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棋

西岐布衣

<p class="ql-block">中国象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象棋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对弈棋类游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与国际象棋及围棋并列世界三大棋类运动。其模拟了古代战争、直线战争、陆地战争和平面战争,使用方形格状棋盘及红黑二色圆形棋子进行对弈,双方交替行棋,先把对方的将(帅)“将死”的一方获胜。类似的棋类游戏还有朝鲜将棋、日本将棋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象棋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象棋是一种古老的棋类游戏,大约有两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文明非物质文化经典产物,艺术价值泛属于整个人类文明进化史的一个分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起源传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象棋起源于中国。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国科学文化史》中明确提出,国际象棋也是中国人的创造。他详尽地分析了中国古代游戏——六博与天文、象术、数学的关系,他说:“只有在中国,阴阳理论的盛行促使象棋雏形的产生,带有天文性质的占卜术得以发明,继而发展成带有军事含义的一种游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象棋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楚辞·招魂》中就对其形制以及玩乐方法作过专门记载:“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营并进,道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意思是说,用玉石(即蓖)做成的相当于骰子。(即蔽)大小的象棋,每方共有6颗;比赛的方法是分曹并进。(指必须两人或两组对局联赛),相互进攻,逼迫对方于死路;最后是赢者“牟”(指成倍)取胜利。击败了敌兵(春秋时兵制,以5人为伍),而发出了胜利的欢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汉刘向《说苑·善说》亦记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意即劝孟,不妨也像“燕”国一样,斗象棋观歌舞,逍遥一二。所有这些,说明在战国时代“象棋”已经成为一项经常的活动了。因此象棋产生的时间,当在战国之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象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起源于传说时代的黄帝。北宋晃补之《广象戏格·序》说:“象戏兵戏也,黄帝之战,驱猛兽以为阵,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起源于传说时代的神农氏。元代僧人念常在《佛祖历代通载》中说:“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士、卒加炮代之为机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起源于舜的时期。传说舜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叫象,象为人懒惰,好玩耍。现代学者常任侠《中印艺术因缘》一书中说:“象因桀骜不驯,舜把他禁居起来,又恐他寂寞,所以为他制作棋局,使他有所娱乐。因其名象,故称象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起源于周武王伐纣时。明代谢肇淛《五杂组》云:“象戏,相传为周武伐纣时作,即不然,亦战国兵家者之流,盖彼时重车战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起源于春秋时期。象棋的“象”,是“象征”的意思,而与动物象无关。象棋可能是模仿春秋兵制而产生的。象棋各子的名称正好与春秋时期的兵制,即将、帅、车、马、士、兵、卒等相吻合。不过,象棋也可能是因为棋子是由象牙制成而得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六、起源于战国之时。《潜确居类书》载:“雍门周谓孟尝君:‘足下燕居,则斗象棋,亦战国之事也。’盖战国用兵,故时人用战争之象为棋势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起源于楚汉相争时期。