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上)</p><p class="ql-block"> 光阴茬苒,岁月更迭。转眼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许多记忆已成从前,昨天的生活已为我的过去画上了一个逗号。但有一段青春岁月,却挥之不去,在我的心灵深处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那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也是一段艰苦的岁月。那座难忘的厂,难忘的车间,难忘的那些人,难忘的那些事都深埋在心里。并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减弱他们的色彩,也没有因为磨难而改变我的人生观。</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走进已尘封了五十多年的陈年往事。</p> <p class="ql-block"> 时光追溯到上世纪六九年十月,我告别了五彩斑斓的中学时代,来到了合肥市新淝印刷厂当了一名合同制工人。这个厂座落在东门三里街,合肥市蚌埠路第二小学东边的一个巷子里。与合肥市好华食品厂背靠背,仅一墙之隔。工厂不大,只有二百多人,但是一个国有所制的企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自卑的排版工</p><p class="ql-block"> 我被分配在制版车间,做了一名排版工。刚一踏进车间,就被琳琅满目的铅字吸引住了,三面墙的架子上摆满了铅字。让我眼花缭乱,目瞪口呆,瞬间像置身于字的海洋。映现眼廉的铅字中有正楷、仿宋、隶书、黑体、魏碑等字体。其中,正楷、仿宋字体的字用量最多,用途最广。这两种字体字盘里各有五仟多字。其他字体只是作为文头,标题或幅标题用字用量不大,字盘里各有一仟多字。在各种字体中也分大小,最大一号字,最小七号字。最常用为三至五号字。车间有四名师傅,三名排版师傅,一名铸字师傅。车间负责任人是兼职,不脱产。</p><p class="ql-block"> 当一名排版工,也要从基础的熟悉字盘,拣字、还字开始。面对满屋架子上的铅字,我是晕头转向,不知所措。虽然师傅给我讲了各种字体的分布,大小字的位置。但要找到其中的一个字,也颇费一番周折,并非那么容易。由于字盘不熟悉,我的效力低下。有时,拣一个字要花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经常是师傅坐在那里等着我的字排版。自尊心让我要改变这一现状。每天下班后,我独自一人站在字盘旁认真看,烂熟于心地记。有时,还会把字盘里的字抄下来,记在一个小本子上。带在身边,利用茶余饭后,晚上休息时间用心去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一个月的勤学苦练,我硬是把最常用的一仟多个字背了下来。字盘熟了,拣字、还字的速度快多了。有了空余时间,我就站在师傅们旁边看他们排版。时间久了,也似乎看出了端倪。一天,我请师傅把一个简单便笺版子给我排。排完后,师傅看了说还可以。有了师傅的鼓励,我的信心更足了。接着,我偿试着复杂的版子。白天不好意思老让师傅给我排版,晚上借着月光,跑到厂里,偷偷学艺。我小心翼翼把师傅摆好的版子搬过来,照葫芦画瓢学着排。遇到疑难问题,第二天一大早再请教师傅。直到把它弄懂为止。同时,我还把机印车间印过的版子搬回来,边拆,边研究它的结构与用材。渐渐地复杂的版子我也能上手了。</p><p class="ql-block">在制版车间工作,我谨小慎微。我知道自己是一个打工仔,没有退路,也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耕耘,才能有希望和未来。尽管还不时有惶恐和不安,但我总是鼓励自己说: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的。今后我会像车间里的师傅一样,成为这里的主人。简单而有目标的工作是快乐的,能如愿以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已经知足。因此,在工作中我很卖力,有三分力,不出二力。不管份内份外,积极主动去干。每天早上我提前到厂,把车间卫生打扫干净。打好开水,给每位师傅把茶泡好。每个星期六下班,将几位师傅换下的脏工作服洗了。那时,没有肥皂,只有碱粉。碱粉虽然下脏,但很伤手。几件衣服洗完,两只手被刺的火辣辣的疼。星期一上班前,把晾干的工作服叠好,放在每位师傅的工具箱里。工作中我手疾眼快,一会儿这个师傅说,你把排好的版子送到机印车间去,再把印好的版子带回来。一会那个师傅说,你到生产科把更改过的合同拿回来。一会又说,再给我拣一字。我就像一只辛勤的小蜜蜂穿梭飞舞在他们之间,忙碌并快乐着。认真努力地去完成他们交给的一个个任务。正当我踌躇满志在制版车间继续干下去时候。七零年六月底厂部一纸调令,抽调我和其他车间九名同志去上海市无线电六厂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学习培训。</p><p class="ql-block">原来,七零年初国家提出大办电子工业的伟大号召。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合肥的很多企业纷纷转产上电子元器件产品。截至七一年底全市涌现出四家无线电整机企业和十七家元器件企业。当时,厂里也经过认真调研,反复研究,认为合肥的印刷业有些过剩,加上搞传统产业没有出路,决定上电子元器件产品—金属化纸介电容器。这种产品主要是为国防、电视机、收音机配套。产品销路没有问题。当时,国内只有上海市无线电六厂一家生产这种电容器。竞争对手较少,生产前景看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两个月的上海学习</p><p class="ql-block">七零年七月初我们一行10人在领队兼工艺员韩传柱带领下乘朝发夕至绿皮火车到达上海。