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二十四节气

如庚131424473

<p class="ql-block">  现在流行许多节气,提起节气,人们首先想到的是24节气,它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广大的农村人们熟记于心,做为指导农业生产,踏准生产时间节奏的准星。中国是一个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古国,指导和发展农业生产,奠定国家经济基础,24节气可谓是定海神针。</p> <p class="ql-block">  中国最晚从夏代就产生了农历,也俗称夏历,是以月亮绕地球一圈的时间为周期。我们经常称的阳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时间为周期。显然,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小周期和大周期的矛盾。</p> <p class="ql-block">  农历的大年初一,新年伊始应该是立春之日,(阳历2月4 日,偏离24小时之内),但是真正的初一和立春重合,可以说是十年九不遇,造成的后续所有农历的节日都几乎永无定日。当然阴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准确的,中秋节年年都准确无误,每年中秋节都是花好月圆时。而阳历的秋分,却不能保证月亮一定圆,月光分外明。大周期有时也无法抹杀小周期的特殊性,但也不能脱离季节运行轨道,二十四节气仍然坚持秋分的时令。</p> <p class="ql-block">  大周期与小周期产生的矛盾,只能由小周期服从大周期,不断调整去适应。就像大河长江之水,在局部上,流水的趋势可以向南向北向西,甚至于百折千回,但都改变不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趋势。所以小周期不断对自身进行修正,适应大周期的需要,采取的办法就是增加农历闰年和闰月。</p> <p class="ql-block">  农历对节气的描述,只是一个大概齐的范畴,不影响人们对过春节和许多重大节日的欢庆活动。但是要以农历指导生产,就显示出它的粗糙和简陋。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三月里来好风光,家家户户种田忙。阴历的三月,就是阳历的四月。三月每年都会有起始日期的变动,依照阴历三月春耕播种,难免超前或滞后。种地不是撞大运,远远不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来的的准确无误。</p> <p class="ql-block">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创造了二十四节气,它是对大周期的适应和接近,是对小周期的不足的补充和纠正。</p> <p class="ql-block">  24节气的出现。可以认为是在农历出现之后,是人类通过智慧对天体运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但是这种认识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什么地方产生的呢?</p> <p class="ql-block">  24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最早出现于黄河流域。 它以北斗七星与地球上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和联系,作为呼应变化的依据。简单来说就是以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从商朝开始黄河流域就出现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个节气的名称。</p> <p class="ql-block">  到了周朝,已经使用土圭法测影,河南洛邑(现今洛阳)被测得为天下之中的位置,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测出的一个。其实那个办法原始而简单。在地上垂直立起来一个八尺之长的杆子,夏至中午日影1.5尺,全年最短。冬至日影13.5尺,全年最长。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发展到八个。</p> <p class="ql-block">  一直延续到西汉,在《淮南子》和《史记》的记载中,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礼》把二十四节气定为历法。</p> <p class="ql-block">  但这还不完全是现行的历法,后来人们利用太阳黄经度数划分的方法。即在一个360度圆周的“黄道”上划分出24等份,每15度为一等份分。以春分为零度起点,此刻太阳正垂直照射着赤道。每移动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360度之后又回到起点。为一个回归年,24节气正好与太阳的运行规律呼应。</p> <p class="ql-block">  那么中国远古时代24节气的始创人究竟是谁?据传说,早在伏羲时期,就有了一年四季的概念,但没有一个科学的时序,因此严重制约了农耕业的发展。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叫“帝喾”的大臣,在伏羲定位四季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划定了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后来该人继承了伏羲的王位,在历史发展的上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据考古结论,虽然提出了24节气理论,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24节气,或者说与现在的二十四节气有不小的差别。</p> <p class="ql-block">  按照公认的说法,24节气是由西汉淮安王刘安发明的。他在《淮安子:天文训》中最早提出最科学,最完整的记载。24节气是根据北斗斗柄、太阳、月亮、二十八宿表示的度数、十二月令、十二音律等和地球的运行规律,而制定出来的永恒的历法。汉武帝太初年元年(公元前104年)将24节气编入太初历,颁发全国并在之后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传承绵延,普及中国,影响世界。</p> <p class="ql-block">  我们可以从刘安的著作中看到古人的远见卓识。《时则训》中说道:“孟春之月,禁伐木,毋覆巢,杀胎夭,……”体现了古人保护生态环境,尤其是在春天万物复苏的时候,不准砍树,禁止捕杀怀孕的动物。尤其是对小动物的保护,不准捣毁鸟巢,破坏鸟类的繁衍。简而言之就是对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动植物,都不得捕猎和毁坏。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二十四节气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秩序,追求天人和谐的古老智慧。也为我们在现代的条件下继承传统提供了范例。</p> <p class="ql-block">  二十四节气知识是一种农耕历法,华夏民族是个古老的农耕民族。生活节奏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所以它也融合到人们的农业生活之中。也是我们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我们深刻了解它的文化内涵,开放性的使它不断丰富完善和传承。</p> <p class="ql-block">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是依据太阳的回归运动而命名的的节气,其余的都是因为天气气候变化而得名。草木的荣华凋零,鸟兽的迁徙蛰伏,雨露霜雪的四季变换,凸显对人类生活的相关提示。比如雨水表示湿度逐渐增加,惊蛰表示气温的进一步提高,动物和虫子开始苏醒。清明表示春和景明,天气晴和的阳春到来了。节气就是一本“物候历”。</p> <p class="ql-block">  随着许多节气的变换,我们还有许多文化风俗活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活动。春天扫墓与踏青,夏季的端午与赏荷花,秋天登高赏月吃月饼,冬天欢欢喜喜过大年。况且24节气本身就有互相对应的好句子,如清明与寒露,小满与小雪,大暑与大寒,雨水与霜降……给人许多有哲理的启示。</p> <p class="ql-block">  24节气是我们宝贵的遗产,每年都享受它带来的幸福。在春天种下希望的种子,在夏天持之以恒的等待,收获秋天的幸福,渴望过年的快乐,实现我们一个又一个的梦想,伴我们走过精彩变幻的岁月,度过一年又一年的年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