象棋的棋盘的中间写着“楚河汉界”,因此许多人都认为这种说法比较可信。也有人认为是韩信发明的。清梁同书《渊深海阔象棋谱序》:“又闻象棋始于韩信,朱子云博局红也。”现代周家森《象棋源流考》:“韩信伐赵时,作象棋和叶子戏以如士卒,因年终士卒思乡,一得博具,则相聚共戏,钱财输尽,乐而忘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当于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制对方于死地。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的足球游戏,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见,早期的象棋,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在这种棋制的基础上,后来又出现一种叫"塞"的棋戏,只行棋不投箸,摆脱了早期象棋中侥幸取胜的成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产生背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的中国,国家战乱纷扬,烽火狼烟四起,象棋就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军事战争与体育竞赛相比较,有很多显而易见的相似之处。例如,都是以获得胜利为最终目的,对抗过程都是通过技战术进行表现。既有谋略主旨,又有战术手段。象棋作为模拟古代战争的智力游戏,每一局都在咫尺棋盘上演绎着金戈铁马、兵戎相见。棋盘上的车、马、炮、兵就是古代的战车、战马、火炮(或者投石车)和士兵的象征。相比其他体育运动项目,象棋与古代军事有着最为直接的内在联系,其战略思想和战术特征受到了古代军事思想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变迁,象棋日趋完善的同时,也不离军事战争和兵法的宗旨,有很多棋局精妙的战术构思及战术组合都谙合兵法之道。在排局古谱中,如《渊深海阔》、《梅花谱》、《橘中秘》、《适情雅趣》等等,很多排局就是以兵法、三十六计、三国演绎典故和战争名称等命名的,它们不仅构思精巧,与所命名的历史典故名称也十分契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代象棋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六博——象棋的萌芽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迄今所知,中国最古老的棋戏是六博和围棋,并称博弈。春秋以前的围棋活动已无从查证,据可靠的记载,迟至春秋时期才有人以弈喻事。六博的出现比围棋略早,《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曾跟进公下了三天六博棋角胜负,至春秋时代博弈已并行于世。《论语·阳货》载:“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孔子认为空闲时行六博下围棋是有益有娱乐活动,比无所事事要好。可见孔子时代,博弈已成为日常游戏的一部分。六博亦作六簿。《楚辞·招魂》说:“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可知六博亦即簿,蓖蔽象棋,这是中国象棋一名的最早出典。自先秦至唐,各种博戏多有涌现,盛行于世,可以找到若干中国象棋萌芽的诸因子,因此,可将这一时期称之为象棋史上的萌芽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献所记载最早的六博是两位君主,商代的帝武乙和穆王满。《史记·殷本纪》载:“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谬辱之”;《穆大子传》载:“(穆王)北入邮,与井公博。三日而决”,上述记载虽然并不一定可靠,但这样的传说至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西汉或战国时的人都认为六博的产生早于春秋时代,是十分久远的事。而据研究表明,秦代六博棋是象棋的鼻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庄子·骈拇篇》有“博塞以游”之语,对此成玄英疏云:“投琼曰博,不投琼曰塞”。可见塞戏是由六博发展而来,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掷骰行棋。从西汉墓中出土的塞戏棋具看,棋盘的形制与六博大致相同。塞戏在春秋战国时已十分流行。而到秦汉时期,塞戏颇为盛行,当时又称塞戏为“格五”。