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公众号《甘谷影像》,图文并茂,声像并举;情感交融,古今相通;阳春白雪,草根文化;浑然一体,正能传递。</p> <p class="ql-block"> 人的一生,在岁月的长河中,是很短暂的一瞬间,但就这往往一瞬间,难免会留下很多很多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越是年长,回忆越多,尤其是儿时的记忆。玩耍过的坡坡渠渠,沟沟坎坎,一块打过架的发小,攀爬过的小柳树,摘过榆丁的榆树,养过蚕的槡树,捣毁过的鸟窝,老师的批评,老师讲课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爸爸妈妈打孩子的擀面杖、鞋底等……</p> <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我们的农村老家户户都住着这样的土瓦房,冬暖夏凉,屋内一个土炕,热热的,很舒适,兄弟姐妹们挤在一块,盖一床被子,高兴极了。后来在陇海铁路线两傍扫一点火车走过后落下的煤沫子,和点土,做成煤砖,再在屋内自制一个土炉子,烧起来还真管用,取暖、烧水、做饭都行,日子有滋有味。(取材于甘谷六峰镇)</p> <p class="ql-block">土坯做的档门</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女儿出嫁时娘家的陪嫁品一一板箱。家庭好一点的陪嫁一对,差一点的只有一个。今天大家看到的这个板箱正是前几天去甘谷六峰苍耳王村采访一个农民时碰到的,老俩人八十多岁,还保留着娘家陪嫁的这个板箱。</p> <p class="ql-block"> 现在去农村山区下乡偶尔能碰到这样一个土坯门。到是很感亲近,很稀奇,就顺手留下一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红火一时的甘谷东风影院。东风影院在上世纪真红火,记得在1975年的一天,走后门在这儿看了一场电影《红旗渠》、后又相继看了《半夜鸡叫》、《海霞》等,一张票伍分钱,当时那是很骄傲的事,在小学同学里常常作为炫耀的资本,讲来讲去,讲了好多年,直到现在成为一个老人了,还在给子女、孙子们讲这些事。</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甘谷渭阳公社供销社(以粮为钢,全面发展,保障供给,字迹仍存)。(取材于甘谷新兴镇颉家村)</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的古堡。</p> <p class="ql-block">传统手工艺一一爆米花。</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庄间来一个爆米花的老艺人时,高兴得不得了,一整天跟前跟后地看,但就是家长不让爆,因为家里缺钱缺粮。</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末非常时髦的一一甘谷汽车站(已不存在)。</p><p class="ql-block"> 就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去天水开会时,还是在这里排队买张票坐三个多小时才到天水,这些事已经成为了记忆。</p> <p class="ql-block"> 毛坯房现在很少见到,改革开放前,农村到处都是。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这些房都换成了砖瓦房或砖混水泥房,有些农民撇下旧土房直接住进了新农村。</p> <p class="ql-block">(取材于甘谷新兴镇)</p> <p class="ql-block">(取材于天水苏慧台子)</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陇海铁路甘谷三号桥。(取材于甘谷磐安镇三十铺村)</p> <p class="ql-block">看守三号桥的炮楼。</p> <p class="ql-block"> 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甘谷渭济渠进水口,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记得在1975年的一个周日,背上自备的干粮,随大人行走五个多小时在这里给渭济渠架水(拦渭河水),中午每人发了一支黄瓜,记得吃起来真香,一整天挣了三分工(成年女人劳动一天争七分工,未成年小孩劳动一天争三分工)。</p> <p class="ql-block">石臼</p> <p class="ql-block">老城门(取材于四川雅安芦山县)。</p> <p class="ql-block">1971年生产的白酒一一人民公社酒。</p> <p class="ql-block">人工收割麦子。(取材于武山县马力镇)</p> <p class="ql-block">已作废的石磨盘。(取材于天水麦积胡大村)</p> <p class="ql-block">甘肃产春风牌黑白电视机。</p> <p class="ql-block"> 手摇唱片机又称洋戏匣子。放上唱片,抓住手摇把摇几下就可以唱了,很先进。</p> <p class="ql-block"> 缝纫机,上世纪八十年代给儿媳妇必备的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彩礼之一。</p> <p class="ql-block">马灯和汽灯。</p> <p class="ql-block">烤土豆</p> <p class="ql-block">夏收中的拉麦籽。(取材于甘谷武家河镇吕家岘)</p> <p class="ql-block">刚打碾过的麦材垛。</p> <p class="ql-block">簸麦籽</p> <p class="ql-block">石磨</p> <p class="ql-block"> 最早的乒乓球台子。当年上小学时,一下课就抢着排队打上一盘,一盘11颗球,败者下,赢者继续打。</p> <p class="ql-block">水利工程过桥渠(摄于甘谷大像山镇土堆村)。</p> <p class="ql-block">水渠</p> <p class="ql-block">麦场上打碾麦子用的碌碡。</p> <p class="ql-block">农村学校的篮球架。(取材于甘谷县谢家湾乡)</p> <p class="ql-block">2020年的抗击新冠疫情活动。</p> <p class="ql-block">(取材于甘谷县武家河镇吕家岘村)</p> <p class="ql-block">(取材于甘谷县西坪镇四方咀村)</p> <p class="ql-block">新时代下的甘谷新农村。(取材于甘谷县六峰镇苍耳王村)</p> <p class="ql-block">出品:《甘谷影像》编辑部</p><p class="ql-block">图文: 张耀平</p><p class="ql-block">配乐: 古琴曲《山谷幽蘭》</p><p class="ql-block">背景模板: 记录</p><p class="ql-block">热线电话: 13893880567</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张耀平,(笔名三合人、牛犇、普平娃),中共党员,1963年7月生,甘肃甘谷新兴镇三合村人。中国武术协会会员,甘肃省武术协会常委,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文武中国》杂志、甘肃广播电视总台记者。1985年7月参加工作,曾在乡镇、机关多个部门从事过农业农村、机关文秘、新闻报道、广电编辑、体育健身等多个行业的工作,酷爱摄影摄像、新闻采编、书画写生、旅游采风、三国文化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