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意盎然,万物复苏,采撷一束时光,不负教研芳华。为了进一步提高年轻教师的教研能力,提升整体教学水平,探讨数学教学的新模式,3月22日金溪县仰山学校数学组开展了第二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梁骁和吴艳两位教师对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彩的课堂展示。面对相同的课题,两位教师各显其能,从不同角度入手,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构思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提现了同课异构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梁骁老师课堂先是和同学们玩猜谜语,让孩子们报号码,老师马上知道号码所对应的气球颜色等游戏,同学们感受到老师的厉害,激发学生想变得和老师一样厉害的求知欲,从而导入新课。</p> <p class="ql-block"> 在新授过程中,梁老师通过巧妙设计摆草莓小组,从10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10个草莓每3个摆一盘,11个草莓每3个摆一盘,12个草莓每3个摆一盘等,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同时,理解余数的概念。在草莓闯关活动中巧妙设计思考题11草莓,怎样平均分才能余3个,让学生所学知识得到拓展,最后通过圈一圈,猜一猜等活动巩固新授的同时,并解决如何报号码快速知道气球颜色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梁老师在整节课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各种动手,动脑的活动中学习新知,让学生学习余数的相关知识点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的趣味。</p> <p class="ql-block"> 《数学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根据这一点,吴艳老师创设了仰山学校趣味运动场景,以运动会为主轴线,贯穿整个教学。每组选择一种游戏,分组必然得到两种结果:一是正好分完,二是分后有余。通过两种结果的对比,学生理解了余数的产生是生活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感悟了余数产生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整节课以玩为主,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氛围轻松,欢声笑语不断。吴老师让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到活动全过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余数的概念。</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两位老师对各自的课堂进行了说课,数学教师们围绕两节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同课异构,不同的老师有不一样的精彩,都有自己的侧重点,通过互听取长补短,不断学习积累,在自己的课堂中逐步完善,让我们的课堂更加多元和高效。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教师得到磨砺和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