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兴安岭话伊春

南山

黑龙江伊春是座美丽的林业城市,它座落在小兴安岭的腹地,曾经是国家的重要木材生产基地。<div> 这里有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红松原始森林,被誉为红松的故乡。而伊春市的市树、就是红松,它挺拔高大,长绿乔木,身高都在三、四十米。<div> 如今的伊春又是黑龙江省主要的森林生态旅游区,有近300万公顷的大森林。这里独特的大森林和气候条件构成了伊春古朴、自然和原始的风貌,加上它又远离喧嚣的都市,空气清新,又被称为天然的氧吧。</div></div>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读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当时除了被书中的少剑波、杨子荣那些英雄人物所激励之外,令我向往的就是东北的雪原和林海了。<div> 中学时代的我非常喜爱地理课,会常在地图上去丈量那遥远的远方,也一直被“小兴安岭”、“红松故乡”这些词汇所吸引。在我短暂的学生时代里,身在课桌旁,心却在远方。</div> 退休了放下一切的忧虑准备去实现儿时的梦想,着手东北之行的计划,计划中肯定是有伊春这一站的。<br> 光阴荏苒,屈指一算在我向往伊春和准备去伊春的两者之间竟相隔了将近五十年之久。<div> 倏忽之间五十年,足以令人唏嘘和感叹,曾经是少年,如今是老者;当年“为赋新诗强说愁”,尔今“只道天凉好个秋”。</div> 离开黑河到北安的五大连池,再由北安至绥化转车去伊春。一路上的美景令人着迷,此时见到的小兴安岭与大兴安岭的风光是截然的不同。<div> 记得从内蒙的额尔古纳乘汽车到根河,再由根河乘火车到加格达奇。由西向东横穿了大兴安岭。大兴安岭是险峻的山川,纵横的沟壑,在山的平凹处不时可见少许的人家。火车还经停过许多有站名而没有站台的火车站,上下火车的人在吃力的爬上爬下,这也是我人生的旅途中所没有见过的景象。</div><div> 在地理位置上绥化至伊春一段已属小兴安岭,但所见到的与大兴安岭则大不一样,山峦叠嶂、起伏平缓、绿色葱茏,心中有些困惑,这一路怎么也见不到参天的大树和苍茫的林海。</div> 到了伊春,打算第二天去远离市区一百多公里外的汤旺河国家森林公园,但自由行又非常的不便,最不愿意跟团的我也只能与酒店联系旅行社的一日游。而此时的酒店接待了一个会议的团队,第二日已满员,无奈只得预订第三日。酒店工作人员推荐,明日可游伊春市区的木雕园和植物园。<div> 木雕园、是伊春新建造的一座开放式的大型公园,为这座秀美的森林城市似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div><div> 来到木雕园,公园里的游人并不多,漫步在园中的小径上、徜徉在湖面的栈道上,满眼翠绿,抬眼见山,俯首是水,宛若有身处江南的那一种感觉。</div> 小兴安岭植物园坐落于伊春市伊美区北山,它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一座植物园。这里风景秀丽,群山起伏,园中广泛收集了小兴安岭及国内外有价植的植物,充分展示了小兴安岭丰富的植物资源,成为小兴安岭植物群落的一个缩影。<div> 从市区打车10分钟后就抵达此处,我与老伴兴高采烈地走进了植物园的大门,去一探园中的丰富与精彩。</div> 一条笔直的林中道路将我们引向园区的深处,两边满是高大的白桦林,树身上的那一只只的眼睛好奇的打量着我们这远道而来的不速之客。<div> 时值正午,阳光穿过茂密的枝叶,洒落在地上形成斑驳的身影。我俩愉快地朝前走去,真没想到,正是这艳阳高照的时候,一群又一群的蚊虫嗡嗡的如同轰炸机一样四面向我们扑来,赶紧在路边摘下一片枝叶,左扑右挡,但依然挡不住它们的攻击,无奈之下只得苍惶而逃,逃出了小兴安岭植物园。</div> 第三日,坐在旅行车上前往汤旺河, 汤旺河国家公园地处小兴安岭南麓,离伊春管辖的黑龙江边的小城嘉荫也就是几十公里了。这是一座2008年批建的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其实它的前身就是伊春地区的一个林场。<div> 据介绍汤旺河国家公园以稀有的花岗岩石林地貌景观和完善的原始生态为特色,植被繁茂,山色葱翠。<div> 当你真正走进这森林公园时,除了植被繁茂,山色葱翠外,没有一处能够提起你的兴趣,在密林中转悠了一圈,前往下一站五营森林公园,也是曾经的林场。</div></div> 五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小兴安岭南麓的腹部,汤旺河中游西岸,这里山势连绵起伏,松涛浩瀚。它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原始红松林自然保护区。 五营的风光相比汤旺河来说要动人的许多,这里山势平缓,湖水清澈,静谧的湖面上不时有几只野鸭扑楞楞地掠过水面,划下一道又一道耀眼的水痕。 在五营林场里终于看到了一片红松林,红松是世界上古老的树种,它是茫茫林海中的一颗颗美丽的珍珠,它树杆挺拔,树皮微红,但现在在这里再也看不到曾经是红松的林海了。如今残存的原始的红松只生活在这方圆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并被作为景观保护了起来。想来也真的是令人唏嘘扼腕,曾经被誉为红松故乡的小兴安岭,红松已成为了稀有的树种。 又想起在前往汤旺河的途中,与邻座的一对与我年纪相当的夫妻闲谈,一聊他俩竟是从南京来的,哇,是老乡哎,再一聊,两家竟居住在同一条大街上,他们在南,我们在北。哈哈,真是“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div> 千里他乡遇故人,越聊话越多。她告诉我,她是东北人,伊春是她的故乡,每年夏天她都会同夫君都来此度夏,以避南京的酷暑。她忆起她的儿时,跟我谈起伊春的过往,以往的伊春是名副其实的红松故乡,但在已远去的那个年代,大干快上地被砍伐一空。她还告诉我曾经有一位林业专家曾提醒和建议,砍伐要均衡有度,砍下一棵就要补种上一棵,不过未被采纳,反而……,这才恍然,从绥化至伊春一路只见新生的林带,而不见林海的苍茫。林海似的红松,只留在了阅读《林海雪原》时的幻象中。<div> 一天的行程就要结束,她留下了我南京的地址,要寄一些黑木耳给我。她说伊春的黑木耳质量非常之好,它是人工培育幼苗后,再将它们放置在深山的林间,沐自然的风雨。</div><div> 在伊春这几天里的所见、所闻、所思使起我想起道家所倡导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div><div> 《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