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近期我们武功县第二实验小学进行了同课异构活动, 我连续听了部编教材二年级语文下册《传统节日》的四节课。刘霞、朱艳、薛宏、金杜娟四位老师把《传统节日》上出了“不传统”的感觉,达到了好课的“五实”标准,即扎实的课、充实的课、丰实的课、平实的课、真实的课。使我受益匪浅,现把自己的听课心得总结如下:</p><p class="ql-block"> 一、体现语文性和人文性的统一</p><p class="ql-block"> 《传统节日》这篇文章是一首我国传统佳节为题材的韵文。传统佳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联系着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古老文化。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一节语文课更重要的是体现语文性。在教学“春节”这个传统节日时,金杜娟老师很好的体现了语文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从传统节日春节拓展到《元日》这首诗,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孩子说一说春节这一天你是怎么过的?都有哪些传统习俗?同时明确告诉孩子“传统习俗”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习俗。在学习“清明节”时,背诵古诗《清明》。学习“乞巧节”时,让孩子观看了有关牛郎织女的视频故事,让学生理解乞巧的意思是祈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同时使孩子更加喜欢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神话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二、 朗读指导和理解运用相结合</p><p class="ql-block"> 本文是一片韵文。韵文是讲究韵律的文学体裁,用韵律格式写成的文章,韵文是讲究格律的,甚至大多数要使用同韵母的字作句子结尾,以求押韵的文体或文章。这篇文章语言节奏轻快,富有韵律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薛宏老师指导朗读的时对朗读的停顿、重音做适当点拨。例如:句子之间的停顿稍长,句子类的停顿稍短、对佳节的名称可适当重读。刘霞老师能很好的引学生体会节日传递的感情,正确把握朗读的感情基础,如,读“清明节雨纷纷,先人目前去祭扫。”声音低沉,读出了缅怀之情。</p><p class="ql-block"> 传统佳节源于生活,学生一读句子就会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情感的共鸣,朱艳老师教学中能注意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文中一些词语,如“传统、乞巧、祭扫”,内涵丰富,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朱艳老师采用了联系生活,联系语境,借助图片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达到了朗读指导和理解运用相结合。</p><p class="ql-block"> 三、引导和自学相结合</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全文共有八句话,前七句话按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七个一年中重要的传统佳节和相关习俗。 第八句话与第一句话相呼应,表示新春佳节转眼又至。全文语言平实,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读易记。金杜娟老师和孩子一起学习“春节”部分,总结出学习方法:1.</span>品读与节日相关的语句,找出人们是怎样过节的。2.联系生活实际补充说明还有哪些其他的活动形式。学习方法总结出来之后,金老师运用这些学习方法学“元宵节”的部分,然后完全放手让孩子学习“清明节”部分。所有孩子都会自学了,分小组学习剩下的节日内容。</p><p class="ql-block"> 这四节课中,四位老师都能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愈、想象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p><p class="ql-block"> 研一池清波碧水,再蘸一抹花红柳绿,在这个五彩缤纷、充满希望的春天,我们低语组将继续乘教研之风,不断探索创新,向教育更深处漫溯。每位老师也会倾情引学子们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走向最美的诗情和远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丁燕飞,咸阳市教学能手,咸阳市学科带头人,陕西省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担任“丁燕飞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多次在我县的多个学区进行送教下乡和专题研讨活动。并多次参与并主持省、市、县级课题的研究,多次担任各级各类赛教方面的评委。有几十篇论文在核心刊物上发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