从湖北云梦西汉墓出土的塞戏棋盘和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塞戏,可以映证汉代边韶《塞赋》中对塞戏形制的描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象戏——象棋的雏形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国时期,象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并已和印度有了传播关系;至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561~578年在位)制《象经》,王褒写《象戏·序》,庚信写《象戏经赋》,标志着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象戏的首次记载出现在二十四史。《北史》卷十,天和四年有“五月己丑,帝制《象经》成,集百僚讲说”,《周书》卷五所记相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隋唐时期,象棋活动稳步开展;唐代中期,象戏进一步向现制象棋靠拢。史籍上屡见记载,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礼居丛书》载《梁公九谏》中对武则天梦中下象棋频国天女的记叙和牛僧孺《玄怪录》中关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岑顺梦见象棋的一段故事。据《梁公九谏》记载,武则天竟做了一个与天神大罗天女下象棋的梦,还被天女战败,此梦竟使她深感疑惑:不知吉祥否?夜寐梦下棋,必与她平日嬉戏象棋入迷有关;汝南人岑顺在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一天晚上,梦见金象国与天那国两军交战,请岑顺观战。金象国的军师向其国王汇报作战计划:“天马斜飞度三止,上将横行系四方。辎车直入无回翔,六甲次第不乖行”。岑顺梦醒后,其家人在屋内发掘出一座古墓,“前有金床戏局,列马满秤,皆以金铜成形”,这才知道梦中那位军师所言,“乃象戏行马之势也”。从这则故事可以知道,宝应年间的象戏已有将、车、马、卒等兵种,而且车、马、卒的步法与现在已没什么两样,而将可以满盘行走又类似今天国际象棋中的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国际象棋颇多相似之处。当时象棋的流行情况,从诗文传奇中诸多记载中,都可略见一斑。而象棋谱《樗薄象戏格》三卷则可能是唐代的著作。唐代,象棋在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有“将、马、车、卒”4个兵种,由黑白相间的64个方格组成。后来又参照中国的围棋,把64个方格变为90个点。这种象戏被称为“宝应象棋”,至今日本还将它作为象棋的代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宋代象棋——象棋的发展和定型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代,中国象棋基本定型,除了因火药的发明增加了“炮”之外,还增加了“士”、“象”。即在使用带有九宫的棋盘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他棋类的棋子种类并将其中三个兵升级成一个士及两个炮,以符合当时人的趣味。另外宋晁无咎的“广象棋”有棋子32个,与现代象棋棋子总数相同,但是不知道棋盘上有没有河界。宋、元期间的《事林广记》刊载了两局象棋的全盘着法。宋代是象棋广泛流行,形制大变革的时代。北宋时期,先后有司马光的《七国象戏》,尹洙的《象戏格》、《棋势》,晁补之的《广象戏图》等著术问世,民间还流行“大象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代,可能为了下棋和记忆的方便,才将一方面的“将”改为“帅”。明清时期,象棋有了很大的发展,并涌现出了不少象棋名手和论述象棋的专著。明代象棋专著有《金鹏十八变》、《梦入神机》、《橘中秘》等,而由徐芝精选的《适情雅趣》是象棋古谱中最系统、完整、实用的一种。《橘中秘》谱多为和棋,个别排局已经涉及古代象棋规则问题,利用规则当中的“将”、“杀”等战术手段而达到和棋的目的。不难看出,在明代,象棋技术水平和技术理论的发展己经开始趋向精细化,棋手和爱好者对象棋的要求也不再仅仅满足在排局构思巧妙和杀法精彩的层面。象棋的理论发展与技战术融合又迈进了重要的一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代是中国象棋发展的全盛时期,名家辈出,名谱众多。有关象棋著作有《梅花泉》、《韬元机略》、《心武残篇》、《竹香斋象戏谱》、《百变象棋谱》等。其中王再越著《梅花谱》是中国象棋史上一部带有划时代意义的棋谱,它因战例丰富、变化精微而著称,[4]开创了迄今三百余年“马炮争雄”的历史篇章。不仅如此,象棋著名的四大排局“七星聚会、野马操田、千里独行和蚯蚓降龙”也都是在清代完成的。这四个排局各具特色,但都是围绕车、马、炮、兵相互配合而展开,这些排局迄今为止仍然是公认的难度最高,最为复杂的。可以说清代是古代象棋发展理论和技术战术水平达到巅峰的历史阶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近代象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过封建社会的洗礼,象棋作为“艺”的一种,形成了特有的行业“江湖”。