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夸夸咱的“刘铁嘴”</p><p class="ql-block">——写在刘国华同志新书出版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王红星</span></p><p class="ql-block">刘国华退休前任基层司法所所长。他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司法行政工作,在基层司法所一干就是三十多年,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维护基层稳定,练就了一身为民服务真本领,人送殊荣“刘铁嘴”。</p><p class="ql-block">他热心为民,做人民群众的“知心人”。法律服务是基层司法所职能之一。国华同志忠于法律、依法执业、服务为民、诚实守信。代理民事案件两千多起,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了方便群众,他经常深入基层到群众家中进行调查取证,执业几十年没有遭到一次当事人投诉。被信阳市司法行政机关授予为“十佳法律工作者”和“办案能手”。</p><p class="ql-block">他心系群众,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人民调解是化解基层矛盾的“第一道防线”,是基层司法所的主要职能。国华同志身为所长,为了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司法服务中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群众发自内心的敬称他为“刘铁嘴”,被河南省司法厅授予为“优秀人民调解员”称号。</p><p class="ql-block">他酷爱学习,做文学创作的“明白人”。国华同志自幼就喜欢读书,养成了酷爱学习的优秀品德,这也是他能做好基层工作的基础和保证。在工作和生活中,他善于观察事物、观察社会、品味人生,他能把自己所看、所思、所想、所感的事物写成了二百多篇杂谈,展示了人生百态。这些“小作品”,都是他发自内心的感悟,文笔生动,风趣幽默,活泼可爱。抨击了假恶丑,弘扬了真善美,彰显了正能量。充分体现了党的干部“站起来能说,坐下去能写,走出去能干”的风范。“刘铁嘴”不仅是嘴“铁”,笔杆儿也“硬”。目前,该文集即将出版发行,我由衷地表示欢迎和祝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如 烟收集于2023.3.23号</span></p> <p class="ql-block">《往事如烟/五大毕业生》1977年恢复了高考,鉴于国家财力有限以及种种原因,只能一部分录取大学生,那时大学生出来即国家干部,包分配的,以我们78级高中同学比例来看5o/6左右,大部分学生是农村的回农村,是工厂子弟到工厂,工厂又分省市县街道四级,工人又分全民工集体工临时工以及临时合同工,男同学不少当兵,那时又不允许个体经商,很多高考落榜的学生不甘心,</p><p class="ql-block">1979年好心的肖培风老师又让我复读一年,过了分数线,报志愿又错了,名落孙山(那时少有补录第二志愿)再次落榜后进国营厂当大集体漂染工,1982年(中山铺人)郑州大学中文系主任高天星教授想为家乡做点好事,恰好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县)冯明显是他同学,政府办陈明是他的研究生,三人成行,促成郑大在信阳市设函授站,考试设在信师附小,开学典礼在税务局,〈自此开始了上学履换地点,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直至85年在卫校旁固定下来)1986年是工人的毕业转了干,在机关的有了文凭获得提拔机会,是农民的进了城,一纸文凭改变了许许多多人的命运。