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贾又福,1941年生于河北省肃宁县,中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于196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师从李可染、叶浅予、李苦禅、宗其香、何海霞、私淑潘天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贾又福在教学过程中对西方哲理山水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他的画以化心象为哲思的方法来创意、造境。他放弃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骨法用笔,採用西画水彩的自然流淌,以异想天开的想象,表现山岳的开阔、大化的运行,从而表达宇宙的原生之美、以及世事无常的悲壮之美,立意奇诡,但事实上已经背离了中国画本真的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张复兴,1946年出生,天津人,祖籍山西。系文化部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国山水画创作院副院长,清华美院张复兴写意山水画创作研究院院长,广西政协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张复兴在广西多年,但他笔下的画面,却没有广西清秀的山水。他寻求的是介于南北山水之间的一种朴实平谈之美。在他看来,最寻常的也是最美的。因此以他特有的对自然的理解,加上现代审美取向,赋予传统笔墨更加自由的书写方式,形成了山水画更加朴实的面貌。他的许多作品常常冠以“家山”二字,道出了他的精神追求:平凡中的田园美感,温馨中的情感归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张宝珠,字还浦,号苍斋主人。1945年生于济南。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泰山国画院院长、济南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20世纪60年代师从黑伯龙、陈维信先生学画,又受许麟庐、宋文治、何海霞、董寿平等名家指点。他擅长山水、花鸟、书法,尤以松柏为长,故画坛有“张松柏”之美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张宝珠山水画,立足于泰岱孔府之松柏,又涉黄山之奇、庐山之秀、华山之险。其笔墨酣畅淋漓,运笔迅疾,一笔墨画干画完,浓淡干湿尽在其中。所写松壑清风、危石急瑞、云烟缥缈、殿宇隐然,一派清气萦绕,风神飘逸。他操控水墨技法炉火纯青,在中国画坛难得一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黄格胜,男,壮族,1950年9月生,广西武宣人,1970年5月参加工作,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国画研究生班国画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教授。1990年12月加入致公党。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18年12月,当选中国美协第九届顾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黄格胜的山水画,多以山寨为主题,通过山形地貌、民族建筑的变化融通,把夹土夹石地貌、梯田坡地、鼓楼、风雨桥及壮、苗、侗、瑶的民居特色融入笔端,来表现对家乡的热爱,从而体现出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家园场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黄格胜受过西画的基础训练,因此也对自然环境中的某些形式美非常感兴趣。他的画似乎放弃了传统绘画中的笔墨语言,以及诗情画意和可居可游的意蕴,更加倾向于风景画的形式美,表现出一种即倾向写实又具有意象思维混合样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刘怀勇,别署历下山夫,凹斋,1960年2月生于济南历城。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结业于中央美院国画系。山水画作品曾获中国美协“西部辉煌”全国中国画大展银奖。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主讲导师、教授。其作品入编《中国山水画百家作品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刘怀勇集山水、花鸟、书法之精要于一身。他的花鸟画有徐渭之恣肆,有吴昌硕之苍辣;他的山水画源于石涛八大,流在缶翁,而又左右采撷,兼收并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他的画立意奇巧、遒劲洒脱、不拘形体、但求笔意;用笔如剑戟铿锵随机生发,积揉泼破一气呵成,在有意无意之间注入内涵与想象;在率意挥洒的情趣中彰显一种雄浑古拙笔墨意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蒙妍 ,女,80年代生於桂林,号岍沄堂主、研砚居主,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绘画专业学士学位和美术学硕士学位,现为南开大学艺术与艺术品投资专业博士,广西大学艺术讲师。曾师从尹沧海,受业於范曾、陈玉圃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蒙妍自幼酷爱书画,十岁便有“神童”之称。她曾遍寻名师,博採众长,苦心孤诣,取法古人,入古深远却又能自得其神,自成一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蒙妍山水格调高雅,大气苍拙;烟云浩渺,轻盈而不浮泛,苍郁而不积滞,入古而能化新。看她的画就如远古临风,沉静肃穆之余,又仿佛进入惊雷雄奇之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观后感:</b></p><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绘画讲究“以形媚道”,是因为它来源于道家文化。以形媚道,实际上也是以形写神,是东晋顾恺之最先提出的,古代画家深受其影响,他们把画视为”于天地之外”别构灵奇的内心独白。</p><p class="ql-block"> 传统绘画又以“写意”为真,以具书写性的骨法用笔入画,写心中的意象。虽然用客观物象的形来写心中的思想和情感,但万物取神不取形,主要看其风神骨相,“妙在一水一石而千崖万壑不能过也,妙在一笔而众家服习不能过也”。</p><p class="ql-block"> 而现代的多数画家,正是因为缺失了传统文化底蕴,又在商品经济的大潮冲击下,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浮夸心理,从而导至洋为中用、中西混撘的叛逆画风。有不少人借用西画的素描、水彩和光影来“创新”,还有的追求一种即省事又怪异的效果,以泼代写、以染代皴、以色媚俗,有的甚至胡涂乱抹、胡造洋摹。更甚者干脆用拼接、用照片、用特技等混撘来制作,把中国画搞得不伦不类。</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不只是简单的在形式上的把玩,而是要继承传统的文化意蕴和静以修心的艺术精神。中国画,画得不是自然的状态,更不是异想天开的造作。是画的一种精神,一种修养,一种画家的浪漫情怀。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人心都失去了应有的沉静,没有多少人能沉下心来认真地I几本好书了。所以我说,“出名”的名不一定是“明白”的明,有些所谓“名家”,也只是欺世盗名而已。真正有修养有民族气节的画家,应该坚守中国画的正统文化,把纯正的中国画传承下去。而不是为了追名逐利去追求什么“新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从而用移天换海的异想天开走向离经叛道的“自杀”之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