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庐对》得失

刘建宽

<p class="ql-block">《草庐对》得失</p><p class="ql-block">●刘建宽</p><p class="ql-block">【原创作品】</p><p class="ql-block">《草庐对》也称《隆中对》,是蜀汉立国的总纲领;是蜀汉为三足鼎立以后的战略总部署。</p><p class="ql-block">《草庐对》是诸葛亮和刘备“三顾茅庐”时提出的,是诸葛亮多年精思的成果,也可以说是诸葛亮和他的知心朋友们徐庶、石广元、孟公威、崔州平的共同见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草庐对》主要谋略是利用刘备的“帝室之胄”身份,在政治上张扬“兴复汉室”的旗帜;兼并刘表、刘璋、张鲁集团,在长江中上游建立根据地,谋求发展,解决自己的立身之地;实行一条完整的“西和”、“南抚”、“东联”、“北伐”的外交政策和外交路线;积蓄力量,以夺取全国统治;同时积极发展有利形势,分兵两路,出荆、益向曹操发动钳形攻势,夺取中原,然后统一全国。</p><p class="ql-block">诸葛亮是千古名相,最早在隆中隐居,刘备依附荆州刘表时期而“三顾茅庐”,也可能是多次,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具有儒家处世、道家修身的风范。观其鞠躬尽瘁的一生,却是一个怀有伟大痛苦“出师未捷”的悲剧人物。</p><p class="ql-block">这一让人哀腕的结局,大多和隆中决策的得失都有直接的关联。</p><p class="ql-block">诸葛亮在27岁时,此时刘备已39岁而“三顾茅庐”,《草庐对》后,卧龙先生改变初衷,出山相助刘备。</p><p class="ql-block">他一生紧紧围绕隆中决策展开,一切高见与谋略均建构在隆中对策之中。</p> <p class="ql-block">由此,他的有误心态,造成他的终生悲剧。在隆中他主观认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知能之士,思得明君。”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诸葛亮的选择是有误的,而其最主要的表现,恰恰就在“委弃荆州,退入边蜀”的“三分割据与筹策”的决策上。</p> <p class="ql-block">钱谦益笺注杜诗,引崔浩《典论》曰:“亮之相刘备九州鼎沸之会,英雄奋发时。君臣相得,鱼水为喻。而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伪连孙氏,守穷崎岖之地,僭号边鄙之间,此策下者也。”</p><p class="ql-block">《三国志·诸葛亮传》注所引张俨《默记》曰:“诸葛亮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p> <p class="ql-block">面对“据天下十倍之地”,“据牢地、拥精锐”的司马懿,“孔明唯有以攻为守,方能自全,这种选择,乃大势所定,不得已之举也。”爱德华·波特的哲学论文《诸葛亮与蜀汉》中指出:“诸葛亮神机妙算,但他的根本选择却是有误的。”这说明定三分隆中决策为他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在隆中决策中他为刘备顿开茅塞道:“将军既帝室之胃,仪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从蜀汉的实际出发,单就人才一端论,“蜀中无大将”。李贽《藏书》中有《武臣传》,其中称得上“大将”的只有周瑜、吕蒙、陆逊、陆抗,而无蜀中一人,姜维只与张辽、邓艾列名“名将”一类,关羽、张飞只列名于“贤将”一类,与魏、吴相比,蜀汉力既不济,人才亦远远逊之。</p> <p class="ql-block">为此,诸葛亮面对蜀汉的种种劣势与困境,只有身体力行,以忠诚支撑局面。再着他一生谨慎,又恐怕他人不似自己尽职尽忠,尽心尽力。</p><p class="ql-block">特别在选拔、任用人才上,一再失误。正如毛宗岗评曰:“托马谡而马谡失之,释苟安而苟安负之,任李严而李严又背之。”使得他不信任的心理就更加突出。同时,遴选人才求全责备,过份看重于“德”,即恪守那弱小而难有作为的蜀汉政治标准,致使蜀汉的大小官员,缺乏进取精神。</p><p class="ql-block">这同曹操“任天下之智力,以道驭之,无所不可”,“大用者不务细行”的选才之道,形成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在隆中又为刘备兴复汉室、欲成霸业制定的既定方针是:“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p><p class="ql-block">从三国战略时局来看,荆州之争成为蜀、吴的焦点。由于双方互不相让,使诸葛亮“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部署化为泡影。</p><p class="ql-block">诸葛亮不得不派关羽“先起兵取樊城”,企图“使敌军胆寒,自然瓦解”,关羽大意失荆州使蜀汉终于丢掉“北拒曹操”的先决条件。按照诸葛亮隆中决策的战略意图,是要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出兵夹击曹魏。兵出益州,山高路险,易守难攻,实不属理想的用武之地。由此可见,诸葛亮隆中决策的有误,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p> <p class="ql-block">从诸葛亮隆中决策的心态上分析,蜀汉唯一和魏、吴相抗衡的就是“人和”。从蜀汉关键环节来看,刘备和诸葛亮没有很好的“人和”。关于荆州,追溯远一点,刘表曾让荆州给刘备,诸葛亮让刘备接纳,但刘坚辞不受。</p><p class="ql-block">后来刘表病逝,蔡氏集团控制荆州,准备投降献曹操。诸葛亮意以“吊孝为名”剪除蔡氏夺取荆州,刘备却然不肯,让曹操轻易得到荆州,蜀汉荆州失守后,刘备重兄弟之“义”的感情,不听诸葛亮的劝阻,执意伐吴,完全违背了隆中决策联吴抗曹的战略初衷。</p> <p class="ql-block">蜀汉没有真正做到“人和”的另一表现是,诸葛亮虽善于任贤使能,但可悲的是,他却长久没有找到放心托付大事之人。像魏、吴等常有研讨争议决策国中大事,而蜀汉多是以诸葛亮授“锦囊妙计”行事。离开诸葛亮诸多人几乎寸步难行,加之诸葛亮为人勤谨,事必躬亲,蜀汉文武众员的才智,难以发挥和提高,就连陈寿也认为,诸葛亮“治国为长,其谋为短”。这些都不是隆中决策的理想“人和”状态。</p><p class="ql-block">在三国前后争夺的96年中,诸葛亮和刘备的《草庐对》得失就犹为明显。</p><p class="ql-block">(2023.3.22 图片网络 致谢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