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名胜志 曹学佺著 明万历间 ③

望星空(蓬安姚氏)

四川名胜志 曹学佺著 明万历间 ③<br><br>曹学佺《蜀中名胜记》、《蜀中广记》、《四川名胜志》 的编写经过及版本演变曹学佺《蜀中名胜记》, 三十卷, 万历四十六年刊行, 卷首有钟惺序文。 万历刻本残存于今者, 藏重庆市图书馆, 只剩前二十二卷, 最后八卷已经残缺。 是书除万历刻本外, 又有清南海伍氏《粤雅堂丛书》 本。 民国以后, 商务印书馆出版《丛书集成初编》、《国学基本丛书》, 都收了南海伍氏这个本子。<br>后来, 曹学佺把《蜀中名胜记》 同他其他有关四川的著作, 集写成《蜀中广记》, 凡一百零八卷。 清代纂修《四库全书》, 《蜀中广记》 列入史部地理类杂记之部。《四库全书》 所收《蜀中广记》 卷之一至卷之三十, 即为《蜀中名胜记》, 与万历刻本完全相同。<br><br>曹学佺(1574-1646),字能始,一字尊生,号雁泽,又号石仓居士、西峰居士,福建福州府侯官县洪塘乡人,明代官员、学者、诗人、藏书家,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清兵入闽,自缢殉节。曹学佺藏书万卷,著书千卷。毕生好学,对文学、诗词、地理、天文、禅理、音律、诸子百家等都有研究,尤其工于诗词。精通音律,擅长度曲,曾谱写闽剧的主要腔调逗腔,被认为是闽剧始祖之一。1609年,曹学佺任四川右参政。1611年,升任四川按察使。1613年因得罪蜀王被罢职。《四川名胜志》(一称《蜀中名胜志》)作于万历二十七年(1600年)平播之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刊行。 ▲第1卷 川西道成都府一(成都县、华阳县)<br>成都府管六州二十五县。《帝王世纪》:“周太王从梁山止于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秦惠王二十七年,张仪灭蜀,始置成都县。<br>▲第2卷 川西道成都府二<br>▲第3卷 川西道成都府三<br>▲第4卷 川西道成都府四<br>▲第5卷 川西道成都府五(新都县、双流县、郫县、新繁县、温江县、彭县、崇宁县)<br>新都县,在府城北六十里。《华阳国志》:“蜀以成都、广都、新都为三都”。郫县,在府城西二十五里,杜宇名蒲卑,都于此邑。温江县,在府城西五十五里,以江水至此始温也。彭县,在庄城北九十里,周彭国也,武王伐纣,彭国与焉。<br>▲第6卷 川西道成都府六(灌县)<br>灌县,在府西六十里,以灌口为名,齐始置县,曰齐基,又曰青城也。亦唐之盘龙县,宋之永康军。<br>▲第7卷 川西道成都府七(崇庆州、茂州、威州)<br>崇庆州,在府城南百一十里,领县一(新津县)。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有“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丹铅录》云:江水自湔堰至犍为,有五津,曰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新津县,在崇庆州东南二十里。李白在新津县有送友人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茂州,在府西北五百五十里,领县一(汶川县)。本冉?氏之国。《说文解字》:白马黑面曰?。汶川县,在州南五十里。汉之绵虒县也。虎有角曰虒,行水中,以地有此兽矣。威州,在府西四百五十里,领县一(保县)。保县,在州西四十里。<br>▲第8卷 川西道成都府八(金堂县、简州、仁寿县、井研县、资阳县、资县、内江县)<br>▲第9卷 川西道成都府九(汉州、绵州、安县)<br>汉州,在府东北一百里,领县三(什邡县、德阳县、绵竹县)。绵州,在府东北三百六十里,领县二(罗江县、彰明县)。<br>▲第10卷 川西道龙安府<br>龙安府,在省城北四百八十里,领县三(平武县、江油县、石泉县)。