几十年后同学们回首往事,感到有几个特点;第一年龄相差达十四岁,第二工农兵学商几乎全涵盖,上课时有同学匆匆忙忙穿着警服,法官服过来直接上课,第三幅射外地,因南阳驻马店没辅导站,学生们风尘仆仆从外地赶来,南阳法院的宋同学每次来面授总要提前来住一晚上,南阳离信阳虽说是才几百里,可当时是土路,一摇一摆,有次宋同学坐车吋突然起火,他穿着法官制服指挥车内人一起灭火,又有一次车堵好长好长,他穿的法官制服起了作用,推,疏,抬,终于打通了,还有一次车匪利用大上坡大拐弯之际抢劫,他与同事挥手枪逼退了车匪(那时公检法三家均配枪)宋同学求学路上当了消防警,交警,刑警,真是感慨万千呀。再者,学习气氛浓,同学们依居住地分成一个一个学习小组互相帮助。非常感谢郑大当时派出顶尖级教授老师前来授课,柴春华,刘敏言,鲁枢元等等,我们毕业吋又给很高礼遇,毕业证是校长车得基,中文系主任高天星亲临现场,地区教育局长,我市长等合影留念。那时潭山包的电大,工人礼堂职业大学均灯火辉煌,那时学生多么渴求知识,随着国力增长,国家能容纳更多的大学生,由此作为补充的电大函大夜大职大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我们那吋确实是学到知识,春节我与一位211学校大学生在一起吃饭,他说他是中文糸的,我说我毕业快四十年了,咱俩一起背诵春江花月夜,琵琶行,长恨歌……他说大叔你老土了,现在谁还背这些,我傻眼了……</p> <p class="ql-block">《往事如烟/补习班》现在分分是命根,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多多,但那对是对小中高中学生的,而我说的补习班则是8o年代的成人补习班,8o年代学习空气浓浓的很,电大业大函大等之外还有各种补习班,这种补习绝对是自觉自愿的,自费的,绝对是奔学习而来的,即有名落孙山高中生,还有白发苍苍者,那年那月工人礼堂灯火辉煌,书声朗朗,自行车一直排到道旁,放学时自行车明晃晃,而现在的工人礼堂见不到那种学习的渴望,倒是商业气氛浓浓,8o年我19岁,正是血气方刚年代,先后上了经济核算员班,打算盘九九归一,劈拍作响,在三小学书法,学画画,在信师附小学武术太极,杨氏74式,除了这些补习班,还上培训班,二期团干培训班在三小,宣传部长霍朝安骑自行车来看望并畅讲国际国内形势,让我们这些基层来的团干瞪大眼睛,二期团干出了省内书法家谢安均,经济核算员出了个副市长,我们还到北京昌平中央政法大学培训班,驻马店政法干校培训班,遇班(文科类)即上,遇证就考,(可怜当时我一个青工月工资不到3o元啊)2o11年我退休,腾出办公室吋各种各样的资格证保存的还有经纪人资格证(工商局发)法律顾问资格证(司法部发)企业法律资格证(两部一委发)法律工作者资格证,中国法学会会员证,信阳市心理学会会员证,申城诗社社员证,行政执法证,记者采访证,,,,,,考这证考那证,烤的都是我血,应该是“烤"证。过去我满头黑发,头发自来卷,戴鸭舌帽压不住头发,不知天高高地厚自诩"高尔基",结果不但没有“高"起来,反而又打回原点,此前我已被选抜为经济核算员,脱产成行管人员,有过工厂经历的人都知道行管意味着什么?就因为我妥沫跑出去上去,领导认为我不安分守己,干脆回到车间去洗布染布吧,还说是照顾我的爱好,上夜班,白天想学啥学啥嘛!!!工厂的垮有许多原因,但厂领导固步自封,车间领导排斥新生事物,也是多因一果,郑大(函)同学毕业3o周年,当年己在机关的同学埋怨领导不报学费。我们工厂的同学说,我们只渴望领导给时间就妥了,根本没指望报学费,上甘岭张连长的女儿张爱民向车间主任请假,说了半天,车间主任说假可请,但裁剪量得完成,于是白天上了一天课的爱民同学拖着一身疲惫一个人到了空荡荡的车间,裁,剪,缝,归来时绝对是披星戴月,孤独,无助,想哭,哭不出来,走在建设路上微弱灯光下,坚强壮胆往前走,她挺下来了,真是老子英雄女也是女汉子。