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会理古城,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始建于明初的卫城,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驿站。</p><p class="ql-block">会理古城全城南北长约1770米,东西宽约920米,古城总面积近25万平方米,内外城分为街坊,布局严谨。内城主要街道以钟鼓楼为中心,呈十字形延伸到四城门,成为东街、南街、西街、北街四条主要街道,组成了“穿城三里三,围城九里九,以南北中轴线为中心的四街三关(即东关、西关、北关)二十三巷”的棋盘式格局。城内存明代遗迹有寺庙和民居大院,古建筑多为清代所建,有街道建筑和寺庙建筑两种。</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古城,游人少,陆陆续续走着的都是本城人,赶集的赶集,开店的开店,开始一天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逛到傍晚,上了古城墙上,上面有茶馆,可在上面歇歇脚,喝喝茶,聊聊天,又是一天啦,过过古城的慢生活!</p> <p class="ql-block">西成巷,位于会理古城北关西侧,取东作西成之意,会理世代居民习惯称“小巷”。长360米,宽4米。元、明时期为会理的集市贸易区。清同治六年(1867年)续建城外东、西、北三关时,将其缩小,以青石铺路,形成街巷,故名“小巷”。巷内有居民百余户,临街铺面多为重檐悬山、硬山式顶穿逗土木结构建筑,后面为四合院落或两房一照壁小院。巷内建有禹王宫和万寿宫,后分别设为两湖会馆和江西会馆。另有染织、药店、装裱、饭馆、马店等行业,其中鞭炮、纸扎业最为兴盛。巷口靠北关北侧嵌有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立的功德碑和禁止碑,是原会理古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市政管理规约。</p> <p class="ql-block">会理的陶瓷生产始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清,沿于民国直至今日,已有800余年历史。会理绿陶因采用天然“孔雀石”配釉,经1200多度氧化焰烧制后呈宝石绿色而得名。其制作流程需要经过8个大环节、72道小工序,由采石、选料、碾磨、制坯、配釉、烧成、出窑组成。</p><p class="ql-block">会理绿陶一直沿用天然矿物作釉、原料,其中还加入植物灰等成分,经高温烧造后致密度高、声音清脆、无铅无毒、耐酸碱,各种金属氧化物在高温下呈色、混熔、结晶,富于变化,可谓“入窑一色,出炉万彩”。</p><p class="ql-block">这是我来这古城才知的,在游中学矣。看着可爱,买了一个绿陶猪的茶宠回来。</p> <p class="ql-block">科甲巷位于会理古城北街东北侧,长156米,宽3.5米,巷内多为明清建筑,最早因龚姓人家居住于此,曾称“龚家巷”。明代因军屯和民屯的施行,外籍人家不断迁入会理。巷内以胡、龚、杨、吴、邹、周姓为主的几个大户人家中,有科考获得成就之士,则在大门悬挂“进士第”“大夫第”等匾牌,因而又得名“科甲巷”。科甲巷为会理历史文化名城重点保护的街巷区。</p> <p class="ql-block">胡家大院位于会理古城科甲巷内,占地面积460多平方米。大院坐南向北,呈复四合院布局,全院由大门、屏门、前厅、过厅及厢房组成。整个建筑为重檐和单檐悬山式顶穿逗土木结构。大门为门楼式,须弥座花砖墙基,门楣上以镂空雕刻的八宝图案作装饰,梁柱间的雀替为镂空雕刻的花卉。厅房为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厢房为面阔两间进深一间,门窗装饰简练实用。</p><p class="ql-block">胡家大院的前院具有明代晚期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后院为清代所扩建,它是会理古城内兴建年代最早,保存较完好的古民居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院内多植各自喜爱的地方花卉草木,春竹绿树,构成幽静的环境,造成朴素怡静,接近自然的居住气氛。</p> <p class="ql-block">特别有生活气息的古城小买小卖者,有做手工卖鞋子的,有绣花卖布的,有卖自采的山草药的,有卖山货蘑菇的……</p> <p class="ql-block">会理人将云南特色的食材运用川菜的调料进行烹制,或者把传承于异乡的各色吃食加以改良,将汉民族的烹调技艺和少数民族饮食习俗融汇调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饮食风格。会理名小吃包括羊肉汤锅、羊肉米粉、<span style="font-size:18px;">鸡火丝饵块、抓</span>酥包子、铜火锅、熨斗粑、稀豆粉,鸡枞饺子等。</p><p class="ql-block">我们就试了羊肉米粉、鸡火丝饵块,不会太辣,味道还是不错的,可当午餐,也可作晚饭。</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又名“凌霄楼”。此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当时的理知州主持修建,到乾隆年间两次改修和补修。咸丰十年(1860年)被毁,只有座基尚存。光绪三年(1877年),由会理一位致仕官员按皇家园林里的一个角楼描了下来,按图修建。中国的古典建筑历来讲究风水。清朝以前原本没有这钟鼓楼,为了弥补传统建筑文化上的“中轴空虚”,而在城中心的十字大街专门修建这一豪华建筑,形成了以钟鼓楼为中心的四面对称格局。</p><p class="ql-block">清晨和黄昏,钟鼓楼上的晨钟暮鼓准时响起。等了一下,看六点准时在此表演的"暮鼓",时间很短,感觉一下就结束了,但很有仪式感。</p> <p class="ql-block">会理古城吸纳了南北文化,其建筑风格把北方四合院、南方园林厅堂、云南乡土民居的精华融于自身的自然环境、风土民俗、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之中,创造了独特的建筑风格。绝大多数的民居采用前店后居的型制,临街通透,其余三面对外封闭对内开敞以网罗天地、化大为小,万物归一。</p> <p class="ql-block">最有意思的是可看古城里的人,太有古意了,有游人拍旅拍照的,有阿妈仍穿民族服饰的,有小姐姐在买结婚用银饰品的,各色各样。小时候才有的观露天电影,古城这里都有,太原生态啦。</p> <p class="ql-block">以红铜火锅制作技艺为例,会理制作红铜火锅,从明代洪武年间开始,有6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明太祖朱元璋为平定叛军余孽,在会理实行军屯,中原一带的士卒带来了当时中原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加之会理自古出铜,因而诞生了独具特色的会理红铜火锅。做一件红铜火锅,从冶炼热锤将铜坯进行反复锤炼、打薄,制成毛坯,到冷锤打成产品,需要六万锤。一件红铜火锅,由锅座、锅槽(包括烟囱)、锅盖三个部件构成,重约4公斤。两个工匠一般要10个小时,才能打制成一口红铜火锅。</p><p class="ql-block">误打误撞,竟然让我跟朋友发现了这手工铜作坊,四代同堂,老爷子80多岁了,还坚持手工打铜器,两个字送他一一"犀利”!</p> <p class="ql-block">这是去白马寺路经的小公园,玉兰开得正盛,看着树上的小姐弟可爱,立此存照。</p> <p class="ql-block">会理为古代南方丝绸之路西干道入滇的重镇,扼川滇咽喉的军事要冲。三国时期,诸葛亮为平定南中,“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曾与孟获首战于此,“孔明寨”“南征渡口”依然存在。唐天宝年间,南诏大理国在会理置会川都督府,并以此作为北进的重要基地。为供奉南诏王、大理国主建造的景庄庙(今会理一中)、白马庙(今白马寺)遗迹犹存,也就是我们到的蜀南古刹,清幽古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