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岭双飞龙池汰

无欲则刚

<p class="ql-block">好久没有用文字记录心情了,偶尔翻看之前拍的照片,回忆自己曾走过的路,记忆却开始模糊起来了,很熟悉的场景,就是想不起来哪个地方是起点,终点又是怎么到达的?一方面由于长期睡眠不好,近几年记忆力大不如以前,有时走在路上别人和我打招呼,我只能附和的笑笑,想不起来对方是谁?真尴尬呀!为了忘却的记忆,还是要拿起笔抽空记录一下生活的点滴吧。</p><p class="ql-block">这个周末我去了心心念念的婺源龙池汰,它被网友称为婺源摄影的最后一块净土。它隐蔽在皖赣交界的大山深处,它斜卧在布满梯田的山岗上,你在地图上找不到,却被很多驴友深深地惦记着。由于距离较远,前几次邀约都未成功,现在像我这样愿意长途跋涉走古道,肯流汗肯吃苦而终不觉得苦的又有几人呢?此次幸亏道哥欣然前往,甚是欢喜,我们路上开了近3小时的车,最后我们的汽车行至山坳尽头,只见湍急的溪水从狭窄的山谷里奔涌而出,如不是悬崖上方有古道通达,真难以想象仅有十余米宽的“山门”里竟有一个近千年的历史古村。遗憾的是,这只是一个仅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且现存大部分房屋为现代钢筋水泥结构。村庄临溪傍山,两边峰高谷窄,村内略显阴暗潮湿。村中少有行人,近十幢木质老屋已摇摇欲坠,那几处仍然矗立在古宅残址上的门楼石柱似乎还在惦记着当年的喧嚣。</p><p class="ql-block">燕岭古道起于燕源村汉公坑组,翻越五龙山,至婺源县溪头乡,传为唐开元年间开凿,为众多休婺古道之一。古道分“大燕岭”“小燕岭”两条,其中“大燕岭”自汉公坑村口上山,途径婺源青石村的斗汰等山村抵达溪头乡;“小燕岭”则起于村尾,途经青石村的龙池汰、平坑等山村后,与“大燕岭”古道汇合。古道翻越至五龙山南麓后,分出许多细枝末节,连接着五龙山腹地星罗棋布的大小村寨,是五龙山中少有的一处古道网络。在古徽州,古道因徽商而通达,徽商因古道而昌盛。每条古道像是根植在徽商心底的一根长线,不管他们飞得再高、飘得再远,终究都会被这根线拉回到那个生养他们的山村。他们一生对于银子的追求也堆砌成山村里的高墙深院、祖祠社庙,仿佛是这根线上开出的花、结出的果。这根“线”本身也是徽商财富的一个归宿,架桥修路历来是徽州人孜孜不倦的修行追求,同村同族甚至还以此攀比,“大小燕岭”古道就是汉公坑村先人夸奢斗富的产物。汉公坑村深处燕源河尽头,居吴、俞两姓,相传先有吴姓大户在村尾修建“小燕岭”山道,俞姓也不甘示弱,便从村头再建一条更高“规格”的大道。两条古道穿行在茫茫竹海中,除垭口相隔几座山峰外,起点、终点一致,成为“燕岭双飞”的独特景观,其形成的环形路线为广大户外徒步者所钟爱。古道入口距汉公坑村水口尚有三四百米,一座单拱石桥横跨燕源河上,明澈的河水跌宕在河床的卵石间,乳白的水花穿过石桥,消失在不远处的河道湾谷里。过了桥,即进入古道,经过几根苍天古树后,钻进无际的竹林中。古道宽1-1.5米,传统的徽州青石铺设,路面规整,石阶平缓,属“官道”标准。“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这样一条沿着山脊逶迤而上的青石古道,穿行在亭亭玉立的翠竹间,墨绿的石阶,嫩绿的青草,青绿的毛竹,蓝蓝的天空,微微的山风,仿佛进入没有凡尘纷扰的禅境。人行其间,头顶蓝天白云,脚踩青石台阶,青山萦翠,溪水潺潺,仿若禅师问道。在这一刻,城市的喧嚣、职场的奔波、生活的繁杂都已归于静默,归于这碧波荡漾的竹海,归于竹林深处虫吟鸟鸣,行走在这样的古道上,一股清凉会不自觉地从脚底升腾而起,传递至身体的每一个细枝末节,将鼻翼间虏获的草木清香融化成舒坦的快感。然而随着古道的不断拔高,这段长达1.7公里、没有一处Z字迂回、沿着山脊直线攀升的蹬道,仿佛一挂看不到顶天梯,考验着每位行走者的体力和毅力。身体的劳累是可想而知的,我们已汗流浃背,衣衫尽湿。出透汗的舒畅让人爽心悦目,此处峰回路转,极目远眺,五龙山脉大小诸峰逶迤至远方,与天际相接。