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年我们的追求,我们的狂热,都得到好报,最后借用保尔柯察金的话说,我们在年青时没有碌碌无为。</p> <p class="ql-block">《岁月如烟/追星》小时候南门口有卖热开水的,火红的炉子通红,水壶发出嗞嗞声,一个小桌子上放几个碗,碗里白开水,有人喝吋,店家用茶壶点几滴茶叶水,一碗有了绿色。我2o岁之前几乎少喝茶叶,现在一放一大撮,泡开时半杯都是茶叶。南门口有食品店,粮店,回民食堂,旁边还有小人书摊,一群孩子蹲在小人书摊前反复看《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那时特别崇拜常山赵子龙,关公张翼德。参加工作后团中央宣传张海迪,身残志坚学英语,我们特别佩服。对越自卫反击战后,英雄们来工人礼堂作报告,我们听了一场又一场,热血沸腾,那时追星的是战斗英雄。茶叶节时不少过去只能在电视电影上见到的李谷一,克里木,鲍国安,唐国强等,近距离面对面,我跑上前请明星签名,还把合影放大显摆,牛叉一番。甜妹子杨钰莹来信阳时,我在会场值勤,利用职务之便,厚颜无耻让杨签名,后来后来照片被撕了,还被人说俺臭不要脸,但签名依在。成为法律工作者之后喜看包拯,还利用到安徽办案之机到包公祠拜包公,时代不停变化,人的追星也一直在变化。</p> <p class="ql-block">《往事如烟/一二五》五六十年代一般家里孩子比较多,少者三四个,多则八九个,甚至是十个,苏联二战后为了鼓励人口出生,对生育多少个以上的妇女授予《英雄母亲》的光荣称号,给予多种殊荣,享受很多待遇。我们家四个孩子,每到寒假暑假都出去在附近工厂建筑工地打工,当时专用术语叫125,即干一天活,为一块二毛五。那年那月我们家属院的孩子基本上都干过125,记得我到化工厂抽废油,到玻璃厂捡瓶子,到食品厂盖院墙,到市建筛沙子,当年柴油机厂旁兴建热电厂,一棵嵌在木板上钉钉扎破脚板,鲜血直流,我用泥巴糊糊,又干活(嘟嘟,现在可不得了哇,得打破伤风针呀),那时候父母对孩子是散养,孩子们过早都自立,捡烟头,糊火柴盒,择猪毛,熬浆糊,等等,现在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学学学,分分分,考考考,即便是勤工俭学也大都安排智力型,而小时候的125永远成了时代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往事如烟/大辫子同学》上中学时,女同学已大致"杨家有女初长成",那7o年代,女性纷纷留大辦子,有的垂于腰,有的垂于腿,开运动会时长辦子一甩一甩,可排畅啦。当年在x路西头住着一个女同学,一笑两酒窝,长辨垂于腰,男生私下把她分配给某某,某某,说她是谁谁的“财气"(方言老婆的意思)可怜美丽的女生己不知被不负责任的男人私下分配了N次,在那个青涩的年代里,男女生互不说话,谁要说话,就有人起哄,哟哟哟,了不了,新娘子,新又新,两个耳朵一百斤。三中初中八个班,唯独一班肖培风班的男女说话,肖老师在同学中威信极高,在她仙逝吋,同学们结队把她送上山。高中时有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音乐王老师的女儿带领一群女生个个梳着小辫子,一根一根,好多根,跳舞的曲子叫新疆舞,阿依古丽。多少年后汪同学对我说,当年的住在啥啥地方的女生,留个大辫子的,还记得吗?我说那可是咱们男生瓜分的势力范围呀呀呀。老汪说是滴是滴,你从事基层工作,面广,能否约她出来下乡周游一下?通过N同学,又找了B同学,最后在D同学那要到那那个女生的号码,我内心充满渴望,充满激动,但语气上却淡淡的说毕业这么多年了,咱聚聚好吗?大辩子女生也很激动,一口气又约了两个女生,及至见面,嗬,过去都是大辫子,不过现在都成短发,且黄且少许白白,老汪同学经商N年,腰里有货,开着四个圈的车载着我这个托,后面三个女生,一路说着她们的老鳖孙,孩子,老人,服装,菜的价格云云,老汪为了显摆将车开得好玄,玄的狠,让女生一惊一乍,在一个溪水淙淙的小木屋,老汪尽显土豪状,点了老鳖泥狗子什么的,归来已繁星点点,老汪尽显绅士状,将昔日的垂涎三尺的女生一一送至家门口,临别还厚颜无耻(他的牙确实掉了两棵)说,回头再约,一定要给面子哟(我听了直反胃)第二天,我与老汪视频问咋天感叹如何?