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林的美篇

马新林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致一一离我们渐行渐远的三线岁月</i></b></p> <p class="ql-block">太阳东出西落,黄河西来东去,日日月月,年年岁岁。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有一尊三线建设时期的5203军工丰碑,在甘肃陇东关山脚下的华亭石堡子肃然伟立。</p> <p class="ql-block">🔻5203厂一隅。</p> <p class="ql-block">1964年吹响的三线建设的号角至今余音缭绕。定格在那个历史时段的建设场面仍然撼天动地。然而,当年勇创奇迹的勇士们早已解甲归田,有人已经悄然离开了这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2022年6月21日,王华、马新林应华亭市政协邀请,就5203厂出版厂史回忆录一事前往华亭商谈。</p> <p class="ql-block">🔻华亭市三线建设文化园,三线建设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如果不是在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p><p class="ql-block">如果不是在一个青春有约的时光,</p><p class="ql-block">如果不是命运之河有缘的相溶,</p><p class="ql-block">我们怎会在三线建设的舞台上相遇。</p> <p class="ql-block">🔻5203厂第一代领导干部李寿国副厂长1971年在刚规划筹建的厂区留念。</p> <p class="ql-block">三线建设时期,干部职工同心协力,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先公后私,先人后已;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p> <p class="ql-block">🔻5203厂遗址,图为工具科工房。</p> <p class="ql-block">🔻当年工具科磨工李桂茹在石堡子桥留影。</p> <p class="ql-block">🔻当年工具科量刃具磨工班班长王凤在蔡家河留影。</p> <p class="ql-block">当初的我们奔赴三线是如此的单纯。</p><p class="ql-block">单纯得就像蔡家河奔流的河水一往直前,</p><p class="ql-block">好似关山的植被只管绿意泛滥。</p><p class="ql-block">那样的单纯:</p><p class="ql-block">如同飘逸的绸缎,流动的白云,灿烂的星河。</p><p class="ql-block">那样的单纯:</p><p class="ql-block">是时代打印在我们身上珍贵的标签。</p> <p class="ql-block">🔻04厂策底河人工瀑布。</p> <p class="ql-block">🔻石堡子旧桥遗址。石堡子桥是进出5203、5204厂的必经之路。1973年丰水季节,策底河中上游爆发了一场60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将七局三公司大量的建筑木料冲进策底河,拥堵在石堡子桥桥墩一侧,大桥最终被洪水冲毁。</p> <p class="ql-block">🔻王华在原03厂工具科工房里拍照。</p> <p class="ql-block">在三线建设的岁月里……我们的青春燃烧成炬,辉映战友和自已,融入到三线的历程碑里。我们的人生得以丰润,岁月溢满诗情。如今,被掩埋在虚荣的繁华里的我们,却找不回我们真实的过去。碎了一地的记忆,拼不回完整的青春。</p> <p class="ql-block">🔻王华在安口镇拍照安口剧场。我们心心念念要找的安口电影院没有找到。</p> <p class="ql-block">你曾从我的青春里走过,点燃了我心头萌动的蜡烛;我曾在你的花季里停留,与你分享彼此的喜乐和忧愁。有些记忆被无情的焚烧,有些且痛彻心扉难以忘却,还有些记忆必将永远埋在心底,直到与躯体一同回归泥土。</p> <p class="ql-block">🔻夕阳斜照在03厂南区山面上,呈现出一片金黄色山的波浪,与掩隐在碧绿色树木中的工房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进入原04厂厂区,正值中午,天气炎热,坐在树下乘凉小憩</p> <p class="ql-block">🔻进入原5207厂废弃了的福利区内,看到红红的樱桃,王华想起50年前和伙伴上山摘樱桃时的情景,不禁感概万千。望着让人垂涎欲滴的红樱桃,王华兴奋地像当年一样,摘着红樱桃,还不忘让马新林品尝。然后,掬一把红樱桃,附上绿叶,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原04厂策底河畔,王华偶听到有蝈蝈儿的鸣叫,顿时童心萌发,猫着腰小心翼翼地捉蝈蝈。</p> <p class="ql-block">🔻吃一碗安口的兰州牛肉面,感觉还不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3年3月17日,应华亭政协邀请,郝军、王华、马新林再次去华亭,就出回忆录一事进行细节方面的商谈。</p><p class="ql-block">此次出行,一改往次去华亭乘坐火车的贯例。由71岁的王华亲自驾驶自家的面包车前往华亭,目的是多拍一些五二军工残留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52军工老工人向华亭三线博物馆捐赠文物。这是郝军、尹玺学捐献的物品。</p> <p class="ql-block">🔻马新林向华亭三线博物馆捐献的一张1970年的《甘肃日报》号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华、郝军在精心拍照。郝军是兰州市摄影协会会员,是专业摄影师。</p> <p class="ql-block">我们都是彼此的一本书,在互相阅读欣赏中相扶走来。用回忆的方式,复制我们哭过笑过欢乐过的印记。打开青春的扉页,浏览悲喜的人生,告白充实的岁月。那金色的回忆,是因为我们有过如梦般的青春。