特别是进入民国时期,很多象棋高手在酒肆茶楼靠下“彩棋”为生。这种“彩棋”就是通过下棋赢得一些“彩金”的博彩,来糊口谋生。这些彩棋名目繁多,有让先,让子,甚至于让双马、让士象等等。在下棋的过程中也暗藏玄机,有的人其中这种文化现象的溯源,可以从古代的巫、医、百戏算起,行当也涉及“五花八门”。象棋江湖比较其他的江湖门派来说,同样具有流动性和欺骗性。所谓流动性,可以解释为当年的象棋棋手通常通过寻访名师、名士,高手过招而成名,以地域为界,划分门派。而欺骗性,一方面是下棋的棋手故意隐藏自己的水平,俗称“钓鱼”,待彩金达到满意的程度再一举得之。另外还有合作配合的,我们至今仍然偶尔能看到的街头摆“江湖残局”的人,用大家看似简单但实际复杂的棋局来诱使爱好者下注骗钱。这些手段总归是不够光明正大,难登大雅之堂的,但是朗朗乾坤,早已放不下一张棋桌,为了谋生,象棋棋手“沦落江湖”也是难免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时象棋水平最高,棋风盛的地方是华北、华东和华南三个地区,而北京、上海和广州就分别成为了活跃地区当中的核心,其中香港的象棋高手也常聚集在广州,棋手对弈的场所也多在茶楼进行。民国时期,北京出了著名棋手张德魁、那健庭等,上海以谢侠逊最有影响力,而广东则以黄松轩、钟珍和曾展鸿“粤东三凤”为代表。当时棋手多有绰号,例如:“扬州三杰”、“棋坛赵子龙”、“二十八宿”、“无敌中炮”等等,既有以地域门派为标签,也有以棋艺风格来取名的,象棋高手不自觉地形成了一个相对既流动又固定的小环境,象棋江湖名不虚传,有一定的社会影响。虽然棋手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没有得到有效的认可,但是象棋行业的生命力在困顿的条件下也显示出了特有的张力。在这个阶段,象棋的赛事活动多以擂台赛和循环赛的形式进行,为建国以后的象棋竞赛形式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导语:中国象棋高手通常都会隐藏杀机,在你不经意间锁定胜局,或者利你的防守漏洞接连吃你好几个关键棋子,让你瞬间毫无反手之力。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下象棋技巧十句口诀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象棋技巧十句口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双士缺象畏炮攻,双象少士怕兵</p><p class="ql-block">冲;</p><p class="ql-block">二、一车十子寒;</p><p class="ql-block">三、死子勿急吃;</p><p class="ql-block">四、卒子过河后应注意:</p><p class="ql-block"> 1.其它后勤子力(车、马、炮)须能</p><p class="ql-block">配合以利推进;</p><p class="ql-block"> 2.占据要点,主导局面,不轻言牺牲。</p><p class="ql-block">五、布局反先要点:</p><p class="ql-block"> 1.逼使对手走子还原(重复);</p><p class="ql-block"> 2.促使对方有效步数减少;</p><p class="ql-block"> 3.干扰敌方布 或造成僵局,使对方无好棋可下;</p><p class="ql-block">六、马吃方原位七兵后,可用二路炮塞对手相眼,以便跃马。</p><p class="ql-block">七、边卒挺进有三用处:</p><p class="ql-block"> 1.压制对方边马;</p><p class="ql-block"> 2.我方能车一进三高出车或保中卒;</p><p class="ql-block"> 3.能马三进一再马一进三进河口象位。</p><p class="ql-block">八、巡河炮应对要领:</p><p class="ql-block"> 1.上士勿急,以免被瞄象控制;</p><p class="ql-block"> 2.跨河车联合小卒围捕之;</p><p class="ql-block"> 3.随时注意对方平包脱根兑子或叫杀之着。</p><p class="ql-block">九、河口马应对要领:</p><p class="ql-block"> 1.高车骑河驱之。若对方有巡河炮保马的棋则考虑先七星剑弃兵拆除炮架,再用车驱之(横线、纵线均可);</p><p class="ql-block"> 2.伸炮跨河借彼兵做炮架击之</p><p class="ql-block"> 3.伸炮跨河伏进卒渡河做炮架击之。十、当对手炮打边卒时:</p><p class="ql-block"> 1.避其沉底,上象或平炮阻之;</p><p class="ql-block"> 2.诱其沉底,车马回师围捕之。对方之沉底炮可用己方车马(或车马象)捕捉,无论马是正马或边马。</p> <p class="ql-block">  在现代中国的象棋史上,处于第一梯队的大师又都该有谁呢?在下文之中,笔者将盘点出TOP10榜单,以供诸位参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赵汝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岁之年,赵汝权跟随父母从广州移居香港,并从小跟随师傅在作坊学做玉器。