老汪伸出八状,无语。凭我对他的了解,那是我们小时候的看样板戏《智取威山》里面有句台词,八年了,别提了。</p> <p class="ql-block">《往事如烟/小城婚礼仪式》南关电厂在解放前就建成了,据说信阳老城刚解放时人口才一万多,因此南关电厂发电足矣。5o年代未在南关电厂旁又兴建针织厂,后又从针织厂分出棉织厂,1961年我出生在厂家属院,当年三个家属院互相通联,小孩互相串门,跳绳推铁盘,斗鸡勾勾,劈甘蔗,打群架,云云,由于三个家属院互通,所以那个厂有人结婚了,我们这群小屁孩就群起而哄之,哟哟哟,了不了,新娘子新又新,(省略若干字)新郎官忙捧出糖果,花生以堵住我们胡说八道的嘴,六十年代那时的婚礼没有酒席,两个桌子拼在一起,上面放花生,糖果之类,领导讲话,送上毛选,洗脸盆,新人讲话表决心,亮结婚证,记得结婚证上有毛主席语录,我们都是五湖四海的,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走到一起来了……婚礼结束放鞭炮,在烟雾的掩护下,我们小孩疯狂的往兜里塞糖果花生,能抢到牛奶糖更好。那时仪式简单明了,广而告之。节约而不失隆重,仪式后没有酒席,没有份子钱,没有账先记账,大家喜气洋洋,唯有亲戚远道而来留下吃饭,一盘酸白菜,一盘炒芹菜,腌的箭杆白,肉当时凭票,布也凭票,买粮有粮票或粮本,那年那月,物资很少但人很纯……</p> <p class="ql-block">《往事如烟/调动工作》过去调动工作得有抹,有本事,用乡下老百姓说的“大队有烧锅"的,过去分配工作一次定终身,现在除了公务员外,大多采用合同制,这就使人们发展有很大空间,老刘谈一下发生在七八十年代调动工作引起的结果,先说A,A复员后先给他分配在二纺机对面的监理所,他嫌路太难走(当年工区路确实坑坑洼洼)人事部门又给他分配港监所,此单位要经常下县,他又拒绝,后听说汽车配件公司朗查,军分区司令员的亲戚,行署某专员的亲戚都在这里,于是乎进了这家单位,9o年代未汽车配件市场放开,此家单位就此挥手摆摆,而同时复员的战友在监理所的集体转制成交警,在港监所的战友转成海事局,唉,世上啥药都有,独缺少后悔药的。同学赵小花本来在某某国有企业好好的,听说民权桥头下地毯厂是外贸企业,收入榜榜,乃托人送两瓶鸭溪窖,进厂,9o年代未,地毯厂垮,她下岗,而同期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姐妹们每月拿好多好多的钱,哼哼哼。哥们李四曾在某局当公务员,嫌清水衙门,听说供销社百货商品花花绿绿,托人从上海买一条牡丹烟进了供销社,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供销社那个了,不再红火了,而某某局成了执法部门,初配威风凛凛摩托三轮,后配专用车,而这一切都与他古得拜了,那可真是小常宝的爹说的一句台词,八年了,别提了!好象是李宗仁说过一句这样的话,人生若从8o岁倒着走,可以避免许多弯路,但这只是一种假设,而历史是不允许假设的,现在的年青人只要不是公务员或国有企业,跳槽的机会多多,调动难己成往事。</p> <p class="ql-block">《往事如烟/开会开大会》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县里开会,一般的流程是先住宾馆,会后聚餐,领导敬酒,会议散时一般要安排县级领导接见,合影留念。8o年代我认识的司法助理老张,家里挂满照片,那都是出席省地区县会议的合影,9o年代五星司法所郭光德所长英勇救下一个因家庭纠纷而喝敌敌畏的人,事迹层层上报,出席省厅会议,归来戴奖章一枚,上有勋标。郭所戴奖章照片赫然在乡政府宣传栏上很醒目。那年那月,但凡局里开会,会后聚餐,上级领导来敬酒,拍拍我的肩膀,说一声基层的同志辛苦了,往往让我们热泪盈眶。