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文化研学之旅”之七十:“木雕艺术博物馆”“民族艺术殿堂”——绩溪中国龙川胡氏宗祠

大德天下

据绩溪县志记载,民国前,人口只有8万1千多人的绩溪县有祠堂340多幢,平均50多户230人就建有一座祠堂,建国后虽一再拆毁,至1982年全县祠堂尚存160多幢,可见在徽州立祠之风是何等盛行,宗祠是一个家族的族徽,徽州人寻根文化底蕴十分厚重,徽州人在与同姓人交谈时常用的一句话就是“都是一个祠堂的”,可见祠堂在寻根之旅中有标志作用。<div><br></div><div>胡姓在中国汉族大姓中排名第13位,徽州胡姓以绩溪为最。而龙川胡氏宗祠又以<b>“木雕艺术殿堂”</b>和<b>“民族艺术博物馆”</b>著称于世。中外建筑专家称为<b>“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完整之好、装饰之美为天下第一”。</b>在1988年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现存的胡氏宗祠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7),占地面积172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64平方米。它由<b>照壁、泮池、露台、门楼、天井、廊庑、正厅、厢房、寝楼、特祭祠</b>十个部分组成。采用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的建筑手法,建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 在封建社会里,祠堂是一个家族共同祭祀祖先、议决族内大事的场所。有的大家族除了总祠,还有各门各派的分祠、支祠,哪怕某一房已迁居外地,经十数代、或数十代繁衍生息,又建了分祠。但是,每年清明,还派代表前来总祠认祖祭祀。 无论朝代如何变更,诸侯如何割据,而宗祠及其活动始终不会中断。可以说,凡是有汉人聚族而居的村镇,都有祠堂。同时,祠堂不仅是集神权、皇权、族权、夫权于一体的象征,又是一个家族的兴旺状况、社会地位、经济状态、文化内涵的标志。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照壁</b></h3> 胡氏宗祠的照壁呈八字型,它不仅有遮挡视线的作用,最重要的,一是保住祠堂的灵气,二是衬托出祠堂的雄伟壮观,扩大了宗祠门前的空间,并将门前的龙川河纳入宗祠的整体建筑之中,形成了<b>“一条溪流,一带平桥,青山满目,浑然天成”</b>的艺术效果。自从水出口上移,填埋了旧的出水口后,宗祠的前方有了一块面积虽然不大却上方上正的祠堂坦,又应了村基<b>“前不破碎,坐得方正”</b>的风水理论。<div><br></div><div>照壁具有两种功能。第一种功能是宗祠座北朝南,南方属火,按风水五行学说,火克金,而徽州人做生意正是为了求金,金遭火化自然不吉,所以古代徽州民宅的门基本不朝南方开,倘若地基限制不得不朝南开,就在门前砌照墙遮挡。第二种功能是因为赖文正说东南方的龙山座向凶,因而需砌照墙遮挡,以趋吉避凶。照墙瓦脊上立的石兽名獬豸,它是我国古代建筑物上十一种镇脊兽之一。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十一种镇脊兽分别是:骑凤仙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在徽州民间,用得最多的是獬豸和狻猊(龙九子之一的嘲——主要用于宫殿角)。一般说,獬豸为立像,狻猊为坐像。獬豸有角,每遇人争斗,以角攻其理亏者。宗祠是家族宗法执行机关,讲的是公正秉理,所以宗祠照墙和屋脊上都立獬豸作为执法的象征。</div> 与徽州其他宗祠相比,龙川胡氏宗祠有如下特点:<br>(一)门前坦用石板横铺,二前角没有短石栏,这是仿照官府厅堂外丹墀的作法。<br>(二)入祠阶级五梯,这是子孙出有大官的表示。一般说,三品官以上阶分五级,四品官以下阶分三级,家族没有出过官员的宗祠只准用一道阶级。<br>(三)棂星门辟有三门出入。