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厦门白交祠 寻觅别样风情

金枫晚霞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白交祠</b>,位于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西北部,距同安城区大约有40公里路程,地处厦漳泉三市交界,海拔近千米,是厦门市海拔最高、地处最偏远的行政村,由于常年云雾缭绕,被誉为“<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云雾白交祠</b>”。</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百丈崖 </font></b> </h5><div> 以前白交祠村因为山高路远,地方偏僻,土地贫瘠,生产单一,只靠村里不多的梯田以种地瓜、水稻等粮食作物为主,山上稀疏种有一些茶园、山茶收入,人均年收入只有200多元,山上不见树,粥里不见米,曾是厦门有名的贫困村。</div>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ed2308">远眺白交祠</font></b><font color="rgba(0, 0, 0, 0)"> </font></h5><h3> 村庄聚落呈弧形,总面积1.29万亩,共1200多人,多杨姓。白交祠即闽南语“白狗畲”的谐音,此村原住民为古畲民,后迁自永安清水四十二都二图。白交祠先祖杨真福(约1460年生),世居延平府永安县黄坑,其子崇勉因粮累历迁莲花镇罗溪村短暂居住,后鼎居莲花镇军营社东厝(今军营村)。崇勉生三子,宗伯、宗养、宗馨。宗养再移居白交祠,为白交祠杨姓开基祖。</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left;">  1986年4月7日,春风吹上高山。一个当代伟人来到白交祠村访贫问苦。他经过细致调研,针对山区村发展的实际,发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呼声,因地制宜提出“山上戴帽、山下开发”的发展思路,指导这个边远山村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脱贫致富有机结合的绿色发展之路。</p> 36年来,白交祠村牢记嘱托,发展绿色经济,山上植树造林,山下种果种菜,多种经营并举,利用云雾、高山、茶园、山寨等特色资源,开发了茶山竹海、月牙梯田、叠水步道、杜鹃石寨、百丈崖、杨氏民居、鲁班宫、六郎庙、徐水垵水库等多处山村特色景点,成为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热门地方,成了村民收入翻百倍的网红村、离天空最近的世外桃源,从“老少边穷”山区村变成“百姓富、生态美”的现代化农村。近年来先后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福建省千年古村落”、“第十四届省级文明村”、“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 2020年,白交祠村这个厦门市民耳熟能详的村落,正式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录。传统村落是传承历史文脉、保留城市记忆的一个重要载体。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台胞捐建“饮水思源” 碑 </font></b> </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  村地图 </font></b> </h5><div> 声名响亮的白交祠村落依山就势,风景秀丽。部分传统建筑世代林立于此,村内现存数十栋石厝建筑,部分建筑保存完好。有建于清代的杨氏祠堂、灵应亭遗址和建于明代的杨六郎庙,还留有1座古桥、1个古河道,2处古寨址和10株古树秀木。</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杨氏祠堂(弘农衍派)</font></b></h5> 白交祠<font color="#ed2308"><b>杨氏祠堂</b></font>又名<font color="#ed2308"><b>崇安祠</b></font>,祠堂始建于明代,坐东南朝西北,多次修缮,2013年重建,为砖石木结构的廊院式建筑,总占地面积291平方米,建筑面积216平方米。前、后两落古厝,中为天井及两侧榉头。前落面阔5间,中厅及两侧各1间边房,抬梁式梁架,悬山顶,燕尾脊; 后落进深4柱5.9米,中为厅堂及两侧各1间边房。宗祠郡望、堂号“关西”。昭穆从二世起为“崇文宗安怀信,济植焕培钟,元宗振鸿烈,丕建裕文孙,奕世嘉允德,秀毓被云礽”共三十一字。白交祠杨氏历经明、清,至今500余年,历史上分衍台湾、广东、厦门岛内以及漳州龙海市、长泰县、罗源县等地,堪称枝繁叶茂,瓜瓞绵绵。