99年撤市设区以后,南部几个乡镇司法所长来局开会,领导总要安排工作聚,后来的后来,有了微信,有了钉钉,有了探头,工作群里发一下消息就妥了,即便开会,那怕近十二点,乡镇所长或开四个轮的奔奔,或开两轮雅马哈也急等赶回,现在已不是山路十八弯,村村通,朗是的狠。老刘回忆一下,退休前两年领导换了,作风也与时俱进,能简则简,好象是没有与领导吃过一次饭,照过一次像,被敬过一次酒,实在是现在节奏太快了,领导都很忙。及至退休,几个老所长眼巴巴想着领导给俺们开个会欢送一下,毕竟俺们都干了三十多年的老家伙,从一个小克蚂蛄嘟变成老癞头,不容易啊,等啊等,有个老所长说,别瞅了,都啥年代了,都老糊涂了,领导现在很忙,哪有时间给你们开会,别添堵了,麻叶收拾办公室,回家洗洗睡。老刘一顿脚,靠死靠死,办公室还有这么多书,字画,石头。新所长来了,扔了,咋办?麻叶窜回。</p> <p class="ql-block">巜往事如烟/贵人》遇己退休了胡台,喷波起陈年旧事,初小市组建广播站,首任播音员为北京的下放知青,知青要回大城市,台里领导把目光放到木机厂,因为木机厂是珍宝岛事件后,为防苏修偷袭,从东北牡丹江迁过来的(智取威虎山发生地)木机厂人说一口普通话,恰好小胡高中毕业,经层层考拭应聘录用,名称叫"计划内临时工",然天有不测之风云,上级拨编时没有小胡,作为播音员他心灰意冷,准备古得茅宁,摆摆。台里领导急了,面向全市(县级)播音,那可不能儿戏?为了把根留住(那年那月有这么首歌)为了不让人才流失,台领导骑自行车〈那时县一级领导才坐吉普车)亲自到厂里,到小胡家里做工作,后台领导一次又一次打报告,跑人事局,终于使小胡成为正式播音员。多年后小胡变老胡,回忆说当初表格都是台领导代签的,小胡由是感激,势力工作,由电视台副台,正台,电视局长直至告老还乡。我也说起自己的一段经历,78年我高中毕业参加高考,差8分,不是我班班主任肖培风老师主动找到我,让我在她班复读,肖老师不会骑自行车,体胖,眼神不太好,看人舅把住,眉毛拧一沱,当年建设路黑灯瞎火,若不是有颗关爱学生善良的心,她岂能地走走这么远的路,一路打听找到我家?何况我还不是她班的学生,若干家后张振兴同学说肖老师走了,你来不来?我说,来,必须来,马上来。当初肖老师摸黑到我家劝我留读,今日我也摸黑去守灵,尽管肖老师已不知道,但是,人在做,天在看,您的学生刘国华来了。</p> <p class="ql-block">《往事如烟/上小学路上》今天经过一小学,见大人们人山人海在校门口,街道两旁聚集,有老人,有年轻人,应该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学生父母,真可谓"车辚辚,马瀟潇,大人水壶挎在腰,东张西望朝校看,等得心里直发焦"。回想起我们小时候的上学,除入学时是大人领过来的,以后全是我们自己。本来针织厂家属院往西一条大道到二小,但我们这些学生偏要从河底下走,先从厂家属院下河坡(旁边是空军一机校抽水泵站),拐到电厂家属院片石护河坡,经过电厂倒煤渣的煤场,拐到铁路上水电段泵站,再下河坡,从民权桥下穿过(现在叫民桥)经过清真食品厂,洗染厂的煤渣场,沿着军分区片石墙(現为基督教堂)从明代一个古桥旁上坡到了二小。记得结伴而行的有棉织厂郭克义,针织厂杜立三,电厂秦建华,赵金六等,我们斜挎书包,走一路一打渣子一路,68年正值文革,老师被弄得灰头灰脸,也没有了家庭作业,我们呈放羊状。天热了,下河游泳,跳水,电厂有一个天井被急流冲歪了,上面布满绿苔,少年不知危险,我们爬上去跳水,扎迷子,冬天里河结冰,我们又滑冰,现在好象多少年了没见浉河结冰,尤其是可滑冰的冰。正是少年时猴里猴气,爬山跳水,摸鱼捉虾,导致我现在一般很少感冒。民权桥旁市房管局新修几排房,用片石砌成高墙,离河滩有三四米高,赵金六同学从上往下跳,喊了一句毛主席万岁,还真的跳下去了,所幸河滩有沙,不然早岔皮了,哼哼哼,高中后金六参军到孝感成了空降兵,也许,那一跳就冥冥之中注定他与空降兵有缘。</p> <p class="ql-block">《往事如烟/西关桥南头》1961年我出生在浉河区建设路。