棂星门,就是眼前的木条格子门,民间俗称“栅朗门”。不是门的棂星是固定的。门,中间木条实排为圆形,上下出栅,这是古代乌头门的衍化。一般宗祠只开中门,胡氏宗祠开了三门,但左右二门平时不开,遇有三种情况才开。一是春秋两次祭祖,三门大开,族人按尊卑辈份排班分别从三门入祠;二是祠堂要公议关系家族命运的大事或处罚严重违反族规的族人时,三门大开,民间称“开祠堂门”;三是五品以上官员前来造访,三门大开。棂星门上方屋梁上的钩一色朝里,这是与里面相对的屋梁上朝外的钩相对的,这在民宅也是如此,都是相对设置,它象征人的双手,两边往中间拐,寓意家族的团结。徽州民间有俗话:<b>“拳头往外打,手掌往里弯”。</b><br>(四)宗祠的门楼为五凤楼,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七开间,进深两间。建筑面积145平方米,由28根立柱和33根月梁组成主体结构。前后16架斗拱,将三个层次、五个屋顶屋檐前挑达1米多。前后8大戗角,成凤凰展翅腾飞之势。这种建筑形式,由于建造难度太大,又耗费金钱,宋以后极其少见。但在徽州,人们为了寻求这种建筑的巍峨气势,寻求凤凰丰富的吉祥内涵,不惜工本,建造五凤楼。徽州五凤楼一般也只有在建造宗祠时,把它作为仪门,既增加祠堂的威仪,又寄寓宗族人才辈出含义。五凤楼,象牌坊的“五间”,有五层屋顶,枓栱出昂,飞檐翘角。所谓飞檐,就是其翘角两边披瓦,形同展翅欲飞之鸟。在正面看,似五只能飞的凤凰而名五凤楼。梁太祖朱温即位,大臣罗绍威就为他监造了五凤楼。唐天佑中,张崇筑城建五凤楼,有凤飞集于上,后世以五凤楼为聚瑞的象征,并称会作文章的人为“五凤楼手”。棂星三门,又与上方的五凤楼按风水理论组合成“三展五星”,所谓三展,指的是日、月、星;五星,指的是金、木、水、火、土。<br>(五)胡氏宗祠的木雕寓意深刻,美仑美奂,称冠江南,在全国也极为罕见。抬头看,中间屋檐下的那根额枋,刻的是<b>“九狮滚球遍地锦”,</b>采用的是传统的装饰性满构图和中浮雕式,圆润流畅的刀法。正门上方<b>第一组木雕</b>为“九狮图”,这里的“狮”,谐音“世”,有两种寓意。<b>一是“九族”,</b>即高、曾、祖、考、己、子、孙、曾、玄,也就是九代人过去犯叛逆大罪要灭其“九族”,指的就是九代人同罪,祠堂里供奉祖宗牌也正体现了“九族”模式。<b>二是寓意“九世同居”。</b>唐代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居,皇帝祭泰山路过其家登门问他如何维持九世同居,张公艺一连写了一百个“忍”字,皇帝大加叹服,厚赐而去。<b>第二组木雕</b>雕的是胡宗宪抗倭海战的故事,接下来的是中间和两边次间的三根枋,一大两小,称普柏枋,雕刻的是胡宗宪血战沙场、建功立业、精忠报国的场面,当时春节快到,倭寇未除,胡宗宪激励将士,和土家族先民们在腊月二十九这一天提前过年,在除夕夜乘倭寇没有防备,发起进攻,取得了胜利。土家族先民为了纪念胡宗宪,让提前过年的作法相沿成俗,成为土家人最隆重的节日,叫赶年。胡氏族人为了纪念胡宗宪将这段历史雕刻在额坊上。徽商们无时不在提醒自已,商场如战场,也只有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富甲天下的成功者。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仪门</b></h3> 第一套门是棂星门,五开间6石柱。牌坊试木制黑栅栏。平时,只开中间栏栅门和二进的侧门,举行重大的宗族活动时,才大开中间仪门,同时两边侧门和10扇栏栅门全部打开。<br>迎门的大门称作“仪门”,胡氏宗祠的仪门上画的门神是大唐帝国的开国功勋秦叔宝、尉迟恭两位大元帅。平时大门紧闭,门坎垫木肃客,仪门的门鞍上方置有4根“阀阅橼头”,对外昭示阀阅贵族门第,不容侵犯。“三门二石鼓”的结构,民间称“石鼓门”,是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象征。古时的门槛是衡量一个人官职高低的标志,门槛越高,官职越高。文官从右侧进,武官从左侧进,七品以上官员才能开大门,跨门槛而进。中间这门的门槛非常高,象征着这家族的地位也非常高,所以现在还经常有人用这个做比喻:<b>“你们家门槛太高,我高攀不上”。