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分离的幼学生活——儿时记忆之七陈晋

春天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写分离的幼学生活——儿时记忆之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陈晋</p><p class="ql-block"> 我从小就喜欢认字读书。那时村子里识字人很少,偶然见到阴阳书写祭文等活动时,我就趴在旁边看不够,觉得很神奇,心想着自己也能读书写字该有多好。我父亲只读过四个多月书,大概只读了个《三字经》。父亲很聪明,凭着这么点功底,坚持自学,终于成为村子里的识字人(父亲自称是“白识字人”)。除父亲外,我们全家都是文盲,不知吃了多少亏,受了多少苦。因此全家人都希望把我培养成一个识字人。他们看到我对读书识字那么心切,都对我特别关爱。</p><p class="ql-block"> 我读书识字的过程比较复杂,大体如下:</p><p class="ql-block"> 1、听读——听别人读,灌个耳音,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一些东西。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一类的诗句,我在三岁时经常听邻居家比我大些已经上了学的孩子读,也就跟着学会了。再如《天干》《地支》等,别人经常说,听得遍数多了,我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p><p class="ql-block"> 2、跟读——事先有目的地选择好读物(小孩不接触读物),大人读一句,小孩跟着读一句。譬如大人领:“甲子乙丑海中金”,小孩跟:“甲子乙丑海中金”……直到把六十花甲子口诀领读完全,让小孩能自读出来。我从三岁开始,达达一边干活,一边通过跟读的办法教我熟练背诵六十花甲子纳音口诀。</p><p class="ql-block"> 3、认读——事先选好《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读物,大人指着读物上的字一句一句领读,我也手指着读物上的字一句一句跟读;直到大人不再领读,我能指认熟读为止。(不要求会写,只要求认得就行。)我五岁前用这种办法把《三字经》和《百家姓》读得滚瓜烂熟。随便把书翻到任何一页,指出任何一个字,我都能认得。这样的认读为进一步识字和写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4、读写分离——我五岁时(1941年春天)到我们村旁边的刘家山私塾去上学,韩老师(那时我们叫韩师傅)拿《三字经》《百家姓》考我,我对答如流。我父亲说兀娃娃只是溜了个口歌儿,见了字能认得,没写过字,一个字也不会写。韩师傅说:“兀就厉害着哩。现在就让这娃开始念四书吧。”当时读四书还是只念不写。但另外要求开始学写字。写字从“一二三四五”开始,每天写一篇,写的字要达到会认、会读、会写的水平。这样,我刚入学阶段用读写分离的办法学习,例如开学第一天,读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未之有也”,写的是“一二三四五”。写字时老师题写字头,学生观察,然后由老师或师兄教执笔和运笔,手把着手写,过上几天,便由自己仿照着写,老师或师兄指点,务必要做到坐姿端正,执笔正确。书写内容三天一变,由写数字到写五言千家诗直到七言千家诗。我小时候通过写字背熟了千家诗。</p><p class="ql-block"> 5、自读自写——当识字量达到能认读浅近读物,写字能正确使用毛笔书写常用字时,就自己订一本笔记本,选择自己喜爱的对联、字谜、诗句、典故、格言等等抄写。这种自读自写的方式对提高识字、写字能力,起了极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6、趣味识字——纯属课外游戏,培养识字兴趣。最常见常用的是猜字谜和溜熟嘴。如:“一个王家老汉,掮(方言读‘茄’)了个弯弯耩(方言读‘港’)沿,吃了人家四碗搅团,叫人家抽窝子捶给了两团。打一字。”谜底是繁体“馮”字。再如:“兴字头,林字腰,大字底下拿火烧。打一字。”谜底是“爨”(读汆)。这种歌诀式的字谜,小孩子特别喜欢,能促使孩子提高自觉学习汉字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通过我的从“只读不写”到“先读后写”再到“读写结合”的学习实践来看,这种学习方法的效果是良好的。小孩子记忆力最好,通过早期“听读”“跟读”和“认读”,就已经认得了很多字(大概估计有七八百到1000个),等年龄稍大一点,手指控笔能力相应大一点了再学习写字,就容易得多了,就能真正做到“读写结合”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们十来岁的学生娃,顶个“识字人”用哩。譬如代笔写賶借约(借贷用契约)、代写书信,过年写个春联等等,村子里的人就不犯难心了。那时我们写的字有一定体式,能显示出个性特征,所写的字别人一看,就知道是谁写的。我们转进公办小学后,在识字、写字能力方面明显比原有学生要高得多。他们常向我们问字,把我们叫“活字典”。</p><p class="ql-block"> 我这辈子一无所长,知道我的人都一致认为我识字能力强。直到现在,好多朋友经常把各种难认的字给我发过来,要我帮忙认读。我在识字能力方面稍有专长,我认为和小时候学字的方法有关。这种方法和当下小学教学中的识字法不同,现在的汉字教学方面的专家,可以诊断一下,看看我那时的“先读后写”“读写分离”的识字方法有无可借鉴之处,问题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现在小学生一开始识字就讲究“读写结合”,每天要把课文中的生字的音、形、义都要掌握了,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难度,不讲究循序渐进,其教学效果不理想。大家都看到,现在的中小学生几乎没有几个能用正确的执笔方法写字的,写出的字千篇一律地都是那种萎缩型。学生90%的人都戴的是近视眼镜。有些人考上了研究生,写出的东西仍然错别字满篇,字迹总是摆不脱那种萎缩体。这到底是为什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3/03/22</p><p class="ql-block">陇西方言词语注释:</p><p class="ql-block"><b>阴阳</b>:以选择吉日、相宅、相墓、发丧、迁坟等迷信活动为职业的术士。</p><p class="ql-block"><b>达达</b>:父亲</p><p class="ql-block"><b>兀:</b>那。</p><p class="ql-block"><b>掮:</b>用肩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