闲暇之时,赵汝权爱到附近的公园看街坊下棋,从而无师自通。17岁那一年,赵汝权一举夺下香港公开赛的青年组冠军出,从而成名,并在随后转为职业棋手。</p><p class="ql-block"> 进入巅峰之后,赵汝权以棋风凶悍、中盘搏杀闻名象棋圈,全港冠军的头衔近乎从未旁落。1987年中菲马邀请赛,在有两大传奇人物杨官璘、胡荣华参赛的情况下,赵汝权力压胡荣华成为大赛的亚军,足见他的棋力之雄厚。事实上,胡荣华、杨官璘之外柳大华、李来群、王嘉良、吕钦、徐红、赵国荣在内的六大内地宗师,亦自在巅峰岁月中败过在赵汝权手上。</p><p class="ql-block"> 一年之后,即1988年,亚象联首次放出五位象棋男子特级国际大师的头衔,赵汝权位列其中,足以是作为象棋选手无上光荣的印证。鬼仙、黄大仙、酒仙,分别因为棋风凌厉诡异、家住黄大仙区、无酒不欢这些属性,赵汝权积累下了上述各种以仙为名的名号。仙人的不老体质,正正完美呈现在了赵汝权身上。</p><p class="ql-block"> 在数十载棋手生涯之中,赵汝权一直保持相当的竞争力,至今仍活跃在职业赛场。在2008年举办的第一届世界智力运动会上,56岁的赵汝权拿到了快棋赛项目的铜牌,而当届的金牌得主是24岁的湖北棋手汪洋、银牌得主则是24岁的浙江棋川。在对决策能力与心力运算要求很快棋赛,能与差了32岁的两位年轻棋起站上领奖台,已然说明香江棋土之"仙"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洪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洪智,象棋特级大师,一次全国个人赛冠军得主(2005),人送外号"乱战天王"、"流浪棋王"。建国以来,合计有十九位大佬曾在全国赛中夺魁。当中,次数与洪智持平的棋坛大佬有几位,但是思考再三之后,笔者还是优先考虑洪智。</p><p class="ql-block"> 何也?全国个人赛冠军头衔&象棋特级大师绰号,算是入榜的硬指标。除了这两大属性齐备之外,洪智为自己、为国家象棋队赢下了一块在象棋史上极其珍贵的亚运会金牌。</p><p class="ql-block"> 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在此之前,洪智曾代表国家队外战五次,表现平,从而被讽"外战外行"。在亚运会拔赛上,洪智一路闯关拿到第一,获手名额出战羊城亚运。</p><p class="ql-block"> 第六次外战,发生在这样极其难得的最高规格赛事之中,洪智完成了中国绝版的救赎。打到决赛圈,在中国头号主将吕钦因为前面轮次表现不佳而早早丧失争冠机会的情况下,洪智顶住了压力,最终以七战五胜一平一负的战绩,依靠着同分胜负关系领先的微弱优势压过了越南第一高手阮成保,在报掉将这枚亚运金牌留在了东道主中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柳大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柳大华,象棋特级大师,两次全国个人赛冠军得主(1980、1981),人送外号"东方电脑"。1976年,全国十二;1978年,全国第九;1979年,全国第二。出道之后,柳大华华一步一个脚印,最终迈向高峰。</p><p class="ql-block"> 1980年的全国赛,在此之前,另外一大传奇人物胡荣华已经实现"十连霸",正向"十一连"发起冲击。于情于棋迷的期待,资历尚浅的新人王柳大华也就成为了大众眼中的反派狙击者。</p><p class="ql-block"> 未来才是我的么?不,我现在就要!赛事上,柳大华局局的招法凶狠,最强势姿态压过胡荣华,成为中国象棋王。一年之后,柳大华再度卫冕成功。</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洲际范围的象棋赛事亦正式踏上发展的轨道。作为对外征战的早期国手,柳大华发挥极其出色,在一、二届亚洲怀象棋比赛中担纲大将,协助国家队取得冠军。</p><p class="ql-block"> 此外,提到柳大华,不可不提他的盲棋神技,其"东方电脑"的外号,亦正正是得益于他在盲棋对局上所呈现出的强大记忆力。早在1981年,柳大华就创下了一对十九人的蒙目棋的世界纪录。2006年8月,柳大华再度出山,在成都与108位业余爱好者上演同时对决,最终并取得了69胜30和9负的成绩,再度刷新吉尼斯象棋同时对弈的盲棋记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李来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来群,象棋特级大师,四次全国个人赛冠军得主(1982、1984、1987、1991),人送外号"智多星"。</p><p class="ql-block"> 李来群之棋,往往予人以"巨蟒缠身"之观感。既可强攻斩杀、亦不惧久战,时常能积小胜为大胜。1982年,李来群登顶全国冠军。在中国象棋史上,李来群的封王之路,有着"划时代"的象征意义。