在喝了家人熬的小米粥后,正准备与三女儿王晓青及女婿前往医院治疗腹泻时,身高1.8米多大块头的他猝然倒地。有着医护知识的晓青第一时间进行了分秒不差的心肺复苏抢救,女婿则迅速拨打了120,救护车也快速赶到并合力进行施救,无奈所有都已回天无力(应是心脏严重供血不足),王长生同学就此走完了人生78载之路。噩耗传至天南地北的北大法律系的老师和同学们耳中,大家无不相顾恻然,悲痛至极,纷纷通过各种形式表示深切哀悼以及对其家人的关切问候。</p> <p class="ql-block"> 往事如烟,但北大法律系七四级的同学们却往事堪回首。在校时,王长生是同学们中为数不多的年龄较大者之一,可他从不以大自居,叶元生、杨新荣、刘茂廷等多位同学在撰文或留言悼念中无不盛赞他为人谦逊恭谨、朴实忠厚、心态乐观、学习认真,不论是与老师还是同学们的相处都很融洽。正因此,同学们都爱称他为“大老王”(这称呼是全班来自全国19个省市区62名学友中的唯一),包括多位比大老王更年长的老师也别无二致。得知大老王不幸辞世的消息,杨殿升、刘守芬、张玉镶等老师(出于关心没有向超过90岁的老师传递此不幸消息)纷纷表示沉痛哀悼与惋惜。85岁高龄的朱启超老师三次在微信中发声:“我有生之年会永远记住王长生同学,永远怀念大老王!”老师们对大老王的不幸殊深轸念,无不让同学们感触良多,毕业离校46年后,老师们还仍然惦记着特殊年代的“工农兵学员”,实属不易,足见师生情感之深,足见大老王在老师的心目中仍记忆犹新,这不因岁月一圈圈年轮减淡,反而历久弥新。原班级党支部委员郭素芬同学惊悉大老王的不幸后就密切关注并收集来自各方同学和老师悼念大老王的信息与动态,并在最短的时间里图文并茂地编辑了致哀悼念活动的文作,通过微信群迅速广为传递,包括七五、七六级的师弟师妹们,不到三天阅读量就多达一千多人,且范围不断延续扩大。</p> <p class="ql-block"> “两指弹出万般音。”相随着同学和老师们对大老王的深切悼念与追忆,他生前的过往也逐渐更多地进入老师和同学们的视野。点点滴滴,积铢寸累,对“大老王”的尊称已不再是在校时的缘起,尤其是通过如数家珍的追寻,在他上学前以及离校回到家乡林县工作后与红渠旗、林县原县委书记杨贵跌宕人生的不寻常交集情结更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大老王于1977年8月从学校毕业后,分配回家乡林县公安局工作。但在第二年的秋后,县里开展了批判杨贵帮派体系活动,他就开始受到了无情的株连。县公安局召开对杨贵的“揭批会”,他因没有悖逆良心,而是坚守本心、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不当墙头草,最后被调出公安机关,“发配”到离县城32公里远的茶店乡政府工作。再后来,他考虑到家里四个小孩和老人等实际困难,尤其又恰逢国家政策允许停薪留职经商,于是在1980年就回到村里筹办小企业皮革厂。按当年投资的总额精打细算后需一万多元资金才能使工厂运转起来,这笔“巨资”却让他犯难,根本无法一口气拿出来。深思熟虑后,他只得从信用社贷款了五千元,再从亲朋好友处借足凑齐了其余购买设备和原材料的资金,并发动家人老少齐上阵,接连奋战七天,终于制作出第一批人造革腰带,自封厂长兼推销员带着产品到了山西省壶关县供销社出售。让他喜出望外的是,这批产品可谓一炮成功,扣除成本外,最后净挣二千元。对此,他信心倍增,并抓住机遇,根据市场的需求,又开发增加了新的产品种类,效益也不言而喻。远在北京的杨贵老书记得悉大老王办厂成功,还赋诗“做人要做正派人”等多首给予支持鼓励,让大老王感动至极。特别是得到这位1943年就参加革命队伍打鬼子,解放后不久又任县委书记,还进京升任到部级领导干部的如此关心,难道不是一种荣幸和同志加兄弟般的情谊、精神可以变物质辩证关系的最好诠释与体现吗?老书记拳拳之心、殷殷之情实在令他终生难忘。难忘与红旗渠解不开的情结,难忘老书记为他解读红旗渠精神时受到的启发帮助,难忘“做人要做正派人”的教诲,他用一生行动去践行红旗渠精神。