记得小时候通过三里店有两座桥,都是木桥,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7o年代五星乡政府尚在西关南桥头办公,后挪到民权桥南头,上游造纸厂对面,〈对面还有个老二团)当时那是107国道必经地。彩虹桥(原来叫备战桥)打通后,107国道便绕开市区。小时候印象中,西关桥头东边是一个大沙滩,预制厂在此制造水泥板,河岸是八小,八小往东是竹林,沿河岸的竹林一路向东到现在安琪儿幼儿园旁,西关南桥头从人烟稀少到现在川流不息,关健是区政府从东方红大道搬于此,加上信阳名桥浉河中学放在八小位置,浉河中学带动桥头火热,每当学生放学时,家长们浩浩荡荡,交通为之一时堵塞。各种各样的小吃,书店,文俱店,鞋店应运而生,家长们理念是再苦不能苦孩子。昨晚焖罐肉张广军先生说多日不见,非常想念,让到小店一聚,地点在西关南桥头,但见灯火辉煌,川流不息,进张总店须经一过道,道内有人经营,一问,我的妈也,年租金万把子,嘟嘟,真是寸土寸金呀,7o年代南桥头还人烟稀少,菜园子竹园子成片,转眼间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变成J银光十色,沧桑巨变呀。</p> <p class="ql-block">《往事如烟/老城里老井》作家朱德顺先生问我,你作为老信阳人对古井印象如何?在我的记忆里老东关街头有几口古井,人们在井旁洗衣捣衣,淘米洗菜。在三中上初中吋,胜利路十字尖有一小院,院内有井,井水清凊,一老大爷用井水揉石花子点石凉粉,爽歪歪,用勺子挖,一块一块,佳品,绝对是上上品,据说是生津止渴,能败毒,治拉肚子。7o年代胜利大队(现改叫大拱桥村)逮住了两个小偷,附近的人们都去看小偷长啥样?那年那月社会风气尚纯,执法的唯派出所戴大沿帽,故含金量高,若听说过谁谁被派出所叫住,可丢人打渣子呀,胜利大队部中间有口水井,人们挤的差点掉下去,现在,一些老赖即便是在法院门口张贴照片,依然我行我素,哼哼哼。柳林火车站老街有口井,至今尚用。李家寨老街挨铁路旁有一口老井,至今尚用,伸向老井有好几根抽水管子,井对面有一小院,听人说是侵华日军一个小分队,可惜没有任何标志,昔日玻璃厂(现龙跃河山)旁尚有日本鬼子杀害信阳军民石碑,如今浉水仍无言流淌,石碑己不知何处。小时候有句口号,牢记阶级苦,不忘血泪仇。日本帝国主义给我们带来的灾难,不应该忘却。自从水法颁布后,水作为公共资源己逐渐淘汰古井,甚至是压水井也少有,把这些往事记录下来,成为城市记忆,那古井水制作的石凉粉是老一辈口中的佳肴粮液,古井是岁月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巜往事如烟/南湾水库》第一次到南湾水库是我在针织厂当工人时,骑自行车在钓鱼台时有很陡很陡的大坡,坡上有引水渠,似古罗马斗角士拱形状,渠下有滚水坝,据说此渠送水过铁路一直送到信阳县陆庙,上个月我曾从铁路边一直追寻没见引水渠的任何痕迹。1966年7月25日毛主席畅游长江,信阳人民每年都要在这个时间举行纪念活动,其中一项是民兵武装泅渡,带半自动步枪游到对面小岛上,那时大坝上有商店,有食堂,有住人一条街,有渡口(通往浉河港镇)真是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红旗招展,那时我正二十朗当岁,一口气游到对面岛上,前几年我游个库汊子即累的气喘如牛,真乃“想当年,俺生吃牛肉不用切,现如今只吃豆腐和鸭血。"当年有个工友居库汊子旁边,星期天他约几个工友到他家做客,在他家我第一次吃鸡花鱼(音)真香,那年那月,上班三班倒,且苦且累,一月2o多元,肚子里没油水,逮起米饭猛克,加上岛上产的地菜红,蘑菇,严将(音)非常没出息松松腰带再吃半碗,一晃4o年了,事记得,工友的名字却忘了,上个月骑雅马哈溜达,猛见一大会议室,上有五角星,曾经似乎是很辉煌,经询问方知1952年修南湾水库时苏联专家住过的俱乐部,有夹墙送暖,下有木地板,跳舞时咚咚,一晃也几十年了,当年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在修南湾水库也亲自登临大坝,应该到过这个地方,如此重要的地方,却没有任何标志,南湾开发旅游时这个地方修缮一下完全可以作个景点之一,只可惜老刘一退休老头,人微言轻……</p> <p