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平遥(民风)

依然

<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于多种渠道,作者整理改编)</p> <p class="ql-block">  平遥县位于山西省中部,距离省会太原市100公里,是太原都市圈的重要成员,国土面积1260平方公里,辖5镇8乡3个街道211个行政村、16个社区,总人口45万人(2021年末)。境内东南部群山环绕,中部丘陵起伏,西北部为广袤平川。平遥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全国五A级景区品牌百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殊荣。</p><p class="ql-block"> 平遥是历史文化古城。帝尧初封于斯,帝舜曾在此制陶、耕稼。秦始皇命名“平陶”,后为避北魏太武帝名讳更名平遥。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城区面积2.25平方公里,现保存古城墙6162.68米,街巷199条,明清传统民居3798处,全县不可移动文物1075处,各级文保单位143处(国家级20处、省级2处、市级4处、县级117处),文物数量之多、品位之高,在全国县级城市中名列前茅。古城、双林寺、镇国寺是精髓所在,双林寺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的宝库,镇国寺万佛殿为国内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精品之一。</p><p class="ql-block"> 平遥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哺育了孙楚、孙盛、雷履泰等历史名人,养育了郭兰英、阎维文、刘旺等当代精英。原真、原汁、原味的平遥古城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魅力独具,基地变基因,承古而出新,不断演绎着一个明清时期汉民族城市范例的精彩画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平遥是文旅融合名城。作为中华灿烂文明的实物载体,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吏治文化、漆器文化、饮食民俗等文化繁荣昌盛,是明清古城的活样板、古建筑的博览地、匾额书法篆刻艺术的展示区。平遥历来商业氛围浓郁,是晋商故里,日昇昌票号开中国商业之先河,是“近代银行业的乡下祖父”,其“东掌”模式,是现代企业股份制的雏形。明清时期全国51家票号,平遥占22家,“一纸风行、汇通天下”,19世纪曾一度掌控中国经济命脉。诚信为本,以义制利,晋商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界五百年。得益于强劲的文化软实力与厚重的历史遗存,旅游业态迈向高端化、国际化、差异化,文旅融合共进成为平遥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目前,全县有24处旅游景点、6条特色产业街区、400家特色商铺、1200家宾馆客栈,8万余从业人员,游客年均增长人次300万,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加20亿元,国际游客占比近20%,成为网红打卡地、休闲生活区,是全国最火爆的旅游景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  平遥县有史以来,就是一个人口众多,土地稀少的县份,所以平遥人自古就外出闯生活,天南海北到处都有平遥人,过去有一句名言是"有鸟叫的地方,就有平遥人.",如今由于有了平遥人刘旺登上太空后,就改成“没有鸟的地方也有平遥人”。这就决定了走出平遥的平遥人有以下几个特点: </p><p class="ql-block"> 1、朴实,诚恳; </p><p class="ql-block"> 2、自古崇尚教育,安居乐业。 </p><p class="ql-block"> 3、吃苦耐劳,孝顺; </p><p class="ql-block"> 4、聪明过人; </p><p class="ql-block"> 5、精于计算,善于理财;</p> <p class="ql-block">  1、朴实,诚恳。平遥人历来务实,背靠贫瘠的黄土,祖祖辈辈以农事为重,不偷懒、不耍滑。善于沟通、长于拜师学艺,不会不懂装懂。一向尊重有一技之长的人,重师重教,不耻下问,正因为此,平遥人整体文化素质高于周边县域,外地人也愿意与平遥人交朋友。</p><p class="ql-block"> 2、自古崇尚教育,安居乐业。 </p><p class="ql-block"> 平遥县历来由于人多地少,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经商做官为体面之事。只有接受好的教育,才会算帐、打算盘;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有可能出人头地。儒家文化在平遥县人心中根深蒂固,家家如此 。读书识字是首选,但更多的是考虑实用 ,过去虽然考官的名人不多,但整体文化不浅。从我记事起,村里的文肓极少,即使七八十岁的老人也识文断字的多。家家户户均以子女能入仕为荣,知识改变命运是一致的观点。受这种思路影响,每家父母硬愿砸锅卖铁也要供子女们读书。改革开放以来,每年高考录取人数在全省也是名列前茅,年均2000人以上,仅升学移民人口四十多年下来差不多有近八、九万人,这也是平遥县人口下降的一个原因。兄弟姐妹中农工商学仕分工合作,安居乐业。</p><p class="ql-block"> 3、吃苦耐劳,孝顺。