积善成德,虽然大老王经过打拼在皮革厂赚到钱还不是很富有,就开始投放资金做善事,为村里公益事业尽心尽力,如修路和对生活困难村民的资助及治病,慰问烈属、老党员和老干部等,这些事虽不很耀眼,但却赢得了村民的赞誉。大老王的女儿王晓青对笔者说:父亲生前确实做了许多积德行善的事,但他从不爱张扬,更没有自矜功伐,大门口上方所悬合涧全体群众赠送的“为民积德”大牌匾是1998年10月,村民敲锣打鼓送来并挂上去的。这是大老王多年善举的精神回报与褒奖,也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恒定淡然做事的写照与慰藉。</p> <p class="ql-block"> 回溯大老王停薪留职回到村里创业办厂所获成功与所做的公益事业,或许会有人认为不足为奇,远不如上百、上千万土豪的捐赠,但我觉得,这正是“勿以善小而不为”,于无声处见品行的高贵人格所在。人生不论是遇到曲折还是顺风顺水时,特别是有了经济基础后,其精神支柱一定不可缺少,它是一剂良药,有时甚至还可以救命,帮助你从危机中得以解围,还能助你在如日中天时行稳致远。</p> <p class="ql-block"> 鲜为人知的是大老王除了对村里所做的许多功德事外,同样一直心系对林县人民有恩,冒着来自各种压力甚至被罢官也要修建红旗渠的杨贵书记,特别是当他因持正守节受到牵连诬陷时仍痴心不改,照样给老书记的家人送去温暖。之所以,大老王说:“老书记的家事就是我的家事,为老书记分劳也是在尽我的一份心意。”在2011年,大老王因心脏不好做了支架手术,老书记知道后,专门从北京打电话问候,鼓励他积极治病,正确面对,还托人从北京捎来营养品。2016年,老书记最后一次回到林县,特地来到合涧村大老王家里,与建设红旗渠的劳模、老干部和群众以及在位的林州市(县改市)的领导等共进午餐。没想到,老书记的到来,惊动了四里八乡的村民,这天中午,在大老王家的里外就摆了近20桌供餐。这近20桌,虽没有山珍海味,也不是农村常见的一种习俗,更不是聚餐意义上桌数的摆阔,而是久违却喜闻杨贵老书记又一次来到村里,不约自来想见见面、说说心里话的机会难得不要错过;这近20桌,有老书记始终惦念而特别嘱咐邀请红旗渠虽不在世劳模却知其名姓的子女前来参加;这近20桌,折射出一个离休的省部级领导干部与群众心连心并获得拥戴的一次不寻常午餐,它或许将成为难以多得的唯一,它充满的正能量魅力四射;这近20桌,虽满足不了来客的需求,委屈了还有许多站立着的,可其乐融融、热闹非凡的场景,尽管显得有点闹哄哄却丝毫不影响坐着还是站立着的宾客早就紧紧地融到了一起的真心。笔者身未到场,只能从有限的资料中去捕捉些许人声鼎沸的良好氛围,却犹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现场的热烈景象。</p> <p class="ql-block"> 其实,大老王一生做善事除了他的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使然外,更重要的来自于心灵上受到很大的震撼后的所为。他与杨贵书记前后相识50年,从中接受最直接也最为入耳入脑入心的启蒙教育是记住了老书记对他讲最多的有关建设红旗渠,为林县人民子孙后代造福,以及它的艰难曲折,要当好红旗渠精神传人,保护好红旗渠。还有他自己大战太行的亲身体会也让他一生执着于回报家乡,为民办好事,用一种不同的方式支持建设红旗渠。他对为红旗渠做出贡献的建设者、支持者给予力所能及的慰问与鼓励,以实际行动诠释红旗渠精神,传承红旗渠精神,包括带头创业发展生产,争取带领更多的村民找到致富的门路,走上共同富裕道路,成为坚守一生的默默追求。</p> <p class="ql-block"> 为了宣传红旗渠,大老王费尽了心思,不仅用自己的言行去践行红旗渠精神,还一旦捕捉到与此相关的信息,同样积极伸手鼎力相助,尽管它并不是官方行为而完全出于自发性。其二弟王有生,曾是安阳钢铁厂杨家庄铁矿纪委书记,1997年患了贲门癌动了手术,医生有言最长活不过三年。