</p> <p class="ql-block">他和她开着一台机器,每加工出一件合格的产品,两人就会会心的一笑。天长日久,情感也擦出了火花。有人会牵手进入婚姻的殿堂,有人会被命运棒打鸳鸯。</p> <p class="ql-block">🔻马新林在策底河留念,此时正值策底河枯水期。</p> <p class="ql-block">工房里,机器在不停的运转;运输队的卡车在没有尽头的公路上拉起了尘烟,在茫茫白雪中寻找安落的终点。厂子校里,孩子们在激情的朗诵诗文、试题验算。福利区里炊烟又起,石堡子广场露天电影又要开演。一段经历,一段感情,一段付出,弥成一个完整的当初的你我他。</p> <p class="ql-block">🔻远处半山上那座建筑是03厂总装区靶场的值班岗楼,它已在靶场矗立了五十多年。</p> <p class="ql-block">童年的金身换上了青春的外衣,生命的小船行驶在命运的大海里,但好多时候浆板不在自已手里,有谁能知道小船在大潮的浪头上是沉是浮?</p> <p class="ql-block">🔻郝军、王华在位于原0四厂上面的水库拍照。</p> <p class="ql-block">伟大的三线建设是我们青春时的沸点,是新中国历史上闪耀着光辉的诗篇。她洞穿了我们的人生岁月,把我们推向了中国历史上人生道德的制高点;由她诞生的“三线精神”,随着时光的流去,她将更加光辉耀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5203厂抢建时,用开路炸山下来的石料錾成矩形石材盖成的石头楼。楼盖好后,陆续住进了从外地培训回厂的青年女工。这栋楼见证了她们工作、生活、成长的青春芳华。</p><p class="ql-block">1973年,一场60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袭击了石堡子地区,山沟一片汪洋。石头楼一楼粪水倒罐,笤帚脸盆鞋在楼道里漂浮,女青年们吓得连哭带叫,抢险队组织遇险的女青年们往二、三楼快速撤离。</p><p class="ql-block">1978年,石头楼一楼改为母婴室,为夫妻两地工作带孩子的女工解除了后顾之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完成了华亭之行使命,三人被平凉战友早早迎侯。心情放松之余,在平凉柳湖公园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3年3月21日,郝军、王华、马新林离平回兰,完成了此次的华亭之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28日,我们应邀第三次赴华亭,参加《关山.5203军工魂》最后一次审稿会,华亭方面参加审稿会的有专职负责的领导、文史资料方面的专家、学者、退休老师9人;我方参加审稿会的有6名编委会成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人生是一本书。</p><p class="ql-block">蓦然回首,才知命运早就规划好了我们生命的轨迹。我们的一生注定要打上三线的印记。如今我们老了,只能把这本书从后往前翻,翻到曾经火热的年代,翻到炽热的青春年华,翻到某一页,你会突然停住,仿佛被电击了一下,被时光模糊了的他(她)的声音,他(她)的笑容从隐隐约约到逐渐清晰,然后泪流满面……</p><p class="ql-block">泪水里面有青春,有爱情,有生活,有为三线奉献了的血与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加完审稿会后,《关山.5203军工魂》编委会成员在甘肃华亭市政府办公楼前合影留念。他们从左到右依此是:马新林、郝军、赵丽梅、黄乃立、王向阳、王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时三年半,在5203退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5203厂近万人热切期盼的《关山.5203军工魂》一套三册文集终于出版面世了。</p><p class="ql-block">文集共收入《厂志》一部,回忆录、史料、赋、诗词、报告文学、小说、散文、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歌曲、网络博文、纪念活动文稿等200篇,老照片及摄影作品516幅,计65万余字。</p><p class="ql-block">文集内容丰富,体裁多样,特色鲜明,部分资料和老照片弥足珍贵,是一部十分珍贵的“三线建设”文史资料集。</p> <p class="ql-block">🔻03厂南区留存的厂房。</p> <p class="ql-block">再回石堡子,追忆青春年华的时光,携手火红年代的激情,穿越半个世纪的时空,直觉那青春的岁月迎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蔡家河(汭河)是见证5203厂兴衰的河。</p><p class="ql-block">2022年再见蔡家河,相比40多前,她没有了原先靓丽的容颜。衰老了,迟滞了,河床里散落着杂物,看着污浊;河边杂乱的蒿草,像她凌乱的鬓发。她的身子卷曲在靠近石头楼一侧几十年来山水冲刷出来的沟槽里,落没的样子令人心疼不已。</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说起三线建设我们就热泪盈眶,是因为我们的青春年华在那里闪耀荣光。</p> <p class="ql-block">🔻5203厂和兄弟的9383(协作机械厂)厂在军品技术交流方面时有联系。图为9383厂工具组周文元主任写给马新林、林海军、李文霞关于涡轮模的交流信。</p> <p class="ql-block">青春作词写就军工辉煌,鬓雪填曲唱响三线华章。 一一王汉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69年前的石堡子民房,52军工开进后,这里改为一排砖房。设立了邮局、书店、银行等。</p> <p class="ql-block">🔻用文字、用图片、用遗物寻觅三线建设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三线建设不是一个符号,是时代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5203作为攀枝花中国三线博物馆《三线春秋》内部刊物的甘肃发放点,定期收到《三线春秋》期刊。