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白交祠长芳祠</b></font></h5> 长芳祠位于同安区莲花镇白交祠村部后山腰,属白交祠杨氏祠堂分祠之一。祠堂始建于清初年间,2010年翻建,总占地面积320平方米,建筑面积208平方米,前、后两落古厝,中为天井及两侧厢房,闽南传统砖石木结构廊院式建筑,悬山顶,燕尾脊。前落正面为大理石墙裙,面阔3间,进深1间,屋面为中部横向、两侧纵向的红瓦顶。后落建筑较前落高大,中为敞厅,设祭祖神龛,两侧为边房。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白交祠钟湖居</b></font></h5> 白交祠<font color="#ed2308"><b>钟湖居</b></font>位于同安区莲花镇白交祠村部旁,属白交祠杨氏祠堂分祠之一,即十二世杨钟场裔孙祠堂。祠堂始置于清光绪五年(1879),光绪二十四年(1898)翻修,2008年翻建,为砖石木结构的廊院式建筑,总占地面积360平方米,建筑面积208平方米,前、后两落大厝,中为天井,悬山顶,燕尾脊。前落正面为大理石墙裙,面阔3间,进深1间,屋面为中部横向、两侧纵向的红瓦顶。后落建筑较前落高大,中为敞厅,设祭祖神龛,两侧各1间边房。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钟湖居</font></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白交祠村部广场</font></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白交祠村部小楼</font></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白交祠村一角</font></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白交祠村一角</font></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白交祠村一角</font></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鲁班宫(灵应亭)</b></font></h5> 白交祠村一共有三座宫庙,其中二座供奉的神明比较独特,一座是鲁班宫(灵应亭),一座是“德元堂”,供奉北宋抗辽名将杨六郎。<div> 鲁班宫(<font color="#ed2308"><b>灵应亭</b></font>)位于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白交祠村中。 供奉中国建筑鼻祖木匠鼻祖鲁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春秋时期鲁国人。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钻、刨子、铲子、曲尺,划线用的墨斗,据说都是鲁班发明的。2400多年来,人们把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创造和发明也都集中到他的身上,鲁班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白交祠“灵应亭”建于清代,1999 年于原址重建,为单间单体建筑。坐东北朝西南,敞厅形式,三面石墙,面宽 5.1 米,进深7.3 米,硬山顶,燕尾脊。庙内供台奉祀木匠祖师爷-鲁班,供台立面饰彩绘泥塑麒麟纹。此庙所奉祀神衹为鲁班,为厦门地区所仅见,是研究古同安民间信仰的珍贵实例。</div> 庙里雕刻的“<font color="#ed2308"><b>灵应亭序</b></font>”:<br> 鲁班仙师乃群艺之祖师,圣灵显赫,环宇众生沐其圣泽,辟就今之天下也。后园坐大湖之秀峰,面五田之奇峦,群峰嶂簇若仙境,固师点为神乡。传清代本处匠人于此搭亭为坊,供奉神位,自而香灼日俱鼎盛,神炅佑之四邻求之灵应,故名"灵应亭"。慕仙师神惠,众为之塑金身迁神位入中堂供奉,时境泰而民安,之感神光庇护也。百年沧桑厝宇陈而将倾,不适众祀。已卯一九九九年八月,本村众弟子慷而馈资修建。庚辰年十月竣典。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杨六郎庙(德元宫)</b></font></h5> “德元宫”,供奉北宋抗辽名将杨六郎(杨延昭(958年-1014年),并州太原人。北宋抗辽名将杨业的长子,辽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是他们的克星,辽国人就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下凡,故称为杨六郎。他自幼随杨业征战,其父死,便担负起河北延边的抗辽重任。雍熙北伐之后,延昭在景州、保州等地抵御辽军侵扰,死后陪葬于永安县。