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叙教育故事 展育人初心</p><p class="ql-block"> ——徐州市吴屯小学</p> <p class="ql-block"> 流光不言不语,却在静谧中开出明亮的生命之花。幸福,若隐若现,却在灯火阑珊处悄然等待。</p><p class="ql-block"> 吴屯小学的教育追梦人,用爱与真情,在新教育的路上谱写着一篇篇动人的故事。 </p> <p class="ql-block">个人简介:</p><p class="ql-block">黄春梅,中小学一级教师,教龄22年,曾获徐州市优秀班主任,区教科研先进个人,第五届学生最喜爱的老师,区教学先进个人,彭城恩师,优秀辅导教师等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教育名言:</p><p class="ql-block">我是教师,这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使命。我是教师,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p> <p class="ql-block">教育叙事:</p><p class="ql-block"> 一个“屁”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新接了一个六年级,我虽不带班主任,却发现他们班主任的办公室总是“门庭若市”。一到下课,孩子们便一个个接踵而来。是来请教老师问题的,不是;是小班委来向老师报告工作的,不是;是被老师叫来辅导功课的,也不是。看看那一个个进来时哭丧的小脸就知道是来“告状”的。 </p><p class="ql-block"> 接触一段时间后发现这班孩子特别爱告状。告状的内容基本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老师,他笑我(这里的“笑”肯定不是善意的笑);老师,他骂我(这里的“骂”可能只是一些口头禅或不文明的语言);老师,他鄙视我(所谓的“鄙视”也许就是孩子做了一些不文明的手势)……所以他们班主任的办公室总少不了告状学生的身影。当然,在否定一些同学不文明言行之外,也反应出一个问题:孩子之间包容与理解能力较差,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弱。</p><p class="ql-block">一次,上课伊始,我问孩子们:“如果现在你旁边有人忽然放了一个“屁”,你会怎么做?”孩子们很诧异,有的捂嘴偷笑,有的扭头看看其他同学的反应。于是我郑重的把刚才的问题又说了一遍。“我会屏住呼吸”,“我会捏住鼻子”,“我会躲一边儿去”……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看来大家很聪明,为了不被那个屁熏着,都有很好的应对方法呀。那如果忽然有人给你做了一个不文明的手势,或者说了一些你不爱听的话,甚至给了你一个不怀好意的笑时,你就可以把这些都当成那个‘屁’”。</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听后哄堂大笑起来。待孩子们安静后,我说:“大家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孩子们停止了笑声却仍然不知所以然,竖起了耳朵都想听听有关这个“屁”的故事。我说:“如果身边有人放屁,大家会用各种方法躲避,目的就是不想把那个‘屁’吸进鼻子里恶心自己。那如果有人给你做了一个不文明的手势,或者说了一些你不爱听的话,甚至给了你一个不怀好意的笑时,就如同这个‘屁’一样,你可以选择不看不听不闻的方式躲避它。但是如果因为你看进去了,听进去了,闻进去了,而让自己生气,就相当于你把刚才那个‘屁’吸进了鼻子恶心了自己是一个道理。”孩子们听后恍然大悟,一边摇手一边念叨:“我可不要把这些‘屁’吸进鼻子里”。“当然,大家也尽量不要当那个让大家闻生色变的放‘屁’者”,我补充到。教室里又是一阵笑声。</p><p class="ql-block"> 后来,同学们把这个“屁”的故事牢牢的记在了心里。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两位同学又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闹矛盾,当受委屈的同学正准备去办公室报告老师时,只听旁边的一位同学一边拉一边说:“算了算了,你就把他的话当成‘屁’,何必跟一个‘屁’生气呢。”听罢,受委屈的孩子被这一句劝阻的话“噗嗤”一下逗笑了,惹事的孩子也因为这句话羞得满脸通红。一个“屁”的劝阻缓解了一场“矛盾纠纷”。</p><p class="ql-block"> 从那以后,门庭若市的办公室变得门可罗雀,告状的现象减少了,孩子们之间相处的更和谐了,看来一个“屁”的教育收到了良好的疗效。</p> <p class="ql-block">个人简介:蔺平,教龄一年半,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执教以来,总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认真的工作态度,把一腔热血挥洒在三尺讲台。