蜿蜒跌宕的山垅间尽是翠绿的竹林,随风波涛起伏,碧如海洋。竹海间偶有村寨,黄墙黑瓦,宛如海洋中突兀而出的岛屿,这或许就是美的原生状态,自然的,多维度的,她既有阳光灿烂的一面,也有阴暗潮湿的一角,关键在于你所站的角度和自身的视野。接下来的路基本平坦,个别路面略有毁损,约五六百米后抵达大燕岭垭口。此处海拔670米,立有皖赣9号界碑,大理石材质,2016年才新设的。有人在石碑的水泥基座上写有“燕岭徽商古驿道”,这是我们整个行程中见到唯一一处古道文字标识。离开界碑,前行约二十分钟,见一座路亭。路亭为歇山顶,梁椽瓦片应为近年修葺增补,三面石墙则是历史原状。路亭内置条石坐凳,设有佛龛,供奉“泗州大圣尊神”,落款为乾隆已已年(1749)春月。墙体上方还有毛笔题写的“燕岭徽商道始凿于唐开元年间”字样。</p><p class="ql-block">离开路亭之后,一路向下,到了山底,有两条道,一条是沿着古道去斗汰和阳汰,还有一条是机耕路一直通向下面的村庄,经过打听,老乡说从这条机耕路下到村子再到平坑要走十几公里的路,这么一说,把我们几个搞蒙圈了,现在已快12点了,那走到龙池汰要到什么时候啊?我又反复看了好几遍轨迹,确定在机耕路旁有一条上山的线路,反复寻找之后,最终走上了正途,突然有一种柳岸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一阵小激动后。就开始在几近荒废的山路上行走,走至山坳,路已完全被芒草湮没,几乎无路可走。我们凭借多年在山中行走的经验,左钻右爬,草丛中偶有石板的路径。</p><p class="ql-block">从山腰往上,一路基本在荆棘和树丛中穿行,有时需走走停停,再看看轨迹,当在草丛里又找到了古道的残石碎片,我们知道路就在脚下,就在荆棘中延伸,有了方向,我们就少了迷茫和担心,大家一路谈笑风生,道哥还哼出了发之心灵深处的甜蜜蜜。</p><p class="ql-block">经过一段跋涉后,终于,我们来到了山脊处,山脊上有一条较正规的古道,路基本平坦,走起来不费劲,比较轻松。由于手机快没电了,没办法看轨迹,一旦在山里迷路,麻烦就大了,我一个人急匆匆在前面赶路,希望在手机没电前能找到下到平坑的岔路口,我基本一路小跑,终于找到了下山的路口,这时才长长的出了一口气。</p><p class="ql-block">经过约摸半个小时的急行军,我们在二点半到了山凹里的平坑,这个小村庄很美,有点世外桃源般的存在,“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 ”</p><p class="ql-block">因时间不早了,我们也无心欣赏更多春光,汇合后,我们四个人分两批请老乡用摩托车把我们送至龙池汰。龙池汰在海拔约600米的山上,由于摩托车动力不足,到了山脚下,我们又沿着古道往山上走,走了近把20分钟,来到了通往山村的公路,路口有一树桃花在春风中摇曳,仿佛在欢迎远道而来的游客。</p><p class="ql-block">这里青山绿水,古树成群,阡陌纵横,梯田成岭,是上帝遗落在人间的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小村庄总共有几百户人家,住的是清一色的旧式土墙房屋。土墙上,泛黄的印迹如同时间的密码,能带人通往过去。这里如同一幅古朴的画卷,你都不忍心去打扰它。空气里氤氲着油菜花清淡的香气,才让人意识到村子的生机与活力。  龙池汰村斜卧在一个布满梯田的山坡上,村口耸立着几株高大的枫树。房前屋后开满了桃花、梨花、杏花,层层梯田上开遍了油菜花, 走访龙池汰村,不仅仅是一次视觉之旅,更是一次心灵之旅。这方纯粹又宁静的净土能让人放下喧闹世界里的浮躁,让人发掘那个迷失了的自我,在经受心灵洗涤之后看到更真实的自己。在这个古朴的世外桃源,即使远离尘嚣,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依然每时每刻努力汲取养分,脚踏实地、绽放自我;居民们依旧努力勤恳、知足快乐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