大老王得知其二弟萌生骑自行车为“宣传红旗渠精神万里行”想法后,认为非常有意义,便想方设法给予大力支持与鼓励,帮助做了许多行前包括收集有关宣传资料等辅助工作。想不到,其二弟骑车一万多公里,途经12个省市区,既实现了宣传红旗渠的初衷,成为民间自发传承红旗渠精神一个独特的行动方式,还煅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创造了抗癌的奇迹,20多年后仍然健在。又如,常宇同志是红旗渠风景区运营部经理,多年从事职业的敏感与受到红旗渠精神的熏陶,对讲好红旗渠故事产生了浓厚的情感与兴趣,特别是为红旗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了许多的工作,大老王得悉后主动牵头与北京的杨贵老书记取得联系,并介绍常宇到北京向老书记当面汇报,听取意见。</p> <p class="ql-block"> 在北大读书时,我们虽然都是“工农兵学员”,但大家学习的热情都很高,老师对同学们的求学渴望给予了极大的关心与帮助,如班级两任党支部书记罗豪才(后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刘素萍(抗战、抗美援朝老兵)等老师都被同学们赞为教书育人的典范。那时,同学们在课堂内外的学习都聚焦在以学为主、掌握知识本领、报效祖国上,与大老王之间的接触并没有更多谈论起与红旗渠相关事,顶多在学习小组范围内有过参加红旗渠劳动经历的透露。离开学校后的多年,由于受到不公正对待,包括受到当时通讯方面滞后的影响,更是没有机会与同学们沟通交流。再后来,班级北京的多位同学组织发起了建系90周年(1994年)和百年校庆(1998年)的返校大聚会等,以及后来的京外相聚,才有了无话不交流的环境。话匣子打开,趣闻轶事也收不住了,一切都回归于自然、放松。约一万八千字的《我与杨贵书记的五十年情结》文字资料,是大老王“回忆自己大半生没有虚度”“要把自己的经历记录下来传给后人,让他们知道应该如何做事,如何做人,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留下的对人活着,不求事事顺心,但求无愧于心,为了红旗渠锲而不舍去做力所能及事的心扉所在。它简单并不易,却帮助我们对大老王有了更多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自从大老王与同学们之间有了更多交流机会后,他的过往话题也随着同学们的好奇心逐步走近,而邀请同学们到红旗渠实地参观,分享红旗渠创造的人间奇迹的热心也不断在发酵。慕名如约,见证雄奇,无不让人心动,欲望逐渐强烈,机会也不时在寻觅。1999年春夏之交,北京同学在叶元生的组织下还邀请了几位老师一行18人,不辞辛苦,千里迢迢到了林县大老王家里做客,乐得大老王忙里忙外,还特别邀请了一位当年参加红旗渠建设的村民一起详细介绍了林县人民“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战天斗地的英勇事迹,让北京的一行人无不被闻名遐迩的红旗渠精神所震撼,无不被大老王当天一路还拖着正患病不利索的腿脚陪伴北京的同学和老师们所感动。这一行虽已过去20多年,不论是成行的还是错过的,无不对当年的激动与感慨记忆犹新、铭心镂骨。北京同学如汤鸿沛和郭素芬夫妇时至今日还耿耿在心,表示由于工作上原因未能与大家同行深感遗憾,只能从返京同学满载而归的口中介绍去感悟与分享。武爱兵是班级的原班长,她动情地说:“这次相聚红旗渠,让我们一行进一步了解了红旗渠精神深刻的内涵与外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意义,对我们的教育启示从过去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不仅难忘深刻,且是课堂上所难以得到的。红旗渠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总之,不虚此行。