</b>中间这门平时是不开的,只有胡家议大事或祭祖时才大开中门,而且只有胡家辈份高的人才能走中门,那辈份低的只能自觉地走两边边门了。这就是民间所说的<b>“大户人家高门坎”</b>了。<br>门上四根嵌在圆木称“阀阅橼头”,俗也称“门钗”,是官宦世家的象征,祖上未出官员的祠堂、住宅不准使用。古代,仪门两边还置有图版,画的是做官的先祖一生功绩,称为“报功图”、“功绩图”,“门钗”与“报功图”组合,称“门当户对”。<br>门前一对石鼓也象征威仪,有人或许说他与门钗合称“门当户对”,错了,石鼓在没出过官员的家族宗祠门前也立着。或许有人说,它是上马石,更错了,祠堂的仪门前是不允许上马的。它的真名叫“奢遮”,其功能是提供身份低微的人,碰上官员和贵客进出祠堂时躲避用的,即使遮不住全身,贵人也不会在意。此外,它还具有出色、了不起的涵义。《水浒传》22回有人介绍宋江说:<b>“大江,你不认得这位奢遮的押司?”</b>从外丹墀到仪门的所有结构作法,都体现了胡氏家族的高贵显赫。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荷花木雕</b></h3> 享堂的荷花图,主要是以此赞扬胡富的“梗直敢言,罢官不移志,富贵不矜持”的君子风骨。以祖训而言,则以荷字谐义“和”字,并加以突出。一扇门的荷图寓意“一门和气”,全部荷图寓意“满堂君子”,具体到每幅荷图又有它特定命意。<br><br>1.荷花与螃蟹的组图,象征和谐的意思。希望社会要和谐。<br>2.荷花与鸳鸯的组图,象征和美的意思。鸳鸯戏水、和和美美。希望小家庭要和美。<br>3.荷花与虾的组图,象征和顺的意思。虾通体光滑柔顺,希望人际交往和和顺顺。<br>4.荷花与青蛙的组图,蛙鸣荷下。象征和鸣。<br>5.上下呼唤之鸟与鸣虫、荷花组图,寓意“一唱共和”。<br>6.荷花、水鸭组图,水鸭官名“凫”,谐音“福”,寓意“和即是福”。<br>7.一对水鸭与荷花组图,寓意“和睦双福”。<br>8.水鸟、荷花、鲶鱼组图,“鲶”与“年”谐音,寓意“人和年丰”。<br>9.飞鸟与荷叶、浮萍组图,寓意“和而平(萍)安”。<br>10.翠鸟、蜜蜂、荷花组图,“翠”与当地方言“劝”音近,寓义劝人要“和风(蜂)细雨”。<br>11.荷花、鸟、水鸭组图,寓意“和衷共济(栖)”。<div>12.荷花、飞鸟组图,寓意为“惠风和畅(唱)”。<br>13.荷花、飞鸟、蚌组图,寓意“和气生财”,因蚌中珍珠为之财。<br>14.荷花、白鹤组图,寓意“和合(鹤)”。<br>15.上有飞鸟,下有鲤鱼,寓义“天时地利(鲤)人和”。<br>16.荷花、鸳鸯组图,寓意为“夫妇和、家道成”。</div><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荷花与螃蟹的组图,象征和谐的意思。希望社会要和谐。</h3> 荷花与鸳鸯的组图,象征和美的意思。鸳鸯戏水、和和美美。希望小家庭要和美。 荷花与虾的组图,象征和顺的意思。虾通体光滑柔顺,希望人际交往和和顺顺。 荷花与青蛙的组图,蛙鸣荷下。象征和鸣。 荷花、水鸭组图,水鸭官名“凫”,谐音“福”,寓意“和即是福”。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鹿木雕</b></h3> 享堂正壁隔扇有18幅鹿图,“鹿”与“禄”谐音,鹿与蝙蝠、寿星老人组图为“福禄寿”,在徽州几乎是家喻户晓。这18幅鹿图,却不寓意“福禄寿”。首先它主要纪念胡宗宪得白鹿而增荣耀的历史故事。据有关资料记载,嘉靖36年(1557)胡宗宪获得一只雌性白鹿,认为祥瑞,让徐渭等人写了两篇《白鹿表》,一起进献世宗皇帝,世宗大喜,经宰相府评定,选中徐渭写的《白鹿表》,还举行了隆重的祭天“告庙礼”,庆贺天下太平、白鹿出世。第二年,胡宗宪又在徽州齐云山捕获了一只雄性白鹿,道教圣地出白鹿,就更加渲染了天降祥瑞的神秘色彩。于是徐渭二写《再进白鹿表》进献,世宗皇帝龙颜大悦,立即诏告玄极殿和太庙,百官称贺,胡宗宪加官进秩。这样的盛事,宗祠当然值得炫耀。不过,在具体设图时又加进了一层含义。古代乡试完毕,官府要招新中举人和主考官赴《鹿鸣宴》,唱《鹿鸣曲》,“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所以胡氏借鹿图勉励子孙登科进仕。