</p><p class="ql-block">这是2024年第一期,总第20期。</p> <p class="ql-block">🔻5203厂南区留存的厂房。</p> <p class="ql-block">三线建设已成为过去,但三线建设的故事传诵永远不会停息。</p> <p class="ql-block">🔻福利区的一条小路,就近的人们从这里上下班,有职工用自行车从这条小路上把怀孕的妻子送往医院,又把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从这条路上接回家。</p><p class="ql-block">这条小路,折射出的是三线建设的大路。</p> <p class="ql-block">🔻5203厂南区留存的厂房。</p> <p class="ql-block">曾经历过辉煌三线建设的我们,对三线心存至高无上的敬畏感、宣传三线的责任感、使命感。</p> <p class="ql-block">🔻原本机床轰呜的工具科厂房内,现实一片狼藉。曾经在这里奉献青春年华的我们,也已年愈70。岁月的刀痕在厂房旧址和三线人的脸上同时刻下了无情的印迹。</p> <p class="ql-block">不是我们刻意怀念那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岁月,实在是三线建设在新中国历史上过于辉煌。</p><p class="ql-block">我们真不愿反复提起那段历史,是因为三线建设在共和国建设史上,产生过的辉煌业绩不允许。</p><p class="ql-block">不是石堡子山沟有多么的繁华而让我们难以忘怀,而是石堡子山沟曾经与我们的青春年华溶为一体而不容分开。</p><p class="ql-block">不是我们特意要留下这样一套回忆5203三线建设的文史资料,而是三线建设的史册上早已记载着她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5203厂南区留存的厂房</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物质战胜一切的社会里,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人都主动或被迫搭上了欲望的列车,却把精神的世界遗落在历史的各个站台上,唯有三线精神仍然闪耀着不灭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5203厂南区留存的厂房。</p> <p class="ql-block">三线精神和其它红色精神一样,已溶不进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不会被人接受,也不会传承。我们这代当事人只能在有生之年,当一回历史的记录员,让有好奇心的子嗣们拿来一阅。如果他们有兴趣关心先辈们走过的路,那就看看中国近代史,就看鸦片战争、看辛亥革命、看抗日战争、看新中国成立、看三线建设的辉煌。让他们知道旧中国遭受外侮内欺的血泪史,几千万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換来的新中国,真是来之不易。</p> <p class="ql-block">🔻5203厂南区留存的厂房。</p> <p class="ql-block">🔻华亭电视台精心录制的反映52军工的三集90分钟的纪录片《52年华》光盘。</p><p class="ql-block">该纪录片入围第八届“光影纪年一一中国纪录片学院奖”。</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代人已经谢幕了,把舞台留给了后继者。我们经历和目睹了很多的人和事,在这个已经不需要我们的年代里,还记着我们的责任,那就是记录三线的责任。这也是我们三线人的秉性。</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2024年3月出版的反映5203军工历史的《关山.5203军工魂》一套三册文集。</p><p class="ql-block">下图为2015年出版的反映52军工的半纪实长篇小说《青春牵着童年的手》附手稿。</p> <p class="ql-block">🔻半纪实长篇小说《青春牵着童年手》、三集纪录片《52年华》、一套三册文史资料集《关山.5203军工魂》,全面涵盖了52军工部分和5203厂创业史、发展史、辉煌史、地理环境概论、和职工生活文化史。</p><p class="ql-block">全方位,多层次地再现了5203厂在三线建设时期的真实人文史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半个世纪后,再去石堡子,山沟悄然恢复了千年的宁静。</p><p class="ql-block"> 那年抢建三线的风声紧,上万民工刮起了西北风,关山沟里传来隆隆的机器声,一代军工默默献青春。</p><p class="ql-block"> 岁月的狂风浸蚀着三线人,一辈子说不完那沟里的石堡子情,忘不掉蔡家河的流水声。</p> <p class="ql-block">🔻5203厂福利区一隅。</p> <p class="ql-block">我,凝望着渐行渐远的三线岁月,</p><p class="ql-block">情不自禁的隔空追步呐喊:</p><p class="ql-block">三线,请留住你的伟业,留住你的精神……</p><p class="ql-block">谁知,</p><p class="ql-block">呐喊的声音摇摇晃晃飘摇了半个世纪。</p> <p class="ql-block">我,默默地举起右手,向着那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的明灯——三线建设的明灯,致以一个三线老兵的敬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火样年华谓青春,韶华化作三线魂,</p><p class="ql-block">关山吟唱军工曲,蔡河两岸丁香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制作:马新林</p><p class="ql-block"> 2023年3月24日于兰州</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