同时,还让我们体会到大老王不愧是同学中践行红旗渠精神的优秀代表。</p> <p class="ql-block"> 北京老师和同学们一行先期走进红旗渠红色经典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我跃跃欲试,尤其在大老王几次盛邀之下,终于在2013年和2017年两次踏进了红旗渠,终于弥补了早就从纪实电影片《红旗渠》及主题歌,还有离开母校后几次同学聚会上大老王侃侃介绍红旗渠奇迹时心向往之、身不能至的遗憾,实地见识见证、体验领悟当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外宾时自豪地告诉外国朋友:“当代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就是林县红旗渠。外国朋友来到中国,应该去参观一下红旗渠。不去看一看,是个遗憾……”。百闻不如一见,历时10年建设人工天河红旗渠,影片《红旗渠》也跟拍了10年,留下了一万多尺胶片。参加建设红旗渠的民工约30万人,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先后有81名建设者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的事迹感天动地,永世流芳。红旗渠总投工3740.2万名,总干渠达70.6公里,支渠和干渠、斗渠总长度达1520多公里,削平了1250个山头,打通了211个隧道。从1969年红旗渠竣工,先后有来自五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万一千多名外宾参观,无不由衷地赞叹。1972年联合国工委主席迪曼来到红旗渠整整查看两天后正式命名其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红旗渠不愧是中国“亮”给世界的一张引以为豪的光辉灿烂的名片,是凝聚中国五千年民族精神的大手笔,腾跃着浩然的民族气节,闪耀着辉煌的中国魂!</p> <p class="ql-block"> 睹渠思渠,两次有幸亲身体验红旗渠造福人民的雄伟工程,与探望老同学大老王,不仅圆了我多年的向往,而且在一生中都难以忘怀。但是,作为局外人,尽管聆听并参观了建设红旗渠的过程和壮观的实景,在感慨无比的同时,难免少不了对它了解仍有一定局限的尴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许或应该是细心的大老王猜出了我没有言明的心思,再准确地说,也为了更好地宣传扩大红旗渠精神的影响力,在我第一次来到红旗渠后的第二年,他便借助《巍巍山碑》介绍红旗渠旗手杨贵传奇书籍再版发行,即敬请杨贵老书记于2014年10月将此书上下册(共96万多字)专门签名后并署上我的姓名邮寄赠送给我,实在令我又一次特别的感动。这让我有幸在颐养天年闲暇生活中去拜读、了解体会建设红旗渠的真实全过程,特别是从筹划的提出、勘查设计直至施工乃至竣工后等跌宕起伏的经历;了解体会了红旗渠最早的创始人和最直接的领导者、组织者,建设红旗渠的旗手却是来自于基层的县委书记及其一班人,在杨贵书记带领下,深入调查,急群众之所想,应群众之所求,集群众之智慧基础上的决策,其胆识与气魄、担当与使命、卧薪尝胆与忍辱负重,完全彻底展现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造福于民的根本宗旨是何等的超人;了解体会了没有“旗手”,就没有红旗渠,没有红旗渠就没有旗手的传奇。全书上下册,每一章节每一处甚至字字句句都给读者带来了震撼性的感动,谁读谁同感,谁读谁受益。书中还详尽介绍了杨贵的一生革命生涯,他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与红旗渠自始至终结下了不解之缘。</p> <p class="ql-block"> 再版书中的序言还披露了甚少为人所知的敢于坚持原则,尤其是面对上级领导,不惧个人得失与担责,敢于进言,保护干部的实例。