因为,李来群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来自"黄河"以北的棋王,南方棋手独霸棋王的历史由此作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王天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天一,象棋特级大师,三次全国个人赛冠军得主(2012、2016、2019),两次世界象棋冠军赛冠军(2013、2017),人送外号"外星人"。</p><p class="ql-block"> 早在新世纪之初,少年王天一就以神童之姿博得了广泛的关注。2001年、2003年、2005年,此子三夺全国少年赛冠军。在2004年,王天一在亚少赛中封王。</p><p class="ql-block"> 2005年,王天一以15岁的年纪晋升为中国象棋大师。2007年,王天一考上了北京大学大学信息管理系。对,再补充一下,王天一是正儿八经地通过高考渠道考上的北大,而非像柯洁类型的职业棋坛成名之后再通过单独招生考试上清华。</p><p class="ql-block"> 由于忙于学业,在2005年到2009年期间,王天一算是暂别了棋坛。2010年,王天一开始全身心地投入职业棋手的赛场。2012年,王天一首夺全国赛冠军,同年,王天一以24岁的年龄晋升为"特级象棋大师。"</p><p class="ql-block"> 从棋风而论,吻合他的外号,王天一擅长棋路运算,中后期收残局的能力极其强大。过去十年之间,王天一三夺全国个人赛冠军、两夺世界智力运动会冠军、两届全国象棋甲级联赛冠军、三届全国象棋甲级联赛 MVP 棋手、一次亚洲象棋赛个人冠军、两次亚洲象棋赛团体冠军。可以说,称王天一为目前乃至未来长时间内中国棋坛的领军人物,并不为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赵国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赵国荣,象棋特级大师,四次全国个人赛冠军得主(1990、1992、1995、2008),一次世界象棋冠军赛冠军</p><p class="ql-block">(1991),人送外号"东北虎"。</p><p class="ql-block"> 师承中国象棋历史上的"无冕之王"王嘉良,赵国荣将攻杀凌厉、大开大合的北派风格演绎得青出于蓝之外,赵国荣更把南派棋手的柔韧细致、绵里藏针的棋路思维溶于一身,最终成为了布局时常别出心裁、名局无数的经典大家。</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大师,永远怀着一颗学徒的心。恰恰是得益于这一种夸张的学习与吸收能力,赵国荣的首冠与末冠之隔可以达起不八年之久。此外,不可不提的光辉成就赵国荣是中国象棋历史上第一位集世亚洲、全国冠军于一身的"全冠王"。</p><p class="ql-block"> 此外,赵荣华还注重实战总结和理论研究,著有《棋评精华录》等不少佳作,同时在培养后辈上一如师傅王嘉良,不遗余力。毫不夸张地说,赵国荣的棋,大大改变了中国棋坛的格局与风潮,是一个时代的代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许银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许银川,象棋特级大师,六次全国个人赛冠军得主(1993、1996、1998、2001、2006、2009),三次世界象棋冠军赛冠军(1999、2003、2007),人送外号"少年姜太公"。</p><p class="ql-block"> 岭南花开二月天,来往游人羡神仙,棋客心与游人异,只慕少年羡许仙!在历史悠久的全国赛上,许银川登顶次数仅次于名宿胡荣华;在历史尚浅的世界赛上,许银川登顶的次数仅次于同门师兄吕钦。</p><p class="ql-block"> 既是天才,也是棋痴,自出道成名以来,在继承南派风格的同时◇许银川亦以精通各种对局走向的厚度、外加胸有成竹态深度称霸棋坛。与吕钦一起,许银创了中国象棋史上名唤"岭南双雄"的大时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吕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吕钦,象棋特级大师,五次全国个人赛冠军得主(1986、1988、1999、2003、2004),五次世界赛冠军(1990、</p><p class="ql-block">1995、1997、2001),人送外号"快马飞刀"&amp;"羊城少帅"。</p><p class="ql-block"> 开局与残局能力接近完美,中局能力举世无双,布局极其周密、下子神速却后劲绵长。划上楚河汉界,巅峰吕温侯一出,谁可争锋?</p><p class="ql-block"> 作为老牌特级大师的代表人物,吕钦在生涯的后期阶段仍保有顶级的战力,即使是80后的顶级选手亦难以占到吕钦的便宜。赵国荣之后,吕钦是第二位"全冠王"世界赛冠军的次数上,吕钦更是以五次领跑排行。噢,还有考验反应与进攻能力快棋赛,吕钦也是丝毫不虚的,电视快棋赛总共举办了十六届,他拿到了十一次冠军。