而设计18幅鹿图,意思就更明了,它寓指“18学士”,是唐太宗文学馆里的人才,依次为: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薜攸、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薜之敬、盖文达、苏勖。上首一排是鹿的天地,这里的鹿有的在林中疾奔,有的在溪畔漫步,有的昂首长鸣,有的引颈食叶,各行其好,一派悠然自得的样子。最上方是大写的“寿”字,中间是倒挂着“蝙蝠”,下方是鹿,合起来为“福、禄、寿”之意。<br>在胡氏宗祠见不到一处蜘蛛网,不是现在打扫的结果,过去是这样,现在还是如此,于是有了多种解释。<b>一是“风水说”。</b>据说胡氏宗祠在建造时,曾请当时著名的风水先生选址、择地。因此宗祠不仅地处龙气重的风水宝地,而且又在避邪、驱虫的吉日良辰动土、上梁,故邪气不侵,蜘蛛岂敢入门。<b>二是“木料说”。</b>建造祠堂都是上选的木料,尤其是正厅的大柱子,是用树龄数百年的银杏树做的,银杏树即樟木有香气,能驱虫,故蜘蛛在祠内无法生存。<b>三是“蝙蝠说”。</b>宗祠内有很多蝙蝠,它们在屋顶特殊的夹层内,昼伏夜出,专吃各种飞虫和蜘蛛,因此,宗祠内无蜘蛛网。<b>四是“谐振说”。</b>由于胡氏祠堂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相适应的建筑结构和布局,使空气在自然流动中形成一种谐振,这种谐振,人是感受不出来的,但却是包括蜘蛛在内的昆虫、微生物不能生存,因此也就不存在有蜘蛛网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古钟</b></h3> “国泰民安”这口钟上,“国”字少一点,“民”字出头却多一点。它的意思就是国家的税收少一些,人民富裕一些,将国家的那一点移到人民头上来,这样才能真正的国泰民安。国家少收一点税,人民多得一点实惠。 在宗祠的左厢一边,四根木头搭起的支架上,吊着一口古铁钟。有趣的是,这口钟上的“国泰民安”四个字中竟“错”了两个字:“国”字下面少了一点,而“民”字一捺上面却出了头,即多了一点,这一“少”一“多”让人大惑不解。这口钟铸于“大明嘉靖甲子年仲秋月”,即1564年秋,距今已有400多年。钟高85厘米,直径75厘米,重约250公斤。这口钟上共有108字,字字清晰笔画端庄,而为何在“国泰民安”四个字里就错了两个呢?后人理解,这决不是古人在刻字时的疏忽大意,而是别有寓意和暗示: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泰民安”,国家就要少收一点税,多给农民一些实惠。看来,“多予少取”是农民自古就有的愿望,然而直到今天才成为现实。 大明嘉靖“错”字大铁钟,悬挂在安徽省绩溪县龙川村的胡氏宗祠里,堪称绩溪县的一大奇观。<br>大铁钟高85厘米,直径为75厘米。钟身上共铸有铭文108字,其中最为显眼也最耐人寻味的,是“国泰民安”四个大字,“国”字中没有那一点,而“民”字却多了一点,似乎成了两个大错字。据说,这是有意之错。<br>你认为这样“错”写是为了表达什么意愿?(不超过40字)(5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世恩堂</b></h3> 这是与唐伯虎、祝枝山、周文宾并称为“江南四大才子”的文徵明亲笔手书,文徵明曾是胡宗宪招聘的幕僚人才之一,与胡宗宪关系密切,他于明嘉靖二十五年(丙年1546)为胡宗宪写下这块堂号匾。“世恩堂”,是胡宗宪这一支房的堂号。文徵明在落款时将自己名字末的“明”字写成了“目”字傍之“明”,这是为何?这是明字古体的一种,《集韵》、《正韵》都载:“眉兵切,青鸣,视暸也”。它跟日字傍之“明”是一个意思,那么文徵明为什么不用日字傍“明”呢?这是文徵明自栩已将世事看得很明暸透彻,尤其看清了严嵩专权,朝纲紊乱,是海宇石靖的主要因素。当时,胡宗宪鉴于前几任抗倭主帅被严嵩排挤不得善终的下场,为了抗倭大业,不得不与严嵩接近、周旋,文徵明理解胡宗宪的违心做法,同时也规劝胡宗宪要多用眼看,把握自己的进退。<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