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小学数学“我与名师同框”单元整体教学第二次研讨活动</p> <p class="ql-block"> 春归万物生,求索在路上。为进一步深化教师们对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理解,切实践行单元教学理念, 3月22日,经开区小学数学“我与名师同框”团队齐聚六一小学南校区,开展第二次设计研讨活动,教研员楚建姣和全体设计团队成员参加。</p> <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主要包含展示和研讨两部分。</p> <p class="ql-block"> 首先来自低段设计团队的三个小组依次展示了她们在第一次研讨后对前两部分的修改情况,以及组内成员初次设计的第三部分。其中第一小组重点谈了她们在课程建构方面的调整,她们通过深入分析教材设计意图,梳理知识呈现序列,重新确定了调整方案,并且在学情分析方面借助饼状图来凸显调查数据。在第三部分设计单元教学中,她们以“购物”为主情境,并借助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第二小组从课标对“数的运算一致性的要求”、现有教材缺少乘法运算一致性、以及学生对一致性理解尚浅三个层面指向单元大概念,凸显内在联系性;在设计单元教学中,她们以流程图的形式清晰的呈现出每个课时的主要活动;第三小组在学情分析方面结合学生的作答情况进行细致分析,并得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通法是如何将算理、算法、位置值架起桥梁是本单元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一结论;在设计单元教学中她们不仅呈现了每个活动设计,还结合活动设计了详细的评价量表。</p> <p class="ql-block"> 在研讨环节,楚老师指出相比上一版设计,每个组的进步都很大。接着她以对比的方式展示了三个小组在细节设计上的差异,激发老师们对各版块呈现方式的思考;同时补充到,在课标分析时要抓住共性和核心,对“共性”进行深刻理解,还要细化核心素养在本单元的具体表现;在学情分析时要学会捕捉学生思维,结合典型作答进行分析。另外在单元教学设计时,制定单元目标一定要注意以知识点为依托,续写素养目标;在评价方面,楚老师建议大家除了设计针对评价任务的量表外,还可以加上表现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p> <p class="ql-block"> 接着,高段的三个小组也展示了她们在第一次研讨后新的设计。相较于上次三个小组在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方面达成了共识,并提出了相同的大概念:比例的认识与应用: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表示量与量之间变与不变的关系。第一小组重点展示了她们对比例、正反比例、比例尺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她们认为正反比例、比例尺都是比例,因此,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第二小组以“表+文”结合的方式重点展示了她们对核心素养在本单元的细化,在学情分析上,她们充分结合学生作答深入分析了学生认知起点和困难点,并基于此设计了后续活动;第三小组的设计中,用不同颜色标注出了共性和要点,还在每段分析后都对她们的发现进行了总结,观点鲜明突出;在活动设计上,活动与任务一一对应,指向目标。</p> <p class="ql-block"> 在交流展示环节,楚老师首先带领大家梳理了比和比例,比例和正、反比例、以及比例尺之间的关系,指出正比例是研究生活中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比例尺就是正比例,帮助老师们打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接着,针对大家比较困惑的问题指出,单元目标不是知识点的升级,就本单元而言,我们可以结合教材知识模块制定4-5个单元目标;在创设单元教学主情境时,可以借用核心课的情境作为主情境。最后楚老师对下一阶段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布置和安排。</p> <p class="ql-block">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通过本次研讨,各研究小组进一步统一了认识,明确了设计思路,为下一步的设计和实践指明了方向,相信老师们将且行且思,把“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由理论变为现实,真正发挥大单元教学的独特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