</p><p class="ql-block"> 平遥人能吃苦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几乎没有懒汉。无论当年大搞钢铁还是兴修水利、三二零二工程中都留下美名。无论农民还是民工都舍得下大力气干活是大家公认的事实,而且无论环境如何都一如既往敬业。原来太原、榆次一带修皮鞋、蹬三轮搬家的,到现在擦玻璃、打空的绝大多数是平遥人,干净利索,从不拖泥带水,深受好评。为了多挣钱养家,脏活累活都能干,也更是为了让家里的大人小孩过的舒服一些。</p><p class="ql-block"> 孝顺也是有目共睹的,平遥人习惯了与父母们在一起生活的人居多,很少听说有人逆待长辈的。亲情关系浓于周边县市。长辈们在家的威信、威望都不同寻常,尤其是平遥男人,几乎都是贤夫良婿。</p><p class="ql-block"> 4、聪明过人。</p><p class="ql-block"> 受文化底蕴的影响,平遥人大多聪明过人,从每年的高考录取人数即可略见一斑。反应快,知识丰富,连过去那些文化不高的老辈们都能谈古论今,每遇唱戏,老人们都大多把台词记得滚瓜烂熟,更不用说常年外出经商的人,没有个聪明的脑子就挣不了大钱。</p><p class="ql-block"> 5、精于计算,善于理财。</p><p class="ql-block"> 平遥人倾其心智汗水厮磨于生意一途,的确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平遥西大街上那些金光闪闪的院落辉映着他们昔日的荣耀。这令以后任何一位研究晋商的学者都不能不对这一圣地毕生心仪。</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平遥人被外地人称为中国的犹太人</p><p class="ql-block"> 平遥自然条件也相对恶劣。东部丘陵山地贫瘠,西部汾河水患威胁,与“金太谷银祁县吃不完米面的榆次县”相比,无任何优势可言。</p><p class="ql-block"> 面对人满为患拥挤狭小的生存空间,平遥人只能给自己加码,生存压力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能者生存”为至理名言,培养了他们思谋“出人头地”的生存竞争意识,锻炼出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和灵变的生存能力。这种意识和能力往善的一面发展,为了生存,平遥人勇于走出家园向四方漂流,走西口,也走东口。他们挥别故土向远处更远处走去,从而缓解那片乡土沉重的承受力。平遥人散布在世界各地,可能尤以北中国为主,这缘于生活习惯和文化上的较多认同。据估计,旅居在外的平遥人数,不少于坚守故土的人数。更像一个漂流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民族,高压力生存艰难不也正锤炼出了他们的卓尔超群和对于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吗?</p><p class="ql-block"> 把平遥人比作生活在汾河平原上的犹太人可能有点夸张。但是没有土地赖以生存而大举进军商界,以长久的行路难为代价获取贸易利润来求取生存,并以集团化和高成效赢得世人瞩目,这可能是我把犹太人和平遥人加以联想的最初依据。</p><p class="ql-block"> 与“商的传统”相比,平遥人“文的传统”似乎更其历史悠久。尽管有人早就指出晋商不及徽商热衷于办学,但就晋中小范围而言,平遥人重视教育的程度非其它县市人们所能比肩。在成化版《山西通志》里说辽州人“朴实少文”,寿阳人“淳朴少文”、榆社人“朴野少文”、介休人“颇好勇义”、太谷人“慕学”、祁县人“好学”、榆次、昔阳强调了他们“力于田亩”后指出其“尚文”,而论及平遥人只五个子:“勤俭而尚文”。从这一对比看目下各县教育的发展,我们就应该知道“百年树人”的的为至理。</p><p class="ql-block"> 平遥人后来在生意场上火爆一时,风光占尽,商路上一路顺风获利颇丰。</p><p class="ql-block"> 晋中文人刘红雷曾经说过:当很多地方的人们捧着他们那些不着边际的祖先来满足他们可怜的虚荣心的时候,平遥人面对自己土地上走出去的几位响当当的当代名人不事吹嘘,而更精于做一些面向明天的事情。人们一般鄙薄平遥人算计方面的才能,如果算计到这种地步,那又陋在何处呢?</p><p class="ql-block"> 戏曲大师程玉英总结的更好:“平遥家硬,介休家诈,汾阳家软,孝义家短”。“平遥人有股子劲哩。”在晋中普遍人认为有两个群落的人固执,一是榆社人,一是平遥人。但榆社人固执是性格上的桀骜不驯,而平遥人固执近乎偏执,是其心理状态的主体意识的强烈。</p><p class="ql-block"> 平遥人有很难以说清的地方。比如,他们既能向辽阔世界的任何一处陌生地方走去,也能在老家保留下一座经百年风霜而不倒的城墙;他们既有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也能珍爱老祖宗遗留的哪怕最不起眼的一件器皿;平遥人既开放也保守;既团结对外又相互残杀;既文也商,既精明变通又非常固执,既精于巧思妙算,又常常执迷不悟。</p><p class="ql-block"> 向我们走来的平遥人,背负那端庄的城墙,拎着色泽鲜润的牛肉制品,其香飘万里,勾起你无限食欲。“平遥的牛肉……”几乎传遍山西,传出山西,飞向辽远。</p><p class="ql-block"> 如果没有平遥人创造辉煌业绩,那么晋中的历史就要暗淡许多。在建筑雕刻、金融贸易、家具食品工艺等许多领域抽去平遥人的贡献,晋中人恐怕会乏善可陈,更不用说走出晋中的那些平遥人在更其广阔的时空里促进着人类的文明。基于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审视一番平遥人,听听他们一步步踩着个坚定、一步步踩着个精明的脚步声如何匆忙地从过去走来向未来走去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