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的中学时期,就读于泰山脚下的泰安一中。那时正值文革的后期阶段,批林批孔运动方兴未艾,校园里的文化课学习氛围,遭受到严重的冲击。此时的学校,每个学期都要安排学生进行学军、学工、学农等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学校不仅有校办的工厂,而且,在远离县城外的荒漠山区,还有专属于学校的劳动战备基地。</p><p class="ql-block"> 学校医务室里,有一位年纪稍长的老者,大家称他为刘绍骞老师。他应该有50岁左右,操着浓重的东北口音,头发较为稀疏,略显清白的面庞上,挂着一副老式的眼镜。他待人和蔼,言谈举止却显得有些谦卑。从同学们的谈论中,得知他曾经在国民党的军队里担任过中校军医,技术高超,而且是贯通中西两种医术。解放后,他被下放到泰安一中医务室,成了一名校医。</p><p class="ql-block"> 在校园的南边,靠近一处简陋的人防工事,有几间闲置的破旧房屋,是作为校医务室的药材加工场地。屋里面摆放着一台粉碎机,一台手摇的药品压片机,边角旮旯里,还放着一些个铁桶、簸萁、罗筛、铁钳之类的杂乱工具,这些都是学校提供给学生们劳动实践用的。</p><p class="ql-block"> 刘绍骞老师,曾经出身于旧时代的一名军医。他具备较高的文化。有着较丰富的西医诊疗技术,熟知并且掌握中医中药的专业知识和多种技能,炮炙经验成熟老道。日常工作中,他非常重视中医中药,并且注重中草药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采药乐趣无限,学与实践结合 <p class="ql-block"> 年已半百的刘老师,精力和体力十分充沛。每逢春夏秋三季,学校安排学工学农的活动,或者是在周末时间,一有机会,刘老师便会带领学生们,到泰山或者徂徕山上教同学们识别、采挖一些中草药,有的用来作为学习标本,有些则加工制作成药品。</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大山里,中草药的资源比较丰富,记得我们采挖过的中草药植物,就有生地黄、杏叶参、仙鹤草、旱莲草、鸭柘草、蛤蟆草、土大黄、山豆根、掌叶半夏、元胡、天南星、紫花丹参、柴胡苗、远志、黄芩、桔梗、葛根、穿山龙等等,不下数十个品种。</p><p class="ql-block"> 在校期间,和刘老师接触最多,并且感到最惬意的事,就是外出认药采药。夏秋季节的数个周末,刘老师带领我们几个同学,专门去泰山斗母宫河道东侧的灌木丛林里,采挖过苦参和丹参。在采药的过程中,我们学习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进山采药劳动,不仅锻炼了体魄,增长了知识,而且还充满了生活的乐趣。尤其是在徂徕山南麓的学校劳动战备基地时,每当春夏季节,特别是谷雨之后,各种动物纷纷外出觅食活动,刘老师会带领着男同学们,在漫山遍野的乱石堆里,寻觅、捕捉全蝎、蜈蚣、土鳖虫一类的动物药材。而荒山野坡里的每个石窝或石块下面,几乎都能够找到这些小动物们蠢蠢欲动的身影。刘老师带领的一些个班队小组,则被同学们称之为“蝎子队”。</p><p class="ql-block"> 说一个真实的事,有一年,我们在黑石埠的劳动战备基地,学校集体食堂熬煮的大锅稀粥里,还真的看到过一只不知啥时爬进锅里的蝎子呢。那充斥着蝎子野味的一锅稀粥,后来被同学们戏称作黑石埠的“蝎子粥”。</p><p class="ql-block"> 跟随刘老师外出采药,每次归来,随即会把采挖来的各种中草药,进行分类清洗、烫杀、晾晒等,用不同的方法炮制处理,然后再集中到校办工厂,进行加工、制做成一些药物成品。</p><p class="ql-block"> 中学时期的采药活动,让很多同学乐此不疲,是倍受大家欢迎的一项劳动实践学习机会。多年之后,每当同学们谈起校园生活和老师的一些过往趣事,都会勾起大家对天真少年时代,那些充满健康乐趣时光的怀念。</p> 创新中药制剂,为百姓解决困难 <p class="ql-block"> 回忆虽然都是美好的,但实际上,还必须要进行说明的是,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正是国家连续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加上众所周知的一些原因。科技生产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十分落后,当时我们的卫生条件非常低下,大多数人的生活处境和状态,十分艰苦。许多人都经历过食不果腹,饥寒交迫的艰难岁月,健康状况令人堪忧。那时,患有胃肠消化疾病的人,比比皆是。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慢性肠炎、痢疾一类。一个有着数千人的学校,医务室里最常用的药品,就是胃舒平、食母生、土霉素、痢特灵片之类的简单药物,而且随时都会出现药物品种不足或供应不及时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当时国家医疗卫生防治的政策之一,就是倡导各地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提倡一根银针,一把草药,为广大群众防病治病。因此,作为校医,刘绍骞老师便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特长,开始琢磨土法上马,自己研制传统药品,以解决医务室药品需求方面的一些问题。