1961年7月,在一次会议上,国务院一副总理到河南检查工作,由于安阳地委个别领导对建设红旗渠有不同看法,副总理严肃批评了“红旗渠”和杨贵,还要撤销他的职务,小组讨论会时,林县县委组织部长路加林解释说:“领导对林县的批评不符合实际。”副总理听后很生气,决定撤销他的组织部长职务,调离林县,随后,通知各县委书记参加会议。第二天,杨贵在会上据理力争、直言不讳、实事求是地反映了修建红旗渠的重大意义与态度立场。副总理听后派人做了调查,承认自己批评错了,恢复了组织部长的职务。杨贵“以天下为已任”,不畏犯上大忌的勇气,在国务院领导人面前大胆陈述意见,博得了干部群众的赞誉。此事,可谓少见的难再闻之有其二。</p><p class="ql-block"> 伟大的创举,锻造了一种精神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孕育形成的红旗渠精神,如雄浑博大、荡气回肠的气魄和魅力,成为时代极具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且长盛不衰,历久弥新的力量。党和国家多位领导先后到了红旗渠考察指导工作,深刻指出红旗渠精神是党和国家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代代弘扬光大。</p><p class="ql-block"> “古有都江堰,今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这是《巍巍山碑》一书前言部分一篇文中对红旗渠及旗手杨贵老书记的定位,也是历史的定位,它集中体现了广大干部群众发自肺腑的共同心声。而杨贵老书记与大老王多年共同培育起血浓于水、肝胆相照的真情厚义如同一条长河永远流淌,所结下的不解之缘就像一座桥永远相连。之所以,《巍巍山碑》(再版)作者关劲潮,还是王长生留下的《我与杨贵老书记的五十年情结》一文,以及相关资料披露,它无不归结于红旗渠的魅力,归结于有了红旗渠才有了杨贵老书记与大老王的一生结缘。</p><p class="ql-block">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大老王从学校毕业回到家乡,先是当上警察,不久因故被调到乡政府工作,再停薪留职,在村里创办企业,自当厂长,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官衔”,与体制内公务员相比,退休时也都能封个一官半职的显然谈不上什么风光之类的耀眼,但就这不起眼的“光环”并没有让他汗颜,而是靠着男儿当自强与坚忍不拔,始终坚守一种信念,赓续一个不变之心。他的过往经历所隐藏的于无声处听惊雷般的“故事”,如同一个人做了一辈子的事却没有留下一件值得记忆的,而有的人一辈子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则让人记住了一辈子。为了建设红旗渠他参加了艰苦奋战,为了保护革命干部在“文革”中免遭或少挨整受伤害,冒着株连、引火烧身的风险时有他的身影,为鼓励和调动红旗渠建设者积极性,办厂获得效益时,慷慨解囊、乐善好施的离不开他,为扩大红旗渠精神的影响力,加大宣传力度而助力,利用各种机会去做促进推动的仍然少不了他……</p><p class="ql-block"> 大道至简。大老王与红旗渠结下的不解之缘,尽管不显山不露水,如同简单中“深藏若虚,盛德若愚”一样,它经年累月,让“砂粒”成了一颗颗光彩熠熠的“珍珠”,成了在北大法律系七四级乃至七五、七六级同学和老师心中一个值得骄傲与珍视的华章而永志不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大法律系七四级 邵华</p><p class="ql-block"> 2023.3.2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