</p> <p class="ql-block">读书名言:</p><p class="ql-block">吾生也有崖,而知也无涯。</p> <p class="ql-block">教育叙事</p><p class="ql-block"> 接纳.期待</p><p class="ql-block"> 班级里有一位父母离异的孩子,在汉字的书写上有很大的问题,田字格仿佛脆弱的蚕丝线,框不住他狂野的笔画。但是我知道,他是个听话的孩子。所以我在硬笔课上对他说,我要教给你一个魔法,那个魔法能把字写得又丑又好看。他一脸疑惑,问:“老师,你不是说又和又中间不能放一对反义词吗?”看他已经对此产生了兴趣,我在黑板上分享了我小时候写字的秘诀。“写横的时候,要夸张一点,像个小虫子。写横折钩的时候要写一个宽宽的肩膀。你看,是不是很丑?”他笑了。我又说:“你在本子上试一试。”他埋头书写。我拿起来一看,一条条曲线似的的“横”越来越舒展。“你看,果然又丑又好看。”</p><p class="ql-block"> 从此之后,他的作业本整洁了很多。我肯定了他的进步,进而放大了他的进步。我知道他一定不会让我失望。课后作业那更不用说,从一开始的随心所欲、自由发挥,到现在的方方正正、一丝不苟。</p><p class="ql-block">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不可能完全顺遂老师和家长的意愿,我们把目光放在了结果上,而他们更注重的是成长的过程,我们只注重结果,只会忽视掉孩子的闪光点,忘了去说一句暖心的鼓励语言,我们更应该放低姿态,与他们进行朋友式的相处与沟通,或许这些举动会温暖他们的整个童年。是的,每个冬天的句点都是春暖花开。愿我那别样的花儿”开的更艳!</p> <p class="ql-block">个人简介:刘潇,教龄五年。</p> <p class="ql-block">读书名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p> <p class="ql-block">教育叙事:</p><p class="ql-block"> 一次数学课上,我留了几道数学题,其中有一道是找规律题,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这道题做得相当差,有些学习不错的同学也没有做出来。课下我进行了自我反思,并就此问题做了全面调查,发现有些同学遇到此类问题觉得束手无策,有的同学静下心来能解较易发现规律的题目,但在考试中一旦紧张有时会觉得发蒙。</p><p class="ql-block"> 因此,有的同学向我提出,解这类题有没有比较好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其实,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他们想知道这类问题中所隐藏的某种秘密。但我不想就这么直接告诉他们现成的答案。为了抓住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让同学们搜集曾做过的,或没有做过的相关习题因为有些同学想难为一下老师或其他同学,所以刻意查询了许多资料找了许多他们认为的难题,我也调整了我的教学计划,打算用一节课的时间解决这个问题,并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p><p class="ql-block"> 开始上课了,一组同学首先提问,其他组同学不甘示弱,绞尽脑汁,相互争论着,最终解答出来,他们脸上漏出了成功的喜悦。并且有的同学直接向我提问,虽然我是有备而来,但还是故弄玄虚,作出努力探索的样子,有些同学还真为我着急了。其实我想通过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怎样入手,为什么这样想,</p><p class="ql-block">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我也完成了提出的问题,并对同学的帮助表示感谢,而他们此时的笑容是非常自豪的,准确点儿应该说是非常得意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可以帮助老师了。</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来个顺水推舟,让同学观察数字规律题与图形规律题,得到的规律式有什么特点,很快他们得出了结论,这个结论非常准确,这是我所没有料到的。此时,我从心里佩服他们,给了他们最真切的鼓励:你们真了不起!之后,我又提出新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次教学经历,我真正意识到学生的需求是第一位的,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德国诗人席勒在《播种者》中写道“你把希望的种子交给了大地,等待春天的萌芽,你在时间的犁沟里撒下智慧的种子,让它悄悄的开花。”如果说教育是一方充满希望的沃土,那么教师就是那辛勤的播种者,他们守望着青春的岁月,传递着不渝的信念。用生命热爱教育这片沃土,用生命谱写一篇篇爱的赞歌。</p>