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赶往上海市无线电六厂。这个企业位于上海市普陀区苏州河路上,是家涉密单位。对外:上海市普陀区苏州河路605号信箱。对内:上海市无线电六厂。经过交涉,我们被带进一个三层楼的车间。更衣后,经过两道门消毒方可进入车间。这是一个全封闭,经过净化,无烟、无尘的车间。车间是恒温,室温25度。整个金属化纸介电容器(以下简称电容器)的生产都在这层楼里,不用出门。</p><p class="ql-block">我学的是半成品、成品的检验。带我的师傅叫李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上海人。高挑身材,清秀的面容,是一位和蔼可亲的人。学习期间,我认真执着,上班时反复练习,掌握操作要领,做到精益求精。不懂的问题,虚心地向师傅请教,师傅也不厌其烦给我解释,直到搞懂为止。晚上到了旅馆,把当天学习的内容,重点进行归纳整理,记在一个笔记本上。一星期我们赴沪全体人员,开一次碰头会,谈谈学习的情况,心得体会及存在问题,互相之间进行一次交流。通过近两个月的学习,我们10人基本掌握电容器生产的全过程。为检查和验收我们的学习成果。经领队兼工艺员韩传柱同志与对方车间主任商量,同意为我们来学习的同志搞一次演练。由车间主任下任务单,让我们来学习的同志单独操作,由带他的师傅对本道工序进行打分。并对两个月来的学习情况给予评价。依次传下去,直到最后一道工序结束。车间工艺员奚佩芳代表车间总验收。她认真仔细看了每道工序师傅的打分和评价,认为来学习的同志认真刻苦,一丝不苟,已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生产的电容器经检验完全符合标准。她郑重地在验收单上写下四个大字“验收合格”。通过这次演练,为我们回肥试制、生产电容器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试制工作一波三折</p><p class="ql-block">九月初我们结束在上海的学习回到合肥。就紧锣密鼓筹备新产品的试制工作。厂里把刚盖好的十几间办公室给我们作临时试 制车间。购买的设备及原材料也陆续到位。但车间没有净化,没有恒温设备,灰尘、湿度无法控制。要想生产出合格电容器谈何容易。厂里也确有困难,二百多人要吃饭,印刷底子薄,利润低,光是购买生产电容器的设备就花光了厂里所有积累,还欠了一部分外债。已无力净化车间,购买恒温设备。只能土法上马,走一步看一步。就这样开始了艰难的试制工作。经过一个周期的试制,第一批产品出来了。正品率60%,废品率40%。考虑到第一批合格率不会高,但没想到会那么低。工艺员韩传柱(以下称工艺员)要大家立即停下试制工作,召开了现场分析会。大家根据主客观因素,提出十几条意见和建议。为加强试制人员和电容器质量的管理,工艺员制定试制人员和电容器试制质量管理条例。要大家尊照执行。接着,我们又进行三次试制。虽然合格率有所提升,但还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间在一天天过去,还是拿不出合格产品。大家都心急如焚,工艺员更是寝食难安。在这节骨眼上,又节外生枝。蒸发机出了故障。可急坏蒸发的梅师傅。那几天,除了吃饭,梅师傅就没离开过蒸发机。逐个部件、零件的检查,都没查出问题。只好向蒸发机生产单位求援,派来了两位师傅。将问题找出,蒸发机又恢复了正常。</p><p class="ql-block">屋漏偏逢连夜雨,没几天喷锡因颗粒大,无法焊接。试制工作不得不再次叫停。经过现场堪察分析,工艺员认定是锡锭的品位不够。他请求厂供销科与锡锭生产厂家联系,将锡锭调换成一等品锡锭。使这个问题得以解决。</p><p class="ql-block">试制工作又继续进行,到了第七轮合格率还是没有多大改观。它就像一座大山,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面对这种困境,大家的情绪跌到了谷底。正在关键时刻,厂党支部书记甘风傲深入到车间。他是一位军人出生的南下干部,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为企业的发展呕心沥血,深受大家的爱戴和拥护。他分别与工艺员、部分职工进行了交流。当他了解到电容器的合格率问题没有解决,试制工作一直受阻,大家的压力很大。他立即在现场召开了全体试制人员会议。鼓励大家不要气馁,要振作精神。多想办法,多试验。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利再战。坚决打赢电容器试制的翻身仗。在以后试制的日子里,甘书记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车间加班,他和我们一起劳动。每天坚持到车间巡视一次,遇到棘手和突发性的问题,他总是在第一时间予以解决。厂里不管大事,小事他都冲在前,干在前。在他担任厂党支部书记七、八年时间里,也是我厂生产发展最快的几年。由于积劳成疾,加上战争年代旧伤复发,他英年早逝!大家为失去一位好书记而痛惜。</p><p class="ql-block">通过甘书记的动员,大家试制的热情被调动起来,立即投入到紧张的试制工作中去。工艺员也在加紧做着各种试验,还要跟班作业,人都瘦了一大圈。经过近二十天观察、摸索和试验。他在两组试验中发现:一是现行条件下按常规对卷绕、喷锡、焊接等半成品做出的试验,电容器容量的稳定性较差。二是压缩卷绕、喷锡 、焊接等半成品外露时间的试验,电容器容量稳定性较好。经检验,后者要比前者的合格率高很多。通过反复试验,更加证明了这一点。经过一百二十多个日日夜夜 ,十一批次的试制,电容器终于获得了成功。当工艺员宣布这一消息时,大家群情激奋,相拥而泣,庆祝这来之不易的成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