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接上篇:</p><p class="ql-block">泉州:【一生要去一次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p> <p class="ql-block">石湖码头</p> <p class="ql-block">水尾塔</p><p class="ql-block">水尾塔位于后湖村南建于北宋政和年间,莲花座上雕蟠螭纹饰,塔刹为葫芦状,是研究宋代石雕艺术及海外交通史的宝贵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六胜塔</p><p class="ql-block">六胜塔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的代表性遗存之一。六胜塔位于泉州湾东南岸出海口岬角前端的金银山上。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东岳寺高僧祖慧、宗什始建。元至元二年至五年(公元1336-1339年),海商凌恢甫独资重修。塔坐北朝南,通高36.06米,为花岗石构筑。每层设四门四龛,各层之间门、龛位置上下交错。塔身浮雕佛教人物,雕刻风格粗犷古朴。<u>六胜塔与大、小坠岛之间的岱屿门主航道遥遥相对,</u></p><p class="ql-block">作为泉州湾航道的主要航标塔,六胜塔见证了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一﹣刺桐港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位置,见证了泉州航海设施建设的成就、航海技术的发达和海外贸易的繁盛。</p> <p class="ql-block">万寿塔(姑嫂塔)</p><p class="ql-block">在石狮市宝盖山,它建南宋绍兴年间,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姑嫂塔背靠泉州湾,面临台湾海峡,有关锁水口、镇守东南的气势,所以又叫做"关锁塔"。</p><p class="ql-block">是宋元泉州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万寿塔依借山势,北依古刺桐港、南眺重洋,作为商船出入泉州湾的主要航标,见证了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海外贸易活动的繁荣。</p><p class="ql-block">万寿塔是商船抵达泉州港的地标,也是镇守海口、护佑商旅的精神寄托。长期以来,从事航海经商和远洋捕捞的泉州人均把该塔视为故乡的象征,是泉州悠久海外贸易传统的重要历史实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姑嫂塔﹣在石狮市宝盖山,又称"万寿塔","关锁塔"。它建南宋绍兴年间,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姑嫂塔背靠泉州湾,面临台湾海峡,有关锁水口、镇守东南的气势,所以又叫做"关锁塔"。南宋时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对外贸易十分繁荣,与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生意往来。当时姑嫂塔成为了海上行船的航标。</p> <p class="ql-block">草庵摩尼光佛像﹣中国古代摩尼教石刻造像。依庵内石壁浮雕而成,刻摩尼光佛一尊跏趺而坐,身着通肩长衫,双手叠置膝上。长发分披于双肩,颔下并有二缕长髯。身后有圆形背光,径1.98米,内雕放射状之波纹形光焰纹。造像形式袭用佛教雕刻程式而于局部做出特殊处理。背光旁有元代信士陈真泽等至元五年(1268)镌刻铭记,据志载,佛庵亦创建于元代。摩尼教创立于古波斯,晋代传入中国,唐代在京城西域商人中流行,唐武宗会昌五年</p><p class="ql-block">(845)灭法后信者渐稀。此雕刻为已知中国仅存之摩尼教造像,对研讨古代东南沿海与中亚商业、宗教之交流有一定意义。早在13世纪,摩尼教在中亚、西亚已经绝迹,然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泉州、温州仍广为流行,但是已改变了原来摩尼教的面貌。泉州是世界摩尼教最后消亡之地。</p> <p class="ql-block">安平桥﹣曾用名五里桥、西桥、安海桥,是世界上中古时代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安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绍兴二十二年</p><p class="ql-block">(1152年),安平桥竣工投入使用;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该桥东起兴安路,上跨安海湾,西至水头街,桥梁全长2255米。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安平桥是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安平桥</p> <p class="ql-block">五店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店市传统街区﹣唐朝开元年间,蔡姓七世孙5人,在青阳山下的官道上,开设5间饮食店以方便行人,酒旗招风,饭菜飘香,声名远播,被誉为"青阳蔡,五店市"-﹣自此,"五店市"遂为青阳之别称。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日趋繁荣,"五店市"在明清时期已然成为一片繁华的街区,商店鳞次栉比,街道车水马龙,更有美轮美奂的红砖厝民居星罗棋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