在与辽兵作战中,杨延昭威震边庭,宋真宗称赞他“治兵护塞有父风”。<br> 据杨家族谱记载,杨氏先祖原先居住在永安,至15世纪下半叶,为了躲避“粮累”搬到同安。刚开始杨氏族人在罗溪村短暂逗留,后迁往军营村居住。有一天杨氏族人在山上耕作时,瞬间云雾翻腾,雷电暴雨突至,只见百丈崖底原本平静的湖面突然水柱冲天,接着一白色蛟龙飞腾而起,扶摇而上九万里,蔚为壮观。杨氏族人认为蛟龙在此现身,必是藏龙福地。回去后,杨氏族人集中在杨六郎庙前征求六郎神的旨意并得到了授意,于是举族迁至蛟龙出没地定居并将之命名为“白蛟祠”,后简化为“白交祠”。 庙内杨六郎庙(德元宫)<font color="#ed2308"><b>重修碑文</b></font>:“大德禅师,杨府元帅神光显赫,昭及本境。普于四邻,黎良仰沐光泽,境泰而民安。德元宫乃神灵惠选宫址,位于岩中,奇不嶙峋,峰胜百仞,群山障聚,夏春之节,巨瀑飞泻,气势磅礴,冬秋流细,潺潺之响,犹如万军中之鼓角,有雄关之伟,壮观之极。宫宇始建于清代系水木结构,自而香火鼎盛至今,求之灵应。沧桑百年,虽继而修维,己陈旧不适供奉神位,感神昭泽……。于辛己二00一年正月动工,九月十八月竣典,水磨条石为基,砖墙琉璃瓦混凝结构,有龙腾凤舞之姿,固而壮观,为便众人千秋祀奉,修建公路直达宇前,架设电路昼夜辉灿……”。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白交祠有9棵古杨梅叶蚊母树</b></font></h5> 在同安白交祠村里,有9棵受厦门市政府保护的<font color="#ed2308" style="font-weight: bold;">杨梅叶蚊母树</font><font color="#333333" style="">(这几棵厦门唯有)</font>,其中一棵独立生长在村南部的宗祠(弘农衍派)下的深沟底水边,高约14米,树龄为185年左右,另外8棵在单棵蚊母树再下面直线距离约百米的山谷中小路旁。 杨梅叶蚊母树,多生于亚热带常绿林中,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有鳞垢;老枝无毛,有皮孔。叶互生,叶柄有鳞垢,托叶早落,蒴果卵圆形。根长圆锥形,大小长短不一。表面灰褐色,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可入药,能够治疗一些疾病。 离杨六郎庙不远处有<font color="#ed2308"><b>8棵杨梅叶蚊母树</b></font>,这8棵杨梅叶蚊母树均高约10米左右,树龄也都在185年左右。8棵蚊母树排列整齐,间隔都为3-4米左右,应为先人同时所植。 这棵<font color="#ed2308"><b>铁东青树</b></font>位于同安莲花镇白交祠村美厝后沟,树龄185年,高15米,胸围2.25米,地围2.4米,平均冠幅15米。 <font color="#ed2308">  铁冬青</font>别名万紫千红、救必应等,为冬青科亚热带常绿灌木或乔木,高可达20米,胸径达1米。园林应用习惯称为万子千红树(意即多子多孙,兴旺发达之意,是旺家旺业的好意头树木品种)。铁冬青 树木粗壮健康,树形古朴美观,湖边或开阔地种植此树,能形成阴蔽的环境,又能产生多层次丰富景色的效果,是理想的园林观赏树种。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白交祠金日希望小学</b></font></h5> 白交祠<font color="#ed2308"><b>金日希望小学</b></font>于1996年由金日集团董事长李仲树先生捐资的45万元新建,学校的建成,让山区的孩子享受到与城里同样的优质教育,20多年来,这里共走出了200多名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他们现在分布在全国各地,在不同岗位上奉献自己的能量,服务和回馈社会。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  徐水垵水库</b></font> </h5><div> 徐水垵水库绿水轻波,风光无限。附近的茶园如一缕缕絲带环绕至山顶间,绿水青山,闻香品茶,看云卷云舒,好不快哉。</div> <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徐水垵水库</font></b></p><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 style="">图文 同安庄国庆</font></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 style="">图拍于2014.11.23 2017.2.19</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文参考《同安姓氏专辑、同安宗祠》等</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