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

四妹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国的大街上,很少看得到残障的朋友们出行。此种论调在我们那个时代比较普遍,经过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之后,一部分残障朋友们借助无障碍设施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开始出现在了大街小巷,城市和旅游景点,像其他人一样,随着自己的心愿,走南闯北,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还有其他的另一部分残障朋友,由于自身或家庭的原因,没有走出家门,甚至没有走出精神领域的自由天地,陷在自我枷索的禁锢之中。其实不光是残障人士存在这样的禁锢与挣脱的境地,每一个生命个体都不会是完美无缺的,都会时不时地沉浸于自身的局限里,难以走出来。生命之始就处于枷索中,而无往而又不在枷索中。</p><p class="ql-block">带着不同缺陷的生命个体降临人世间,开始了他们的百年征程。世界宽广,个体渺小。个体的足迹丰富了世界,世界被个体纳入生命中。个体的灵动之处在于,从一无所知到不断地开发认知和积累,像春天里的那一株株破土而出的幼苗,拼命吮吸着阳光雨露,接受着电闪雷鸣,呈现出各自的风采,长成不同的族类,经历着四季的变幻,遵循着生命赋与的年轮,在地球上绽放属于个体的属性。小草有它的嫩绿,大树有它的伟岸,它们成为不了彼此,但它们在自己的族群领域内,依仗自身的天然条件,发展着。成为自己,就完成了一生的使命。人类亦然。如若不刻意去寻求离开自身的对比,自卑也就不会产生。标准的诞生,美的概念的形成,使人变得自惭形秽。走出自卑,也就是敢于接纳自身与标准和美的不同,并能坦然地面对来自不同认知的人发出的置疑。很多人穷其一生都无法避开自身形成的自卑心理,这将是一件很可卑的事情。他们将自己置身于痛苦中无法自拔,一生都是在煎熬中度过。自卑像一根深插于身体的刺,不致命但会时时隐隐作痛。像史铁生《命如琴弦》中那对始终期盼光明重现的盲人师徒一样,靠一张带着谎言纸片的希望去前行。</p><p class="ql-block">人终其一生,都在和自己作着斗争。先是一点点去丰满自己的羽翼,然后再一点点看着完整走向残缺。你走出了自卑了吗?人生的残缺是注定的,我们何不将之视为不同的风景?各自在自身的意义中活着。人不可能同时行走在不同的河流之中,走到哪就算哪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