class="ql-block">《往事如烟/工区路上的单位》面的司机陈金富的老父今年八十八,俗称“米寿",为老人庆寿订在工区路上百姓人家,提前我就骑着雅马哈自西向东一个一个曾熟悉的单位溜达,曾经的外贸车队,罗马柴油汽车马力大,载重多,成为信阳一道风景,后来的后来,车不见了,曾经的宽阔的停车场盖起楼房,曾经参加核实验的老转刁经理走了,从此再没进外贸车队大门。曾经的农机公司,繁华大气,当我们住平房时,这个单位己住楼房。如今计划经济放开后,单位也就那个了。又到了几个单位,曾经楼房排场,有假山有喷泉,白杨树高大巍峨,如今人去楼空,残垣断壁,人们在空场地种菜,几个小场冲着我嚎叫,似乎是它们的地盘。曾经我父亲调到罐头厂医疗室,骑进去,静悄悄的,保安提前警棍上来盘问,我说我父亲曾是食品厂的医生,经常下班提鸭架子,臭鸡蛋回家,保安说那是8o年代,单位早垮了,卖给农发行,又搬走了,我怔怔望着原来热气腾腾,人来人往的工厂,无语,前行到了柴油机厂,热电厂,如今高大的厂房均拆了,接讲手扶拖拉机啥时都需要,为何就不能生存?热电厂男工多,我针织厂女工多,8o年代两厂共青团员联谊,在热电厂大院点起一堆,篝火冲天,共青团员跳起青年圆舞曲,耳边响起金棱和银棱,2o年后在相会,如今当初的青工都已老矣,工区路上许多单位都变了模样,留下的只是记忆。</p> <p class="ql-block">《往事如烟/酒厂》小时候酒厂可不得了哇,(指成功路上的信阳白酒厂)酒厂之厉害,有以下几个特点,估计在俺老刘有生之年再复制很难很难,应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呀,第一,酒厂出大官,酒厂先后出了市长程国琛,副市长王新发〈以上均为县级)另出经委主任,交通局长等一批干部,放在现在干部的产生选任,很难再发生。第二酒厂名声远扬,不仅酒有曾任中央副主席,88年十七名上将之一的李德生题词,而且茶叶节都被当成市酒。第三,酒厂生产附带物,酒泥,更让方远几十里的贫下中农披星戴月,夜半三更成群结队来捞泥,据老刘所知,明港,李家寨人都来捞i酒泥,酒泥散发出的红薯干高梁味远飘,香气扑鼻,雾气腾腾。还有酒厂的歇后语颇多,由于解放路酒厂用的是红薯干等粮食制作,浓度高,劲大,一般人很难降住,往往喝高了,喝胖了(读乓)喝岔了,小时候常见一些酒坛老将喝岔了,倒在马路上呼呼大睡,任凭雪花飘呀飘,任凭雨水浇呀浇,夜半时分,酒醒了,拍拍身上灰尘,扶起一同陪伴的大梁自行车,又东倒西歪奋勇前进了。醉了醉了虽醉了,但那是纯粮酒,不伤人,有人用顺口溜总结酒厂,你不醉,我不醉,马路边上谁去睡?你喝醉,我喝醉,医院里面去相会……,有些不胜酒力的人则说,喝了鸡公山,一睡一两天。可见酒劲之大。信阳北洋河镇产一种米流子酒,初喝,淡啪无味,咕都咕嘟喝了一壶后,见风,倒。一睡真的半天。真正的纯粮酒虽醉,不上头,所以信阳人喝信阳酒厂的酒很少听说头疼的,8o年代之后,用酒精勾兑的假酒出现了,喝之头疼,并且精神抖擞(手抖的厉害)假酒厉害呀,喝过假酒的人声音颤抖,玄啊,那也可算当时的抖音呀呀。8o年代假酒出现后,信阳人学刁了,一年换一个牌子,老刘仍记得有鸭溪窖,安酒,黄果树,四特以及后来的秦池,孔府等等,不管外地酒如何好,老一荏信阳人还是对解放路老酒厂情有独钟,觉得咱们的酒可靠。酒厂是当时利税大户,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老酒厂关门,但老信阳人对酒厂的记忆并没有忘却,现在二十里河又出了新的酒厂,虽说是此新厂非过去的老厂,但人们的关心度仍不譲。最后要说的是酒厂起码影响两代人,我老父生前爱喝酒厂的酒,家里但凡来客,总让我到民权桥头〈当年建设路仅此一家商店)那时商店卖散酒,用勺子〈或叫够子)一够子一够子卖。