</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个人赛、世界赛、国家队、象甲联赛、快棋赛、甚至是盲棋赛之中,吕钦所呈现出的统治力无不让人印象深刻,作为棋手的 BUG 程度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杨官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官璘,象棋特级大师,四次全国个人赛冠军得主(1956、1957、1959、1962),人外号"魔叔"。</p><p class="ql-block"> 弈如烟,搏技深,境界高,工于勤。数十载可曾,挂印封金?棋国元戎名盖世,老骥伏枥赤子心。-﹣摘自著名棋评家张郁伟为杨老创作的《满江红》。</p><p class="ql-block"> 1956年1月,国家体委宣布棋类列入体育项目。同年,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象棋赛,杨官璘代表广东省参战,成为首个全国冠军。棋而论,在现代中国象棋史上,杨官璘绝对称得上是第一位独一档的大魔王,强如董文渊、陈松顺、王嘉良李义庭等早期好手都要往后稍稍,退居个二梯队。</p><p class="ql-block"> 全国象棋个人赛,4次夺得冠军,3次获得亚军和季军,13次进入前六名,成绩极其优异。此外,杨官璘还曾带领广东队拿下四次全国团队赛冠军,实现一次三连的王朝壮举。还有,在1959年和1987年,杨官璘分别获得全运会象棋赛冠军,28年的两冠长度之隔是什么概念,细品。</p><p class="ql-block"> 杨官璘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是一位强大的棋手,更在于他是一位伟大的棋士。在推动象棋发展、象棋文化传播的道路上,杨官璘的贡献极其巨大。在创造棋坛空前的奇迹之后,在杨老的身后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脚印,供后人去追随与超越。实际上,吕钦、许银川、赵国荣、陶汉明于幼华、李来群、柳大华、徐天红、洪等多位特级大师,都接受过杨老的教作为里程碑式的棋圣,杨老著述和出人很多象棋书籍,更使广大棋迷在对象棋的理解上获益匪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胡荣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胡荣华,象棋特级大师,十四全国个人赛冠军得主,人送外号"胡司令"。</p><p class="ql-block"> 1960年至1979年,胡荣华实现全国象棋个人赛冠军的十连霸伟业。1983年、1985年、1997年、2000年,巅峰已过的胡荣华,先后四次再度在全国赛封王。</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事情,拿下第一个全国冠军的时候,胡荣华十五岁,历史最年轻;拿到最后一冠的时候,胡荣华五十五岁,历史最年长。</p><p class="ql-block"> 在促进象棋发展的历史上,胡荣华的贡献同样不可磨灭。反宫马、飞相局等布局的新生与流行,正是胡荣华在巅峰期一不成。80年代之后,胡荣华出书著作,使得许多研究成果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大动了棋坛风格百花齐放的盛况。进入新世纪之后,作为棋协管理层的胡荣华,亦促使了象棋联赛往好的方向发展。</p><p class="ql-block"> 拥有长达二十年的不败传说、长达四十年的冠军跨度、更是当代象棋发展的头号推动者,到底该怎么给胡荣华的象棋人生做注脚最合适?</p><p class="ql-block"> 旷世棋圣,是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赵匡胤输华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太祖赵匡胤幼年丧母,家道贫寒,靠父亲担在箩筐里走南闯北,打工卖艺,从小就看尽了世间的眉高眼低,尝遍了生活的酸甜苦辣。长时期的江湖漂泊生涯,养成了他喜打架,爱赌博,而且赌输不给,赌赢必要的赖皮性格。好在他生得方面大耳,身高力强,且又会一些武艺,凡是与他家发生争斗的,多为败家。有一年,华在河南地面闯了祸,官府派人四处捉拿,他就偷偷地溜过潼关,来到陕西,进入华阴地面。当知道官府捉拿的危险已悄然离去时,他才觉得腹内空虚,四肢无力,实在是一步也挪不动了。可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华山的陈抟老祖正在华山脚下恭候着他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抟老祖,字图南,号扶摇子,毫州真源人,是北宋著名的道教学者和道教诗人。唐朝长兴年间举进士不第,便发誓不求禄仕,遂隐身山林,以山水为乐。传说他来华山隐居的路上,碰见一位老者肩挑箩筐,两只箩筐中各坐着一个男孩,当老头从他身边经过时,他大呼一声:“天下由此定矣!”高兴得差点从驴背上掉下来。此后逢人便说,那老头一肩挑了两盘龙。那老头,便是赵匡胤的父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抟老祖算好赵匡胤这天要来华山避难,便装扮成一个卖桃老汉,挑着桃筐,拦在华山路口。