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扶绥县民族小学创办于2018年9月,位于扶绥县空港大道2号,校园占地面积100 亩,现有 53 个教学班,学生2885人。学校坚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综合育人”教育思路,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功能,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带领师生大力开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类主题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核心素养。2022年,学校进一步把劳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紧密结合,创建了“136壮本劳动教育”特色品牌,立项了自治区级劳动教育课题《小学劳动教育中多学科渗透的实践研究》,构建了“12396”劳动育人框架体系,发挥了区域劳动教育辐射、引领示范作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扶绥县民族小学魅力校园一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一套校本劳动教材</b></p> <p class="ql-block"> 开发一套校本劳动教材。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劳动课程的基础上,为了丰富劳动课程内容,学校劳动教育课题组在校长的带领下,学习研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结合学校资源优势,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结合各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段目标,开发了一套覆盖1-6年级的校本劳动教育教材,内容涵盖《田园课程》、《味蕾课程》、《家政课程》、《垃圾分类》四大板块。校本教材中的《酸粥制作》、《制作姑辽茶》、《制作芭蕉叶糍粑》等特色课程,既让学生掌握了相关技能,又传承了民族文化。</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学校开发编印的一套六册校本劳动教材</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两个劳动主题教育活动</b></p> <p class="ql-block"> 举办两个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学校以劳动教育活动为载体,根据四季特点,结合“二十四节气”主题,设立了“3月春种节”、“5月劳动周”两个劳动主题教育活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3月10日学校“春种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劳动周”学生整理教室干净整洁</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三大校内劳动教育基地</b></p> <p class="ql-block"> 建设三大校内劳动教育基地。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在国有东门林场、扶绥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大力支持下,投资约 45 万元,在校内建设了1650平方米的“躬耕园”、1500平方米的“百果园”和70平方米的“垃圾分类”三个劳动教育基地,让学生在农事劳动、垃圾分类及环保利用的劳动实践中体验劳动乐趣、强化劳动意识、提升劳动技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学生在“躬耕园”劳动基地农耕劳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师生在“百果园”劳动基地种植果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学生在“垃圾分类”劳动基地学习实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九项劳动教育课程</b></p> <p class="ql-block"> 实施九项劳动教育课程。科学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多措并举实施劳动教育。一是开足开好国家劳动教育课。每班每周开设一节劳动教育课,落实国家劳动教育课程。二是开设校本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了一套六册覆盖1-6年级的校本劳动教育教材,内容包括田园、味蕾、家政和垃圾分类等课程,按年段特点制定了与其相适应的学习目标体系。三是抓实常规劳动课程。常规劳动课程是我校劳动教育的基础,包括学生个人卫生、内务整理、教室和清洁区保洁、假期居家烹饪、家务、花卉种植等,落实家庭劳动清单,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精神。四是多学科融合劳动教育。以我校自治区级课题《小学劳动教育中多学科渗透的实践研究》为依托,多学科与劳动教育课程深度融合,劳动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在劳动中把学科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劳动中展现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五是校内劳动教育基地课程。依托我校“躬耕园”、“百果园”和“垃圾分类”三个劳动教育基地,让学生在农事农耕劳动、垃圾分类及环保利用劳动实践中体验劳动乐趣、强化劳动意识、提升劳动技能。六是劳模工匠进校园课程。聘请劳模工匠进校讲学授课,培养学生劳动光荣的意识。七是非遗文化劳动进校园课程。聘请非遗文化传承人进校授课,传承非遗美食制作技能。八是校外劳动教育基地研学课程。依托扶绥石埠乳业、国有东门林场劳动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开展校外劳动研学。九是志愿者社区服务课程。组织学生志愿者开展社区服务、角色互换劳动体验,增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意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多学科融合劳动教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学生烹饪课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学生手工艺品制作劳动课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学生假期劳动作业成果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劳模工匠进校园课程:卢志辉先生稻杆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学生校外研学基地劳动研学课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劳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六大劳动教育特色</b></p> <p class="ql-block"> 形成六大劳动教育特色。学校通过探索、研究、实践,形成了学校劳动教育的六大特色。一是选优配强择优施教。学校组织全体老师深入学习劳动课程标准,针对课标十个任务群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教师劳动特长、学生年级特点、课时量,安排老师的劳动教学任务,最大化地激发了教师劳动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把各个劳动教育教师的优质劳动技能传授给每一个孩子。二是一站式劳动体验。通过劳动课程引导学生从劳动中有所学、有所获、有所悟,建立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本真”学生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强化家庭劳动教育评价力度,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充分利用“躬耕园”、“百果园”两大种植园,让学生从种植→收获→制作→分享,通过一站式体验,最终感受到劳动的意义,在辛苦中体会快乐,在分享中体会幸福。三是阶梯式教育。学校对学生个体和团队分别进行阶梯式劳动教育。个体阶梯式教育,针对学生个体劳动技能,学校组建老师团队把每个任务群从一到六年级系统的规划、设置教学内容,让学生的劳动技能在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提升;团队阶梯式教育,劳动教育不仅仅注重对学生个人的培养,同时要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学校在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中,采用高年级指导低年级学习(如一年级入队仪式中,中高年级学生教一年级小朋友系红领巾)、年级与年级合作完成劳动任务(如垃圾分类及废品环保利用,中低高年级组队,由中低年级负责正确垃圾分类,中高年级负责环保废品再利用,制作环保作品)等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互相尊重、体会自身劳动的价值。四是校地资源融合。劳动教育新课标中提出要“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学校充分发挥校外研学基地、劳模工匠、非遗传承人等资源优势,与国有东门林场、扶绥县石埠乳业等建立联动机制,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把劳动课堂搬到基地,低年级以游览观光、综合性体验为主,中高年级以知识的拓展、研讨为主,把育人融入自然、社会等丰富的劳动实践活动中。聘请广西稻秆画第一人、广西民间工艺大师、崇左工匠卢志辉先生和广西非物质文化传承委员会会长、广西烹饪学会副会长、广西桂菜烹饪工匠、崇左市“红棉工匠”郭志勤女士兼职学校劳动教育客座教师,定期进入校园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指导学生学习稻秆画,教会孩子们制作“酸粥”,增添了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职业意识。五是课题研究推进。2021年6月学校申报的自治区级课题《小学劳动教育中多学科渗透的实践研究》被获准立项为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义务教育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研究”专项课题。学校以课题研究为抓手,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推动劳动教育走深走实,落实劳动课程和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六是品牌辐射引领。构建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围绕一个育人目标(传民族文化,厚劳动素养,培养壮乡全面发展好少年育人目标);建立“学校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支持”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构建“课程+活动+文化+实践+展示+评价”六位一体的教育策略,形成了“136壮本劳动教育”品牌,带动教育集团成员学校扎实推进劳动教育,学校劳动教育教师在《新时代教育》等期刊公开发表了5篇劳动教育论文,发挥了劳动教育区域辐射引领、示范作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申报自治区劳动教育示范校</b></p> <p class="ql-block"> 扶绥县民族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从课堂走到校园、走到家庭、走到社会,让所有的孩子都参与其中,体验快乐,体验成功,体验收获,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劳动教育办学特色逐步凸显,劳动教育走深走实,为孩子打好人生底色,让每一个学生都发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