<br>▲第11卷 川北道保宁府一(阆中县、苍溪县、南部县、广元县、昭化县)<br>保宁府,距省城七百里,领州二县八。阆中县,附郭,秦张仪伐蜀,置阆中县。<br>▲第12卷 川北道保宁府二(巴州、剑州)<br>巴州,在保宁府东三百五十里,领县二(通江县、南江县)。山曰大巴小巴,世所称九十巴山也。大巴之险逾于栈道,下逼汉中。小巴之南即古巴国,西魏置巴州。巴江源出大巴山,至当州东南分为三流,而中央横贯势若巴字。剑州,在府北二百二十里,领县一(梓潼县)。李白的《蜀道难》即描写剑州地势。<br>▲第13卷 川北道顺庆府(南克县、西克县、广安州、蓬州)<br>顺庆府,在省城东南六百里,领州二县八。广安州,在府东二百一十里,领县四(岳池县、渠县、邻水县、大竹县)。宋开宝初置军,取广土安辑之义。蓬州,在府东北百四十里,领县二(营山县、仪陇县)。<br>▲第14卷 川北道潼川府一(射洪县)<br>潼川府,直隶四川布政使司,在省城东北三百里,领县六。<br>▲第15卷 川北道潼川府二(蓬溪县、中江县、遂宁县、盐亭县、安岳县、乐至县)<br>▲第16卷 上川东道属重庆府一(巴县、江津县、壁山县、永川县、荣昌县、大足县、安居县、綦江县、南川县、长寿县、黔江县)<br>重庆府,在省城东千二百里。领三州十七县。周巴子国,秦使张仪来巴,立巴郡,遂城江州。二汉因之,献帝时巴分为三江州。隋改渝州,以江受渝水也。唐天宝之南平郡,宋崇宁之恭州,又因而屡易矣。后以光宗潜邸,始升府,名重庆。重庆者,以介乎顺绍二庆之间也。顺庆已见川北,绍庆府为今之彭水县。巴县,附郭。《水经》曰:“巴水至江州城下与岷江合”。江州实县名,秦汉至南齐皆因之。永明初移置?溪口,始有巴名。《山海经》曰:“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釐,乘釐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后照乃巴人始祖。两汉时巴郡东至鱼复,北接汉中,西连?道,南极黔涪。汉桓帝时刺史但望采文学习掾赵芬等议上疏说,巴郡图经境界南北四千,东西五千,周万余里,属县十四。盐铁五官各有丞史,远县去郡千二百至千五里里,乡亭去县或三四百或及千里。刺史行部不到十县,太守行桑农不到四县。《华阳国志》曰禹娶于涂山,今江州涂山帝禹之庙铭存焉。山有禹王及涂后祠。<br>江津县,在府城南一百八十里。西魏之江阳县也,改阳为津,自隋开皇始,溯南齐时为江州县,《寰宇记》所称僰溪口矣。<br>綦江县,在府城南二百里。江水发源夜郎,作苍帛色,故名綦。昔南平军之长官司也。明玉珍始置今县。治南三舍溪关上有雁塔碑曰:此地南平军旧址。有綦市关、南平王墓在关上。南平军西北有东溪。<br>南川县,在府城东一百一十里。陈复亨《厅事记》云:南平州边夜郎,外控诸酋,跨汉二郡、唐五州之境。《寰宇记》曰:唐武德二年置南州理隆阳县,取西永隆山为名。先天避讳改为南川。贞观四年置南平州理南平县,八年改为霸州。又云贞观十一年涪州置隆化县,亦取永隆山,先天改为宾化县。按三地相去密迩,俱有渝州南境及涪陵枳县之旧墟矣。《寰宇记》:云南平西四里有赤水,即丹水也。唐置丹溪县于此,丹溪水合于僰溪,故改南州为僰州焉。僰水流入江津县南,即所谓僰溪口也。今县西二里有僰水寺。《方舆胜览》:僰溪、东溪、葛溪合流,当县西北,故贞观又置三溪县焉。《方舆胜览》:熊本平木斗夷,得地五百里,山高谷深,乃奏建南平军,谓即板楯七蛮故地。先是刘孝标守南州,请置郡县,远人安之。晏殊为孝标撰墓铭尚在。刘夷叔《云山堂》诗:山绕郡楼初过雨,月临池树晚生烟。蒲公《南川驿》诗:莺花非汉旧,栋宇尚唐余。赵彦迈《岁熟》诗:蕞尔曾无一掌平,由来作郡亦强名。云连万嶂山横翠,川合三溪水绕城。又云:风俗连巴楚,封疆接播溱。盖县去溱溪三十里为鹿洞堡,去播州三百里为白锦堡。王象之碑目溱溪寨路西心坎崖上有隶书,本初三年三月十六日共二十余字,文多残缺不可读。汉质帝时刻也。去南平军七十余里。又云,溱州堡吹角坝上有古磨崖,风雨脧剥,苔藓侵蚀,惟识其一二,曰建安,其他不可辨,汉献帝时刻也。又云,吹角坝有姜维碑,始土人开山得一穴,穴内有碑,姜维字犹可辨。<br>▲第17卷 上川东道属重庆府二(合州、涪州、忠州)<br>合州,在府城北一百五十里,管铜梁、定远二县。