1988年我结婚吋用的就是鸡公山粮液,记得价格是3元5一瓶,我的介绍人陈民不仅出席我的婚礼,而且还带头一杯一杯的喝,劝酒,敬酒,那时我还是五星乡政府临时工,而他已是市政府办副主任(县级)此情此义让我终生难忘,他这是给我这个小人物捧场,给足我面子,恩师难忘。今日经过解放路老酒厂,见一石碑赫然屹立,有人说东北重工业基地是共和国的长子,我这个小人物则说,信阳老酒厂,化工厂等也可称为信阳的长子。</p> <p class="ql-block">《往事如烟/信阳老火车站》晚饭后转到老火车站,广场上已不是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川流不息。昔日人们出行首选火车,过去没有高铁,没有高速公路,以到我新蔡老家为例,地图上距离120公里,可是几条大河拦住了(浉河,淮河,汝河)唯有先坐火车到驻马店,歇一夜,第二天再坐班车回,路上走两天,现在上高速,2个小时就到了,天堑变通途。旧城池显示火车站建在城外,1902年信阳通火车后带动了一大片,附近有袁家大楼,电报局,电灯公司,超大型洗浴大楼,小时候到火车站,左边是向阳医院,右边卖烟的卖酒的,出租躺椅的,还有洗脸的,就是给一块胰子(肥皂)拿一条毛巾洗脸,洗完脸坐躺椅上,喝一杯水(大茶壶泡的茶叶滴几滴),火车站旁有天桥,天桥下是农贸市场,鸡鸭鱼肉,卖米卖油的,热闹非凡,小时候我们爬上天桥,从栏杆下看火车冒着蒸汽从脚下哼哼哼穿过,天桥东头又是人挤人,那时真是宋代《清明上河图》显示的热闹情景,火车站那时还没有全封闭,我们从旁边过去,扒火车玩,那时真是胆大无比呀。自高速路与高铁动车开通后,火车(绿车皮)己不是首选,慢慢的,慢慢的,一票难求的局面没有了,春节时人山人海排队的壮观景象消失了,时代在变,那些过去的场景只能留在那个时代人们的脑海里。</p> <p class="ql-block">《同学聚会时的发言》昔信阳州八景之一的"奎楼晚照"就在咱们上学的三中西南院墙,过去不知咋这么高的土,现在知道了那是拆城砖后留下的土,过去我们男生翻墙头过河到对面一小,现在知道了那河是护城河,过去学校两层小木楼,看党史才知那是地下党员活动的地方,过去站在小洋楼可看远处"龟山晴雪",“雷山喷沼","贤岭松风”,北望则是申塔朝晖的地方,过去学校操场上有很多青石柱,石梁,石墩,还有庙宇,粱上雕有二龙戏珠,在这样一个古老的地方,1974年一群少男少女踏入了三中大门,在三中我们知道了ABc,知道了氢锂録化纳,知道了火线零线并排走,火线首先入灯头,知道了"东边朝鲜,南缅甸,西到巴基斯坦阿富汗,忘不了我们在双井农业分校挥锄耕田,在农科所割麦摘棉,在针织厂织布纺线,在马鞍山野营拉练,虽然毕业四十多年了,我们忘不了一班班主任肖培风,二班班主任朱秀明,三班班主任李正碧,四班班主任(忘了)五班班主任吴风恩,六班班主任(忘了)七班班主任钟明英,八班班主任(忘了),还有教数学的李华章,教农业的张老师(名字忘了)教外语的杨提确,廖提却,温提却,还有白发苍苍的曹校长,教政治的张老师,每天风雨无阻敲钟的邓师傅(钟后来被阶级敌人偷走了,又改为敲铁轨)还有在体育场领跑的阮老师,孙老师。一些老师己去了天国,但他(她)们的音容笑貌依旧留在同学心中,让我们深深怀念他(她)们,愿仍然健在的老师们健康长寿,幸福安康。我忘不了1978年高中毕业后穿上军装的同学到火车站,我一批一批送行,挥泪而别,记得有李刚,朱峰,鲁伟,郭克义,赵金六,杜立三,吴俊华,徐扩建等,其中赵金六同学到部队后寄信回来,信中自豪说,这是王牌部队,军长曾是秦基伟,上甘岭的张连长就是这个光荣的部队的,我拿着信在工友面前添油加醋又显摆一下,有人说一辈子同学,三辈情,当年的同学,无论退休或在岗,无论在机关或经商,无论贫穷或腰包杠杠,只要提胜利路老三中,我们就应该打开话题,互诉衷肠,毕竟在浑沌未开的青涩年代,我们坐在一个课堂。最后感谢为聚会而奔走的……,感谢……赞助提供酒烟花生水果。谢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以上的作品均为刘国华老师的佳作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