赵匡胤走一步,歇一步,又饥一渴,又困又乏,心里正盼着遇见个卖吃喝的,好吃一个饱哩,谁知瞌睡来了就有人递枕头。他老远望见两筐鲜桃,又红又大,顿时脚上来了劲儿,于是就一鼓作气跑了上去,不问三七二十一,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不一会,两筐鲜桃便所剩无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吃罢桃,赵匡胤将嘴一抹,横下扁担,依着箩筐,倒头便睡,还不时地把他那双自大臭脚伸进陈抟老祖的怀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抟老祖也不唤醒他,就在一旁悄悄地等着。一直等到日落西山,赵匡胤才醒来。可是他扛起盘龙棍,扭头就走。陈抟老祖连忙拦住说:“你这位壮汉,吃了我的桃,还躺在我的扁担上睡了一觉,睡醒了分文不给,连个谢字都没有,扭头便走,讲不讲理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要钱?要什么钱?多少钱?”赵匡胤从来就不懂得吃了东西还要付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抟并不生气,仍然心平气和地说:“得了,我看你也付不起,就要你一文钱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赵匡胤一听哈哈大笑,想这老头好生奇怪,两筐桃子才要一文钱,就慷慨大方地说:“好,一文钱就一文钱。”可是,他在身上摸了半天,连一文钱也没有摸出来,不由羞得面红耳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抟老祖一看,一文钱难倒了英雄汉,忙找了个台阶给他下:“没有钱不要紧,只要你陪我下一盘棋,赢了我,就算你付了桃钱。”赵匡胤心想,别的我不会,下棋赌博我可是行家,我不光要赢桃钱,还要让你连家里的桃树都输个精光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头一盘,赵匡胤赢了,他越发得意,硬要来第二盘。陈抟老祖说:“你还了桃钱,也就罢了。天色已晚 ,我要回家呢。”赵匡胤急忙拉住道:“别忙老头,下一盘棋我还要赢你家的桃树呢。”陈抟老祖哈哈一笑说:“要是你输了呢?”赵匡胤说:“我就赌这根盘龙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谁知第二盘还没走几步,赵匡胤就败下阵来。陈抟二话不说扛起盘龙棍直奔华山而去。赵匡胤岂肯认输。跟在后面连喊带叫:“再来一盘,再来一盘!”就这样喊着叫着,等他追上陈抟时,已来到了东峰下棋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时明月当空,天宇如洗,山空谷静,万籁俱寂,只有清风徐徐吹来,山峦隐隐如黛。赵匡胤从未体味过如此美妙的情景,直觉得身处境外仙天,不由一阵阵如幻如痴。直到他发现坐在石桌对面的已不再是卖桃老汉,而是一位白发飘髯的老道长时,才想起自己是追着卖桃老汉来再杀一盘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抟老祖指着眼前已摆好的棋盘说:“你追着来是想再赌一局,不知这次用什么作赌注?”赵匡胤知老者不是凡人,早已从心里佩服了许多。他知道自己身上空空如也,盘龙棍已输给对方,无论如何,也想不出拿什么作赌注,只好信口说:“我赌华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抟老祖正等着这句话呢,他当然满口应允,还说:“空口无凭,要写个文约为证。”赵匡胤想,华山又不是我的,输了就输了,立个文约又有何妨。陈抟老祖早就预备好笔墨纸砚,写了文约,还让赵匡胤压了指印,然后才坐下下棋。下了三盘,赵匡胤输了三盘。陈抟老祖高兴地说:“华山真的属我道家了?”赵匡胤却耍赖说:“山是道家的山,树是皇家的树。”陈抟一听此话,连忙跑倒口呼:“谢主龙恩!”赵匡胤不知这位道长为何行起君臣之礼,正想问个明白,陈抟老祖说:“壮汉身有九五之尊,日后便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赵匡胤知自己有天子之位,信口开河输了华山,日后定遭世人谴责,心中悔恨,忙去抢夺文约。不料陈抟老祖轻轻一口气,文约就飞过谷涧,贴到棋亭对面三凤山的石壁上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赵匡胤知自己欲赖不成,就请求陈抟指点迷津,早日成就立国大业。陈抟说:“周世宗柴荣正在潼关招兵买马,征集良将,何不去投?”听了陈抟的指点,赵匡胤立即下山直奔潼关,随了柴荣。到后来终于“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了宋朝开国皇帝,史称宋太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赵匡胤卖华山的故事虽属民间传说,甚至被演绎的神乎其神,然而却给华山留下了下棋亭、文约石、猴子观文约等景观。据说游人站在东峰仔细观望,文约上的草体字迹还依稀可辨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