</p><p class="ql-block"> 印象中最为深刻的,就是刘老师曾经自行研制的一个治疗胃病的中药片剂,名字叫作:胃复宁片。就在校工厂里,以手摇式打片机,压制成片剂,再用塑料袋进行包装。每袋装有100片,作为一个疗程。</p><p class="ql-block"> 刘绍骞老师研制生产的这个药片,配方其实非常简单,就是用中药苦参粉末,与淀粉赋形剂混合后,压制成片即成。这个自制的中药片可以和胃舒平片一起内服,主要用治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疾病,确实有着不错的效果。它甚至比医院里的许多药品还要管用。这样不仅为本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们,及时的解决了病痛,也缓解了医务室药品相对不足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患者反馈回的效果都很不错,于是学校内外口口相传,泰安一中医务室名声鹊起,以致于社会上的许多胃肠疾病患者,都纷纷前来医务室,向刘老师求诊取药。</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刘绍骞老师研制的“胃复宁”这个药片,对于胃肠消化道疾病的治疗,能够如此有效,并且受到众多患者的一致认可呢?若是按照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医学理论,也许还并不能把该药的作用机理讲解的非常透彻。当时刘老师也许只是把中药苦参,当成一个能够清除胃肠湿热的中药验方,用于湿热蕴结型的胃病治疗而已,但其疗效出乎预料,且被临床反复证实确切可信。</p><p class="ql-block"> 离校时隔多年,在后来从事中医工作数年的学习和实践中。随着胃病治疗相关理论的发展充实,以及临床知识的不断更新。特别是到八十年代中期,胃小弯幽门螺杆菌的证实发现,以及相关理论的确立,是临床医学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重大的进步。该项研究的两名医学工作者,分别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奖和医学奖。由此受到启发,随之联想到了刘绍骞老师当年所研制的中药制剂“胃复宁片”,之所以能够取得的良好效果。恍然明白了中药苦参可用作治疗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的基本原理,就是与其抑制和清除胃小弯幽门螺杆菌的存在有关。而在此之前,医学界对于幽门螺杆菌,并没有被临床医者充分认知了解,所以在消化道溃疡病的治疗过程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未能获得重大实质性的突破,以致很多胃肠道疾病,都没有及时得到真正有效的解决。</p><p class="ql-block"> 刘绍骞老师当时是从临床实际需要出发,自主研发出的“胃复宁片”。作为一种中药片剂。当时主要用于治疗发病率相对较高的消化道溃疡性疾病,对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具有很高的针对性和指向治疗作用。他虽然是仅仅采用了一味中药苦参,以单味药成方,专病专治,堪称一枝独秀,药简效宏。同时它还具备了简便验廉的特点,极大的方便了病人使用。这也充分反映出刘老师贴心服务的意识,以及慧眼识药,匠心独运的临床用药深厚功底。</p><p class="ql-block"> 单方独取一味苦参,用于疗治胃病,古今方书着实不属多见。苦参之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兼具杀虫的特殊功效。从现代医学的认识角度上看,它具有抑制或清除胃肠道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所以,在医学条件和诊治手段还非常落后的年代,能够让众多胃病患者,病情很快得到控制缓解。这正即是“胃复宁片”的作用机理所在,也是刘老师贯通中西医所学,灵活加以运用的优势所在。</p><p class="ql-block"> 中药苦参用于治疗消化道溃疡病症,是刘老师多年临床实践的经验,他的努力研究和卓越贡献,不应被湮没。</p> 泰山脚下中医人,需要传承发扬 <p class="ql-block"> 如今岁月荏苒,时光匆匆流失,随着世纪的更迭,当年的老师们,都已相继老去。但是,历史不应该被轻易的忘记,作为一个生长在泰山脚下的中医后学者,不敢忘记母校的历史和先贤老师们的工作事迹,勿忘我们的先辈医家不辞艰辛,全力弘扬国医精粹的奋斗精神,纪念那些曾经在泰山脚下,用汗水和心血,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孜孜不倦,辛勤工作的前贤。是必须要去做的一件事情,这也是时代的要求和对一段历史的尊重。这就是今天写这篇短文的本意和初衷,只有这样,通过一个亲历者的述说,用以表达一种敬意,并作为延续傳承的一种方式,让更多的后人,能够知晓那些曾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经历。</p> <p class="ql-block">(于福江教授书写,韩钦鹏副主任医师整理)</p> <p class="ql-block">坐诊地址:泰安市交通医院医康养中心一楼中医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