涪州,在府城东四百五十里,领武隆、彭水二县。忠州,在府城东一千里。领导丰都、垫江二县。<br>▲第18卷 下川东道属夔州府一(奉节县)<br>夔州府在省城东一千八百里,领州一县十二。奉节县,附郭。春秋时鱼邑,汉晋鱼复县也。西魏易为鱼人,蜀信州,唐贞观中改今名,州废而节存,不忘信矣。<br>▲第19卷 下川东道属夔州府二(巫山县、梁山县、万县、云阳县、开县、新宁县、大宁县、大昌县、建始县、达州)<br>达州,在府城东北八百里,领县二(东乡县、太平县)。<br>▲第20卷 遵义道遵义府(遵义县、桐梓县、真安州)<br>▲第21卷 下川南道叙州府(宜宾县、南溪县、长宁县、富顺县、庆符县、筠连县、高县、珙县、兴文县、隆昌县)<br>叙州府,在省城东南一千二百里,领县十。本西汉僰道地。梁武帝使先铁计定夷獠,乃立戎州,以铁为刺史。至宋徽宗绍圣四年,戎倅苏时,上书曰:今车书同、声教一,而州名戎,是夷其名也,请改之。始易为叙州,取西戎即叙之义。<br>▲第22卷 下川南道属马湖府(屏山县、泥溪长官司、平夷长官司、蛮夷长官司、沐川长官司)<br>马湖府,在省城西南一千一百里,领县一长官司四。屏山县,附郭。<br>▲第23卷 下川南道属泸州<br>泸州,直隶布政司,领纳溪、合江、江安三县。合江在州治东,蜀江与之溪合流处,之溪源出仁怀县,其形曲折如之字。合江县,在州城东一百二十里。符合义通汉符县也,东汉为符节县。《水经》曰,江水东过符县,北邪东南鳛部水从符关东北注之。郦道元注曰:县故巴夷地,汉武帝建初六年,以唐蒙为中郎将,从万人,出巴符关者也。汉元鼎二年,立王莽之符信矣,县治安乐水,会水源,南通宁州平夷郡鄨县。<br>▲第24卷 上川南道属嘉定州、眉州<br>嘉定州,直隶布政司,在省城东二里六十里,领县六(峨眉县、夹江县、洪雅县、犍为县、威远县、荣县)。眉州,直隶布政司,在省城东一百八十里,领县三(青神县、彭山县、丹稜县)。<br>▲第25卷 上川南道属邛州、雅州<br>邛州,直隶布政司,在省城南三百里,领县二(蒲江县、大邑县)。雅州,直隶布政司,在省城南四百五十里,领县三(名山县、荣经县、芦山县)。<br>▲第26卷 川西边防一(松潘、漳腊、小河)<br>松潘道,开府松潘卫。<br>▲第27卷 川西边防二(威州、保县、茂州、叠溪、汶川、灌县)<br>威茂道开府茂州,辖威、保、叠、茂诸将。<br>▲第28卷 川西边防三(龙安府、青川、石泉、安县)<br>安绵道开府绵州,辖龙安、青川、石泉、绵州诸将。<br>▲第29卷 上川南道边防<br>建昌道开府建昌卫。有会川卫、盐井卫。附越嶲卫邛都长官司。宁番卫。<br>▲第30卷 上川南边防(黎州、雅州、峨眉县、天全、黎州)<br>▲第31卷 下川南边防<br>叙马泸道,开府马湖,统辖叙泸二卫、乌蒙、乌撒、东川、镇雄、永宁等府司。<br>▲第32卷 上川东边防(遵义)<br>▲第33卷 上川东边防(南平、平茶、邑梅、酉阳)<br>《宋史》渝州蛮者,古板楯七姓蛮,唐之南平獠也。其地西南接乌蛮、昆明哥蛮。大小播州部族数十居之。治平中,熟夷李光吉、梁秀等三族据其地,各有众数千家,以威势胁诱汉户,有不从者屠之,没入土田,往往投克客户,谓之纳身。税赋皆里胥代偿藏匿,亡命数以其徒,伪为生獠,劫掠边民。官军追捕,辄遁去,习以为常。密赂黠民,觇守令动静,稍筑城堡,缮器甲,远近患之。熙宁三年,转运使孙固、判官张诜使兵马使冯仪、弁简杜安行图之,以祸福开谕,因进兵,复宾化砦,平荡三族,以其地赋民,凡得租三万五千石,丝绵一万六千两,以宾化砦为隆化县,隶涪州,建荣懿、扶欢两砦。其外铜佛坝者,隶渝州南川县,地皆膏腴,自光吉等平他部族,据有之。朝廷因补其土人王才进,克巡简委之控扼。才进死,部族无所统,数出盗边。朝廷命熊本讨平之,建为南平军,以渝州、南川、涪州、隆化隶焉。<br>▲第34卷 下川东道边防(石砫宣抚司)<br>石砫宣抚司,秦属黔中郡,汉置牂柯郡,晋析为夜郎郡。《寰宇记》:夜郎郡有且兰县,汉武时使发南夷兵征南越,且兰不从,乃反汉,发巴蜀校尉击破之,遂平南夷,以为牂柯郡。<br>▲第35卷 川北边防(板楯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